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這些日子,「野生動物」四個字可能是我們閒聊話題的高頻詞彙了。
生而為人,我們與野生動物究竟應該如何相處?
僅僅是不吃它們就夠了嗎?
某些動物因為會傳播某種病毒,就應該讓它們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嗎?
不光是我們的孩子會問,我們自己也應該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
很多時候,害怕或者厭惡的情緒,都來源於不了解。
最近,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9分的神作,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這部紀錄片是由BBC的主創團隊歷時4年,超過1500多人參與拍攝製作的,他們到訪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才拍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
一集一個大洲,探索那裡奇妙動物和生命故事。
外景主持與配音,由「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與BBC合作了60餘年的戴維·阿滕伯勒爵士擔綱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先生是1926年生人,仍然堅持到一線拍攝了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堪稱「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壁紙」,最多珍貴的動物鏡頭,會讓你身臨其境。
我先簡單放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非洲草原的捕獵聯盟:
澳大利亞的袋鼠:
南極洲神秘的海底世界:
以及亞洲中國抱團取暖的川金絲猴。
我剛看完第一集,就深深地被這部紀錄片打動了。
絕望與希望,殘酷與親情,破壞與挽救……生命無需任何語言,只是看著這些動物如此用盡全力地活著,就會讓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海豹媽媽的選擇
南極洲在大約200年前才被人類首次發現,這是全球環境最惡劣的地方,98%的面積被冰雪覆蓋,陸地面積約是美國的1.5倍,生命跡象罕至。
但有一種哺乳動物,在這裡頑強地生活著,這就是韋德爾氏海豹。
一隻海豹媽媽產下了小海豹,但是海豹幼崽在出生後的10天內,是不會遊泳的,只能被困在海冰上。
雖然現在已經是春季了,但是氣溫仍然在零下40攝氏度。海豹媽媽會用自己的身軀遮擋著暴風雪,讓小海豹依偎取暖。
連續幾天的暴風雪,海豹媽媽也撐不住了,它將被迫面臨最艱難的選擇:是留下來守護幼崽,還是到水中去尋求庇護?
前者雖然還有一線生機,但更大的可能,是母子俱亡;
而後一種選擇,海豹媽媽則可能永遠失去自己的孩子。
最終,野生動物求生的本能,讓它還是選擇了跳入水中,留下了暴風雪中苦苦支撐的海豹幼崽,無助地趴在冰面上,瞪著絕望的眼睛,等待命運的判決。
數天之後,暴風雪終於停了下來,海豹媽媽從水中浮出。
它看到別家的幼崽已經毫無生命跡象,於是開始焦急地呼喚自己的孩子,一聲、兩聲、三聲,終於得到了回應:它的寶貝,還活著!
這是令我第一次淚崩的鏡頭。
小海豹努力地向媽媽爬過去,媽媽也迫不及待地迎接著自己的寶貝,並示意它跟自己一起下水。
已經學會遊泳的小海豹,終於可以和媽媽一起回到相對溫暖的水下,這裡的水溫,可以達到零下2攝氏度。
這個春天,它們應該可以平安度過了。
座頭鯨的盛宴
南極洲與南美洲分離之後,一路向南漂移,由此形成了環繞南極洲的洋流,這是現今地球上最為強勁的洋流。
這裡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的海洋覓食地之一,趕來覓食的動物中,有些採用了複雜的捕食攻略。
座頭鯨每年夏季都會來參加盛宴,數量龐大的磷蝦就是它們的美味食材。
聰明的座頭鯨是怎樣享用它的大餐的呢?
它們先吐出氣泡,編織出一道磷蝦無法穿越的氣泡網,再向內螺旋上升,將磷蝦群收攏集中,然後,啊嗚一口……
南極洲的夏季食物非常豐饒,座頭鯨能在這裡獲得全年所需的脂肪裝備。
可謂是「吃一季,管一年」。
那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俗語,講的就是這種食物鏈關係,不同環節的生物數量相對恆定,才能夠保持自然的平衡。
認窩不認娃的信天翁
南極洲上,生活著一種叫做灰頭信天翁的鳥類,這對信天翁夫婦,正在撫養它們近兩年來唯一的孩子。
一開始,兩夫婦的分工很明確:一隻為雛鳥遮擋凜冽的寒風,一隻飛出去覓食。
但是隨著雛鳥飯量的與日俱增,「單職工家庭」已經不能滿足它了。
為了能夠覓得充足的食物,信天翁夫婦必須同時外出找食。
離別,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抉擇,小小的信天翁雛鳥,將要第一次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它在鳥窩裡眼巴巴地等待父母的歸來。
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南極洲的暴風雨更加頻繁,威力更強勁。
如果幼崽被大風颳出巢穴,通常只能勉強存活數個小時。
這隻獨自在家的幼崽也掉了出來,艱難掙扎著。
信天翁爸爸回來了,它看到自己家的巢穴空了,著急地四處尋找,而其實,它家娃就在巢穴下方。
但是,信天翁爸爸卻對自己家娃的呼喚毫無反應,似乎完全不認識它了。
原來,信天翁識別自己孩子的方法及簡單又直接,還沒啥技術含量,那就是——認窩不認鳥。
任憑信天翁雛鳥如何在窩外觸碰、呼叫它的爸爸,爸爸都是一臉冷漠。
下面這個鏡頭讓我直接笑瘋,信天翁爸爸臉上仿佛寫著三個字:你哪位?
一看爸爸這麼「六親不認」,信天翁雛鳥開始自救,它努力地想要爬回自己的巢穴,一次,兩次,掉下來,再爬,從不放棄。
因為無論多難,它都要回家。
終於,雛鳥爬回了自己的巢穴,而信天翁爸爸也馬上認出了自己的娃,開始熱情地把幼崽藏在自己身下,為它擋風遮雨,親情紐帶迅速重建了。
過去的十五年,灰頭信天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因為無法適應變化的氣候,它們正面臨著滅絕的邊緣。
我不知道,這個「認窩不認娃」的技能,是否也是它們數量驟減的原因之一。
以德報怨的南露脊鯨
許多年以來,人類的捕獵技巧不斷更新,他們毫不留情的捕殺海洋生物,險些導致巨型鯨類銷聲匿跡。
而南極洲的南露脊鯨,就是傷亡最慘重的鯨類之一。
這是一種生性好奇、毫無戒心的鯨類。
當捕鯨船出現時,它們不但不會躲開,還會毫無防備地主動靠近。因此在捕鯨者的眼中,這也是一種很「方便獵殺」的鯨類。
正因如此,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就有3.5萬頭南露脊鯨遭到獵殺。
如果把這個統計樣本放大,你會發現——
在南極海域,有超過150萬頭鯨類在近幾十年相繼遭到獵殺,人們從它們身上剝下厚厚的脂肪,製造人造黃油和肥皂。
目前記載的體積最大的藍鯨,體長33米,壽命超過了100歲,但是它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就在捕鯨廠裡慘遭肢解。
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法令,禁止商業捕鯨,日本、挪威和冰島除外。
漸漸地,南露脊鯨的數量已經增加到了2000多頭。
而更讓人感動的,是它們對人類的態度,從未改變。
足以讓人類汗顏的是,上面這個鏡頭中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南露脊鯨,很可能經歷過殘忍的被屠殺的年代。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但願我們能夠多做一些什麼,也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
寫在最後的
據統計,南極及其孕育的無數生命,每年吸收大氣中碳元素的含量,是亞馬遜雨林吸收量的兩倍以上。
因此,保護南極洲,不僅僅是在保護這裡多樣的生命。
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它地區的6倍,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所有極地生物的處境都將岌岌可危。
最近的測試,南極的氣溫,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8.3度。
整個南美地區,每五秒鐘,就有一片足球場大小的林地消失。
過去40年裡,東南亞地區有三分之一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源於森林的木材和物產,銷往了世界各地。
紅毛猩猩、蘇門答臘犀牛和成千上萬的其它物種,在這裡繁衍生存了數百萬年,卻在短短幾十年裡就面臨銷聲匿跡的危險。
地球屬於所有生物共有,作為最富有創造力,同時也是最具有破壞力的人類,應該給這個星球多創造一些美好。
紀錄片的攝製人員提到南極冰川消融的問題,忍不住潸然淚下。
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到:
「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毀滅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地球真美,它屬於所有紛繁複雜的生命,而保護地球,則需要我們所有人類共同的努力。
以上。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