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府兵制與關隴集團,到底有多牛

2020-12-24 騰訊網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3,《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6(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宇文泰在建立西魏所依靠的「關隴集團」,就是鮮卑族的武川軍事貴族和關隴漢族大族的聯合統治集團。在組織這個集團過程中,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府兵作為通稱,早已存在。魏晉以來,地方長官帶軍號統兵,開府置屬官;屬於軍府的兵,即稱府兵。這些兵又稱府戶、軍戶、營戶、兵戶、城民等。這時兵士地位是比較低的。

但西魏北周的府兵與上述不同,它是西魏開始創立,直到唐中期才消失的一種兵制。它有特殊的組織系統,不是邊防軍而是禁軍,兵士地位是比較高的。當然,府兵制在前後期也是有變化的。

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其核心,一是入關中的六鎮鮮卑軍人,即賀拔嶽的武川軍團;二是宇文泰攻殺侯莫陳悅後,原賀拔嶽部下李弼擁眾來歸的李弼軍團;三是隨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禁旅。

這三部分人合起來不過3萬人左右,宇文泰命12個將軍分別統領,稱為十二軍。

大統三年(537),東西魏發生沙苑(今陝西大荔南)之戰。高歡發兵10萬,號稱20萬,宇文泰迎戰,僅萬餘人。

高歡部將主張堅壁勿戰,高歡不從,結果東魏軍中西魏埋伏失敗,損失甲士8萬,失掉河南諸州。

此次勝利後,宇文泰不斷補充軍隊。大統八年(542),宇文泰仿照周禮六軍之制,把十二軍改為六軍。

大統九年(543),宇文泰與高歡在洛陽北部邙山會戰,宇文泰失敗,喪失軍隊6萬多人,實力大傷。

為補充軍隊,宇文泰廣泛召募關隴豪族的地方武裝力量,充實府兵;同時委任這些擁有「鄉兵」、「部曲」的豪族為「都督」、「帥都督」,這樣就大大擴充了府兵制。

府兵組織系統中最高統帥稱八柱國。這是從形式上模仿北魏早期鮮卑族部落兵制中的八部之制。宇文泰自己任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實際最高統帥,位在其他柱國之上。

府兵屬於中央禁衛軍性質。軍士由各級將領統率,另立戶籍,與民戶有別。府兵不承擔賦役,但軍中許多需用物品,如弓刀等,甚至牛驢、糧食都要自備。重要武器如甲、戈、弩等則由官家供給。

府兵在每一個月中,上半月守衛宮廷,晝夜巡查,下半月由軍官教習作戰,檢閱隊伍。他們的地位,比起北魏末年的府戶來,有了很大的提高。

府兵的核心是入關的六鎮鮮卑。但府兵制下的士兵已經補充了許多漢族和其他族農民。府兵中高級將領有鮮卑人也有漢人,中級軍官則多是關隴豪強。

宇文泰出身於鮮卑宇文部,而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很多是鮮卑拓跋部人。宇文泰為了撫慰這一部人,緩和宇文氏與拓跋氏的矛盾,在府兵中擴大鮮卑血緣關係,規定府兵的統軍將領一律改成鮮卑姓。

大統十五年(549),下令鮮卑人在孝文帝改革中改姓的,要復舊。

恭帝元年(554)又下詔,有功將領繼承鮮卑初年36國和99姓之後,所統軍人也改從其姓。有的漢族將帥就賜以36個大部落中一個姓氏。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等。

直到楊堅做周相時,才又下令改姓的文武官都恢復原姓。

府兵制前後是有變化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府兵制之前期為鮮卑兵制,為大體兵農分離制,為部酋分屬制,為特殊貴族制;其後期為華夏兵制,為大體兵農合一制,為君主直轄制……"

這前後期的變化主要是在周武帝、隋文帝時代。

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府兵制度改革上,他在建德三年(574)把府兵改稱為「侍官」,招募許多漢人參加府兵;因而在府兵中漢人幾乎佔了一半。

周武帝對府兵的改革主要有三點:

第一,加強了君主權力和中央集權。府兵的指揮權,過去實際上屬於相府。宇文泰當時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皇帝元寶矩不過是傀儡。六柱國類似六個部落,權力也不小。周武帝稱帝後,奪取了相府的統兵權,使府兵直轄於君主。他改軍士為侍官,侍官即君主侍衛,從而府兵成為皇帝直接控制以行使其至高無上權力的工具。

第二,改變了軍隊成分,擴大了兵源。府兵初建時,由於東西魏之間長期持續戰爭,府兵兵源往往缺乏。周武帝掌握府兵後,為了擴大兵源,不得不均田戶中的六等戶以上,家有三丁,選一人充當府兵。其優待是入軍籍後,不編入地方戶籍,免除賦役。這樣,均田戶中不少人參加了府兵,擴大了軍事力量。這是宇文泰時召募關隴豪強鄉兵的繼續和發展。北周滅北齊時,府兵已發展到近20萬人。

第三,周武帝招募平民為兵,在軍隊中進一步打破了鮮卑人和漢人的界限, 這是有利於促進鮮卑人的漢化,有利於民族融合。

府兵制在西魏北周的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宇文泰依靠府兵制等措施組成了關隴統治集團,對抗了比他強大的東魏。周武帝滅齊,府兵制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府兵制自西魏建立,到唐代天寶八年(749)折衝府無兵可交,府兵名存實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年。它和均田制一樣,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焦點

  • 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府兵制與「關隴集團」,到底有多牛
    宇文泰在建立西魏所依靠的「關隴集團」,就是鮮卑族的武川軍事貴族和關隴漢族大族的聯合統治集團。在組織這個集團過程中,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府兵作為通稱,早已存在。魏晉以來,地方長官帶軍號統兵,開府置屬官;屬於軍府的兵,即稱府兵。這些兵又稱府戶、軍戶、營戶、兵戶、城民等。這時兵士地位是比較低的。
  • 你了解關隴集團嗎?實際把控中國500多年,它實力到底有多厲害?
    陳寅恪先生評價關隴集團說「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事實上,關隴集團是後世對西魏宇文泰勢力集團的叫法,西魏時期尚未有這個說法。北魏政權走到末途時,被遺忘在北方六鎮的鮮卑門閥迅速割裂北魏勢力,高歡及宇文泰為首將其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大勢力集團正式形成後,雙方都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勢力。其中,高歡恢復鮮卑貴族的傳統,尊鮮卑,棄漢人,宇文泰則是大量吸納漢族人士,用來迅速擴大自己的勢力。在宇文泰的領導之下,絕大多數的北方六鎮集團都歸順於西魏,逐漸形成了以宇文泰為中心的關隴集團。
  • 關隴集團如何形成,它的勢力到底大到什麼程度?
    宇文泰掌權之時,不僅一手創立了府兵制,還冊封了「八柱國」,也就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和侯莫陳崇。八柱國之下,宇文泰又設「十二大將軍」,即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 解析「關隴集團」,是怎麼讓隋亡唐興的
    關隴集團呢是西魏宇文泰創立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的特點是,他們的主要成員都是由一些軍功貴族組成的這個軍功貴族,而且都是關隴地區的世家大族。他們絕大多數出將入相,而且內部相互通婚聯姻,關係錯綜複雜。當初宇文泰要創立這個集團的初衷,是為了跟東魏的高歡進行對抗。我們知道,北魏後來分裂為西魏和東魏。
  • 什麼是府兵制?為什麼要建立府兵制?有什麼利弊
    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西魏關隴集團首腦,將原北魏六鎮餘部,還有關中,隴山地區的漢族豪強勢力融合到一塊。成立的一套全新的軍事制度……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是戰時為兵,閒時為民務農耕地。作戰的時候,還有自備乾糧,馬匹。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本文就介紹一下府兵制的來龍去脈。 一,宇文氏創立府兵制,打造了雄視天下的關隴集團 府兵制產生的離不開北魏崩潰後的社會背景。534年,北魏滅亡,隨後其關東地區被高歡控制,建立了高氏王朝(東魏—北齊),其關西地區被宇文泰控制,建立了宇文王朝(西魏—北周),北方再次分裂。
  • 隋煬帝—做了哪些事,成為了關隴集團的叛徒?
    關隴集團此事還得從關隴集團說起,關隴集團他是西魏宇文泰創立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的特點是,他們主要都是由一些軍功貴族組成的集團,他們絕大多數出將入相。當初宇文泰要創立這個集團的初衷,是與東魏的高歡集團相對抗,要最大限度的發揮,關隴地區的人力物力的資源。
  • 中國最後的貴族關隴集團是如何消亡的
    「關隴集團」的概念最先是由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出的,他曾提出: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帝王,皆出自於一個門閥勢力,即大名鼎鼎的關隴集團,那麼一個門閥勢力是如何直接影響四個朝代近500年歷史走向呢?前文筆者有介紹過古代門閥政治,而關隴集團正是一群軍事門閥勢力的空前集合。他們之間相互聯姻,相互依靠,世代交好,榮辱一體。
  • 「關隴集團」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關隴集團是歷史十分著名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他成熟於西魏時期,由宇文泰為首的八柱國和十二將軍組成了這個集團,這個集團,為何會稱之為關隴集團,主要是這個集團主要是籍貫位於陝西關中甘肅隴山這一代的門閥勢力,才給稱之為「關隴集團」這個集團也是十分牛的,他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唐這幾個朝代,
  • 周亡隋代——關隴集團衰落前的餘光
    邙山之戰後,大敗而歸的宇文泰重新思考富國強兵、治國理政之道,最終選擇了以關中本位政策為指引方針,統合賀拔嶽舊部、宇文家族姻親以及關隴地區的漢族豪強地主構建起了一個以八柱國將軍、十二大將軍等二十姓為主體的龐大政治軍事集團,史稱關隴集團。
  • 北周大將獨孤信一共有七個女兒,為什麼三個都當了皇后?
    西魏權臣宇文泰創立了府兵制,也就是兵農合一,平時拿著鋤頭務農,戰時拿起武器打仗。在府兵制基礎上,他以西魏皇帝的名義冊封了八位柱國大將軍,其中他作為柱國之首,地位超脫於其他大將軍,西魏宗室元欣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並不實際領兵。因此八柱國大將軍實際上是六位,他們分別是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
  • 紀錄片《中國》第十集《關隴》,講述胡漢融治縱橫百年的關隴集團
    《中國》第十集《關隴》,講述了關隴集團在西魏丞相宇文泰帶領下,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並由蘇綽相助連接起周禮的思想制度源流,由此振興西魏王朝的故事。關隴集團縱橫百年,此後衍生出四朝,為中國歷史的再度輝煌做好了準備。
  • 關隴集團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歷史
    這批軍事貴族以武川鎮軍人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大作用,史學界對它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叫做"關隴貴族集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柱國,而隋朝的始祖是大將軍。
  • 宇文泰:被低估的賭神式人物,為隋文帝楊堅打下的帝國基礎
    為了讓宇文泰儘快率軍東下,與高歡決戰,孝武帝不斷滿足宇文泰的各種政治要求。而宇文泰的首要目的並不是勤王,而是消滅同在關隴地區的侯莫陳悅,稱霸關隴。宇文泰賭贏了。滅掉侯莫陳悅之後,宇文泰稱霸關隴已成定局。孝武帝也在第一時間派使臣慰勞宇文泰,正式承認其享有關隴地區的最高統治權,言外之意還是那句話:親,趕緊來洛陽打高歡,匡輔魏室呀!宇文泰精得很,知道自己遠非高歡的對手,僅象徵性地派了一千輕騎奔赴洛陽,並做出請孝武帝遷都長安的政治表態。孝武帝隨後與高歡公開決裂。
  • 歷史上的「關隴集團」是什麼?三分鐘了解一下
    閱讀隋唐這段歷史的同學可能經常會發現一個叫做「關隴集團」的歷史名詞,從字義上來看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勢力組織,用一句話簡單來解釋說:關隴集團是一個前後活躍時間長達約百年,因宇文泰爭欲奪天下而生,後又因隋唐兩朝為鞏固皇權而衰的政治勢力。但你知道「關隴集團」的是怎樣形成的嗎?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關隴集團」綿延四個朝代,權傾朝野,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中國的政治貴族體系在魏晉時期就有過許多,當時的政治權力幾乎都被這些政治貴族所壟斷,東晉的滅亡也使得王謝桓庾這些貴族不復當年,可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中國貴族時代快要被終結的時候,關隴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並且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集團:他們建立了4個王朝,成民族融合的典範
    直到現在,依然有許多人在爭論隋唐皇族到底是鮮卑族還是漢族。我覺得這些爭論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隋唐兩大的皇室和主要的貴族基本都是來自於一個集團——關隴集團,而這個集團就是鮮卑族和漢族融合的產物。這個關隴集團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本文帶大家了解一下。
  • 能夠無視朝代更迭,關隴集團為何能夠控制中國近兩百年?
    然而,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並未走下坡路,反而迎來了一個新的巔峰——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誕生關隴集團誕生於代北武川鎮,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近兩百年的時間內,整個中國的政治都被關隴集團所左右,甚至能夠決定朝代的更迭。
  • 一文帶你了解影響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既然有矛盾,自然會分為兩個集團——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歡的東魏。說起這兩人也是有意思,宇文泰是漢化鮮卑人,而高歡是鮮卑化漢人,倆人皆融合異族。高歡背後有六鎮支持,六鎮雖說沒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西魏數次大戰,雙方互有勝負,我認為宇文泰勝利佔據多數。既然宇文泰贏得多,是不是說明西魏比東魏強呢?不,恰恰相反,高歡比宇文泰實力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