我們首先來看兩個來訪者的煩惱:
來訪者A:我大學畢業之後,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打工,遠離故鄉、親友,心裡空落落的。這裡的環境跟我之前想像的完全不同,這裡沒有一張熟悉的面孔,領導、同事看起來都很嚴肅。我很不適應現在的生活和工作,請求鄭老師的幫助!
來訪者B:因為爸爸媽媽工作調動,我從外地轉入新學校、新班級,我很不適應。原來班級的同學們都相處得很好,生活很溫馨,我很懷念以前的班級;現在我一點都不開心,總覺得和這個班上的學生格格不入。我是一個懷舊的人,也是一個依賴心很強的人,就連每次重新編排座位,我都會掉眼淚,現在讓我該怎麼辦?
我是心理諮詢師鄭玉琴,下面是我給來訪者的回覆: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裡,好兒女志在四方;再好的同學總有分離的一刻,再好的班級總有解散的一天。我們不可能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生活一輩子。人這一生,將不可避免地要去走南闖北,歷經風雨,獨自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坎坎坷坷。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所以要離開原來的環境,只要我們用心經營,我們還能再次擁有更加溫馨的集體。
你們的問題都是屬於比較常見的環境適應問題。一個人到了新的環境中,如轉學、換工作、搬家、退休等,往往會出現適應障礙。
當一個人告別了原來的生活,面對新的事物和人群時,會有陌生的感覺,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使人覺得沒有安全感,就會出現一些緊張、焦慮情緒,也是很正常的。
如何儘快適應環境,如何儘早融入到新的集體中去呢?鄭老師給你們如下4個建議:
首先,積極行動、打破僵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家早餐店,只有一張餐桌,大家圍坐著一起,因為彼此陌生而覺得很不自在。一位老先生為了打破僵局,拿起自己面前的鹽罐,微笑著遞給身邊的女士:「我覺得青豆有點淡,你和你右邊的客人需要加點鹽嗎?」女士愣了一下,馬上微笑道謝。她給自己的青豆加完鹽後,便把鹽罐傳給下一位客人,就這樣,胡椒罐、糖罐也加入了「公關」行列,僵局被打破,早餐店的氣氛漸漸活躍起來,吃完早餐,全桌人已經像朋友一樣了。有人悄悄說「其實青豆一點也不淡」,大家會心地笑了。
在人際交往中,敢於打破僵局的人太少,其實只要每個人都邁出一小步,你就會發現,一個微笑、一句問候,就會化解隔膜。人與人交往首先需要一點積極行動。
其次,樹立自信、學會微笑。
放眼全是陌生人,進入同一個新環境,別人不見得比你有優勢。所以你要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多提別人的名字、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鼓勵別人多談自己。自己發言時,多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還要學會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時刻保持微笑,不僅僅可以幫你穩定情緒、樹立自信,還可以去除對方的不安和拘謹,使你交到更多朋友。如果你足夠自信、熱情大方,別人就會向你靠攏。
第三,懂得自我展示。
在新的集體裡,要敢於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如果你有什麼優勢,要尋找機會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自己心裡有了底氣,更會讓大家覺得你不同凡響;如果你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你可在各種活動中一展風採,這樣既可為集體爭回榮譽,又可贏得別人的讚譽,同時為自己儘快融入新集體鋪就一條七彩之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不要過分急躁。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初入一個新集體,即使別人暫時還不了解你、不接納你,你也不要操之過急,過分急躁容易傷人傷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反之,溫和細膩、關愛他人就能讓這些未來與你朝夕相處的同事、同學喜歡你、信賴你。
進入一個新集體,還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交互原則。
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因此,與人交往應從良好的動機出發。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首先就怎麼去對待別人。你希望別人跟你說話,你首先要跟別人打招呼;你希望別人對你友好,你首先要對別人微笑。
二是真誠原則。
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適當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與人交流,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信任的。
三是主動原則。
我們需要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這樣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比如找個話題聊聊,主動讚美對方:如「你的衣服真漂亮,你的髮型不錯!」,「你的家鄉在哪裡?」然後延伸到其他話題,知道對方喜歡什麼遊戲、愛好什麼運動……業餘時間去找別人玩,和一個人熟了,再讓他帶你接觸他的朋友,相信這樣,你很快就會跟許多人熟悉起來。
四是平等原則。
任何好的人際關係都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進入一個新集體你既不要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也不要小心翼翼、委曲求全。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也不要把自己不當回事。與人交往,不卑不亢。
做到了以上這些,你們一定可以快樂地融入新的集體!#團隊#
如果你有什麼困惑和煩惱,歡迎留言!
我是心理諮詢師鄭玉琴,關注我,溫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