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我們對野生動物了解得太少

2020-12-07 壹父母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這些日子,「野生動物」四個字可能是我們閒聊話題的高頻詞彙了。

生而為人,我們與野生動物究竟應該如何相處?

僅僅是不吃它們就夠了嗎?

某些動物因為會傳播某種病毒,就應該讓它們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嗎?

不光是我們的孩子會問,我們自己也應該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

很多時候,害怕或者厭惡的情緒,都來源於不了解。

最近,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9分的神作,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這部紀錄片是由BBC的主創團隊歷時4年,超過1500多人參與拍攝製作的,他們到訪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才拍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

一集一個大洲,探索那裡奇妙動物和生命故事。

外景主持與配音,由「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與BBC合作了60餘年的戴維·阿滕伯勒爵士擔綱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先生是1926年生人,仍然堅持到一線拍攝了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堪稱「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壁紙」,最多珍貴的動物鏡頭,會讓你身臨其境。

我先簡單放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非洲草原的捕獵聯盟:

澳大利亞的袋鼠:

南極洲神秘的海底世界:

以及亞洲中國抱團取暖的川金絲猴。

我剛看完第一集,就深深地被這部紀錄片打動了。

絕望與希望,殘酷與親情,破壞與挽救……生命無需任何語言,只是看著這些動物如此用盡全力地活著,就會讓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海豹媽媽的選擇

南極洲在大約200年前才被人類首次發現,這是全球環境最惡劣的地方,98%的面積被冰雪覆蓋,陸地面積約是美國的1.5倍,生命跡象罕至。

但有一種哺乳動物,在這裡頑強地生活著,這就是韋德爾氏海豹。

一隻海豹媽媽產下了小海豹,但是海豹幼崽在出生後的10天內,是不會遊泳的,只能被困在海冰上。

雖然現在已經是春季了,但是氣溫仍然在零下40攝氏度。海豹媽媽會用自己的身軀遮擋著暴風雪,讓小海豹依偎取暖。

連續幾天的暴風雪,海豹媽媽也撐不住了,它將被迫面臨最艱難的選擇:是留下來守護幼崽,還是到水中去尋求庇護?

前者雖然還有一線生機,但更大的可能,是母子俱亡;

而後一種選擇,海豹媽媽則可能永遠失去自己的孩子。

最終,野生動物求生的本能,讓它還是選擇了跳入水中,留下了暴風雪中苦苦支撐的海豹幼崽,無助地趴在冰面上,瞪著絕望的眼睛,等待命運的判決。

數天之後,暴風雪終於停了下來,海豹媽媽從水中浮出。

它看到別家的幼崽已經毫無生命跡象,於是開始焦急地呼喚自己的孩子,一聲、兩聲、三聲,終於得到了回應:它的寶貝,還活著!

這是令我第一次淚崩的鏡頭。

小海豹努力地向媽媽爬過去,媽媽也迫不及待地迎接著自己的寶貝,並示意它跟自己一起下水。

已經學會遊泳的小海豹,終於可以和媽媽一起回到相對溫暖的水下,這裡的水溫,可以達到零下2攝氏度。

這個春天,它們應該可以平安度過了。

座頭鯨的盛宴

南極洲與南美洲分離之後,一路向南漂移,由此形成了環繞南極洲的洋流,這是現今地球上最為強勁的洋流。

這裡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的海洋覓食地之一,趕來覓食的動物中,有些採用了複雜的捕食攻略。

座頭鯨每年夏季都會來參加盛宴,數量龐大的磷蝦就是它們的美味食材。

聰明的座頭鯨是怎樣享用它的大餐的呢?

它們先吐出氣泡,編織出一道磷蝦無法穿越的氣泡網,再向內螺旋上升,將磷蝦群收攏集中,然後,啊嗚一口……

南極洲的夏季食物非常豐饒,座頭鯨能在這裡獲得全年所需的脂肪裝備。

可謂是「吃一季,管一年」。

那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俗語,講的就是這種食物鏈關係,不同環節的生物數量相對恆定,才能夠保持自然的平衡。

認窩不認娃的信天翁

南極洲上,生活著一種叫做灰頭信天翁的鳥類,這對信天翁夫婦,正在撫養它們近兩年來唯一的孩子。

一開始,兩夫婦的分工很明確:一隻為雛鳥遮擋凜冽的寒風,一隻飛出去覓食。

但是隨著雛鳥飯量的與日俱增,「單職工家庭」已經不能滿足它了。

為了能夠覓得充足的食物,信天翁夫婦必須同時外出找食。

離別,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抉擇,小小的信天翁雛鳥,將要第一次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它在鳥窩裡眼巴巴地等待父母的歸來。

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南極洲的暴風雨更加頻繁,威力更強勁。

如果幼崽被大風颳出巢穴,通常只能勉強存活數個小時。

這隻獨自在家的幼崽也掉了出來,艱難掙扎著。

信天翁爸爸回來了,它看到自己家的巢穴空了,著急地四處尋找,而其實,它家娃就在巢穴下方。

但是,信天翁爸爸卻對自己家娃的呼喚毫無反應,似乎完全不認識它了。

原來,信天翁識別自己孩子的方法及簡單又直接,還沒啥技術含量,那就是——認窩不認鳥。

任憑信天翁雛鳥如何在窩外觸碰、呼叫它的爸爸,爸爸都是一臉冷漠。

下面這個鏡頭讓我直接笑瘋,信天翁爸爸臉上仿佛寫著三個字:你哪位?

一看爸爸這麼「六親不認」,信天翁雛鳥開始自救,它努力地想要爬回自己的巢穴,一次,兩次,掉下來,再爬,從不放棄。

因為無論多難,它都要回家。

終於,雛鳥爬回了自己的巢穴,而信天翁爸爸也馬上認出了自己的娃,開始熱情地把幼崽藏在自己身下,為它擋風遮雨,親情紐帶迅速重建了。

過去的十五年,灰頭信天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因為無法適應變化的氣候,它們正面臨著滅絕的邊緣。

我不知道,這個「認窩不認娃」的技能,是否也是它們數量驟減的原因之一。

以德報怨的南露脊鯨

許多年以來,人類的捕獵技巧不斷更新,他們毫不留情的捕殺海洋生物,險些導致巨型鯨類銷聲匿跡。

而南極洲的南露脊鯨,就是傷亡最慘重的鯨類之一。

這是一種生性好奇、毫無戒心的鯨類。

當捕鯨船出現時,它們不但不會躲開,還會毫無防備地主動靠近。因此在捕鯨者的眼中,這也是一種很「方便獵殺」的鯨類。

正因如此,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就有3.5萬頭南露脊鯨遭到獵殺。

如果把這個統計樣本放大,你會發現——

在南極海域,有超過150萬頭鯨類在近幾十年相繼遭到獵殺,人們從它們身上剝下厚厚的脂肪,製造人造黃油和肥皂。

目前記載的體積最大的藍鯨,體長33米,壽命超過了100歲,但是它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就在捕鯨廠裡慘遭肢解。

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法令,禁止商業捕鯨,日本、挪威和冰島除外。

漸漸地,南露脊鯨的數量已經增加到了2000多頭。

而更讓人感動的,是它們對人類的態度,從未改變。

足以讓人類汗顏的是,上面這個鏡頭中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南露脊鯨,很可能經歷過殘忍的被屠殺的年代。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但願我們能夠多做一些什麼,也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

寫在最後的

據統計,南極及其孕育的無數生命,每年吸收大氣中碳元素的含量,是亞馬遜雨林吸收量的兩倍以上。

因此,保護南極洲,不僅僅是在保護這裡多樣的生命。

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它地區的6倍,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所有極地生物的處境都將岌岌可危。

最近的測試,南極的氣溫,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8.3度。

整個南美地區,每五秒鐘,就有一片足球場大小的林地消失。

過去40年裡,東南亞地區有三分之一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源於森林的木材和物產,銷往了世界各地。

紅毛猩猩、蘇門答臘犀牛和成千上萬的其它物種,在這裡繁衍生存了數百萬年,卻在短短幾十年裡就面臨銷聲匿跡的危險。

地球屬於所有生物共有,作為最富有創造力,同時也是最具有破壞力的人類,應該給這個星球多創造一些美好。

紀錄片的攝製人員提到南極冰川消融的問題,忍不住潸然淚下。

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到:

「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毀滅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地球真美,它屬於所有紛繁複雜的生命,而保護地球,則需要我們所有人類共同的努力。

以上。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相關焦點

  • BBC有史以來最棒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它們吹的哨聲我們聽見了嗎?
    BBC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許多人都知道,而今天介紹的紀錄片不只是精品,很多看完之後的人說:它是BBC有史以來最棒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它就是《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 最好看的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居然看哭了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羅小朵朵 / 文最近宅在家,和孩子一起看完了紀錄片《未至之境》。想不到一部講述動物的紀錄片,竟把我看哭好幾次。這部由B站和美國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中國人跡罕至之地的珍稀動物,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動物的生活。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熊貓媽媽的舔犢情深,藏狐爸爸的育兒艱辛,金絲猴媽媽失去孩子的痛苦無助。
  • BBC保護野生動物的紀錄片,計劃在下半年重啟,拍攝成本或增高
    在筆者的記憶中,最近的一部BBC野生動物的紀錄片是去年上映的《七個世界,一個星球》,這部電影用了4K和8K的技術,讓觀眾們的觀感有所提高,其實這部紀錄片的成本,已經比BBC之前的大自然影片有所提高。而且這部影片出現了一個本質上的突破:往常關於大自然的影片,都是以人類為本體視角而拍攝的。
  • 野生動作主演的紀錄片,有熊貓雪豹金絲猴,這部電影值得點讚!
    雪豹,大熊貓,川金絲猴,這三個野生動物是我們的國寶級野生動物,紀錄片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收穫了很多讚美,導演陸川也在迪士尼的框架下保留了我們中國本土化,中國電影以『國人的觀點』講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故事這部《我們誕生在中國》至今備受好評,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很多
  • 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之《我們的動物朋友》
    很多人都覺得紀錄片很深奧和枯燥,不適合小朋友看。今天推薦一部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片名叫做《我們的動物朋友》,拍攝於2019年,一共4集,每集50分鐘,適合5歲及5歲以上孩子觀看。這部片子,顧名思義,是圍繞著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的,拍攝地點在北京。現在的城市裡,特別是像北京、上海這種特大城市,除了鋼筋水泥、高樓大廈,動物恐怕就只有我們常見的寵物了(當然菜場裡的雞、鴨、魚等和蚊子、蟑螂之類的不算)。
  • 野生動物的體內被人類注入水泥。這部紀錄片帶給你瀕臨絕望的沉重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拯救野生動物的國產紀錄片,這部片子只有不到20分鐘,拍攝和後期製作並不太專業,關注的人很少,就連豆瓣網上也沒有相關的評分,但在僅有的一些評論當中,很多網友對此表示這種片子無需打分,只有厚重和震撼。
  • 給孩子看這些紀錄片,比苦口婆心教孩子還管用!
    當然,帶著她看各種自然紀錄片,了解神奇的動物世界也是我們每個月必做的事。看自然紀錄片不光是想讓朵朵了解這些動物,知道保護動物,也希望在觀看這些紀錄片的同時,能夠增長見識,希望她在王俊凱這個年齡的時候,能夠跳出同齡人的眼界,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上天下海」紀錄片 這些故事讓你正視如何與動物共生
    其實,世界那麼大,宅家也能看。說的就是「上天入海」無所謂不能的優質紀錄片,而今天想要推薦的就是以動物觀察為主的紀錄片,不論是非洲的塞倫蓋蒂草原上「為生存而戰」的野生動物,還是生活在我國東海、黃海等地的海洋生物,都是人類在地球上的「小夥伴」,正視它們的生存狀態、保護它們與之共生的自然環境,才能真正地保護人類自己。
  • 《我的朋友不是人》國內首部野生動物園紀錄片
    長隆集團憑藉其先進的運營理念,樹立了歡樂世界、水上樂園、海洋王國、野生動物世界等多個知名IP品牌,深耕景區建設,不斷改革創新,成為中國主題樂園的先行者。其一是12集短視頻《我的朋友不是人》,目前已播放六集,全網點擊量過千萬;其二是知名民謠歌手程璧為長隆量身打造主題曲《萬物有靈》,已於26日在長隆野生動物世界20周年盛典上首次亮相;其三是六集系列紀錄片《我的朋友不是人》,首集也於2017年12月26日在旅遊衛視正式開播。
  • 豆瓣高分紀錄片,這才是我們每個人所熱愛的家園
    多年來他用腳步丈量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星球,如今他已經90歲了,但他內心仍然充滿激情,對自然痴迷熱愛,他的腳步從未停歇。這一次的《地球脈動Ⅱ》仍由其親自解說!《地球脈動Ⅱ》也有可能成為他的謝幕之作。在整部紀錄片中,由Hans Zimme監製的音樂,為《地球脈動》寫下四十九段標題交響曲。
  • 最適合幼兒觀看的8部動物紀錄片,你家寶寶錯過了幾部?
    除了讓孩子們近距離的接觸動物之外,給他們多看一些動物主題的紀錄片,讓他們多多了解動物生活。同時,也能擴大視野,學習更多自然知識。 推薦8部適合幼兒觀看的影片,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哦。 NO.3 北極故事 這部紀錄片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氣候變化這一環保主題
  • 專訪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李理:我們是如何推廣保護野生動物理念的
    近年來,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已經獲得了福特汽車環保獎和斯巴魯生態保護獎等獎項。李理將所獲獎金全部用於野生動物保護。一直以來,李理以他的作畫收入支撐著保護站的開支。童年的消逝田野裡走來一個小男孩。因為整天在太陽底下瘋玩,他的皮膚被曬的黝黑,夥伴們喊他「黑豹」,他倒也樂得聽。那時候的他沒有想到,多年以後,他會賦予「黑豹」這個名字新的內涵。
  • 每日紀錄片推薦:《我們的星球》《辛普森:美國製造》
    飛觀一下過去50年中,野生動物的數量平均減少了六成,這在人類歷史上首度出現。我們不能再把穩定的自然環境視作理所當然的狀態。極地對於大部分生物來說似乎遙不可及,但南北極這兩個冰封王國的存在卻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影響著整個地球。
  • 《尋鱗》如果不是出於對野生動物的愛,誰願意「拋妻棄子挨刀子」
    《尋鱗》一個普通野生動物保護者的工作記錄這部紀錄片僅僅只有16分鐘,導演黃文軒稚嫩的記錄手法並不影響整個故事的沉重表達。2017年6月,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寧智傑,化身為地下線人與販子周旋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取得了販子的信任。2018年3月,寧智傑直接接到販子的信息,說搞到了一批穿山甲要在最近交易,問他要不要。
  • 拯救動物拯救人類自己—BBC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
    想起《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二期廖昌永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合唱團唱得《祖國不會忘記》裡面的歌詞「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歷史會記住這樣一群無私奉獻者的,你們甘於平凡,你們甘於寂寞,但你們為拯救動物做出了非凡的貢獻。04.
  • 珍藏的5部BBC高分動物紀錄片,兒童必看,比那些垃圾動畫片強多了
    從小,jason就很喜歡看BBC的紀錄片,尤其是動物類,鳥類,昆蟲類,那時候他雷打不動的動畫片時間是看BBC的紀錄片,晚上臨睡前聽的是法布爾的昆蟲記,周末最喜歡去的是動物園,因為那時候還小,走著走著會累,所以我們通常是慢慢走,走到哪裡就讓jason自己慢慢研究那種小動物,走累了就休息,打道回府,下一周再慢慢走下一程,雖然這樣父母累一些,但是孩子能得到更多
  •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野生動物「雲豹」,它是最漂亮的貓科動物之一
    前言:野生動物雖多,但是最近去了解野生動物的時候,其實更多已經是有人工圈養,或者是養大後放歸自然。所以說也算是讓人進一步觀察野生動物吧,雖說野生動物保護法在完善,不過還是很多人並不了解野生動物,大城市中更是難以看到有野生動物這一說法,所以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雲豹小寶寶的記錄吧。
  • 對於野生動物我們到底了解多少?義烏林業局答記者問
    圖源視覺中國對於野生動物,我們究竟了解多少?今天(3月12日),記者採訪了義烏市林業局相關專家,就時下熱點及網友關心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問:花鼠、倉鼠、麝鼠等馴養野生動物,可以吃嗎?答: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不可以食用。問:網傳牛蛙、烏龜、鱉也被列入禁食名錄?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在很多很多年前,二凡對紀錄片的認知還停留在《動物世界》和《焦點訪談》,只有在周末看電視大媽劇放廣告的時候換臺會偶爾停留在CCTV9那麼幾秒鐘,每次趙忠祥老師的旁白都會給我留下無限的陰影,比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 10部BBC出品的適合中學生看的地理紀錄片,讓你看遍世間最美的地方!
    當然,還有動物之間相互的角逐、廝殺,比如一頭雄性北極熊勇敢擊退多達10名情敵,身披血漬和傷痕,最終抱得美人歸……生動程度媲美一部好萊塢大片。 這部壯美的紀錄片將鎖定三個地球上季節性變化最大的景觀:斯瓦爾巴特群島、奧卡萬戈和新英格蘭,展示它們每年所發生驚人的轉變的獨特過程,揭示背後原因和野生動物為適應變化所做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