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甲冑,一柄長劍,古代戰場上冷兵器如何運用於實戰?今年5月初,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中世紀格鬥世錦賽中,首次出現了中國愛好者的身影。一番鐵甲碰撞、刀劍相向之後,這群冷兵器發燒友最終以失敗收場,但這次出徵還是讓國內的兵擊愛好者心潮澎湃。
在成都,痴迷古代兵器與鎧甲的兵擊愛好者已經有上百人,他們還通過參照一些典籍、出土文物來復原古代兵器,在日復一日的對練中摸索冷兵器中蘊含的奧秘。隨著愛好者隊伍壯大,這群冷兵器「發燒友」開始通過制定規則,推動著這一愛好向運動的方向發展。
復原兵器1:1打造「真刀真槍」
「古雲『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在一本成書明代的《單刀法選》中,陳其超將其中關於刀劍尺寸的描述圈注出來,參照一些出土文物照片,畫出刀劍草圖。在他家中,各式各樣的「兵器」擺放在屋內,只不過大多都是尼龍材質。
「選用尼龍材料主要是攜帶方便、對練時安全。」陳其超抽出一把軍刀,也就是奧運比賽項目擊劍中佩劍的原型。他將兩指放在刀柄上方15釐米左右位置,「這就是刀的重心,整個重量在800克左右」。雖是尼龍材質,刀的重量、手感,都和實物別無二致。
從2014年正式接觸冷兵器,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陳其超有了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幫助冷兵器愛好者設計兵器、拿出圖紙,子午鴛鴦鉞、詠春八斬刀……各種千奇百怪的兵器都會有人來定製。陳其超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甚至有愛好者拿著他幫忙製作的雙手十字劍到北美去參加賽事。
「金盔金甲淡黃袍,五股攢成絆甲絛」。喜歡冷兵器,周先生對評書中關於秦叔寶的描述一直印象深刻,他一直試圖復原一副鎧甲,不過,古代書籍可考圖片寥寥無幾,最終他在《武經總要》中找到了步人甲的圖片,隨後又在明代《出警圖》《平番得勝圖》等畫卷中去研究武士形象,隨後他又將目光集中在清代早期,「但這些甲冑以棉甲為主,在成都穿著過於悶熱。」周先生表示,他決定做一件明代鐵葉扎甲,最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鎧甲主體部分,光是甲片就有1637塊,還加上了一塊護心鏡。周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冷兵器的復原更多還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過程。
尋找工廠為圈內人專業製作「兵器」
在國內,與劍道、擊劍這些項目相比,玩冷兵器只是一種小眾運動,也不成規模,不過,在國外諸如中世紀全甲格鬥、無甲格鬥倒是相對成熟。「西方有這項運動,都是一些對中世紀文化感興趣的愛好者。」陳其超介紹說,如果從國外購買一套裝備,從護甲到刀劍本身,成本至少上萬元。他和其他愛好者開始在成都尋找工廠來加工。生產數量少、製作難度大,一連找了五六家工廠,都拒絕了這項「業務」。
「最後找到一個老闆,對冷兵器還算點興趣,好說歹說也就同意了。」陳其超透露說,目前已經前前後後製作了四五十把。和有甲劍術相比,大家更多練習無甲劍術,「一是裝備成本問題,二來就是國人身體素質問題」,在歐洲的全甲格鬥中,選手們平均身高都在1米9以上。今年已經31歲的陳其超從小練習傳統武術,對於《單刀法選》中的揮刀動作,他也一直試圖理解這些動作在實戰中的效果,他開始按著圖譜練習,在對練中摸索打法,在冷兵器愛好者之間相互分享。「還是希望摸索一套練習方法供大家參考,而不是亂打一通。」陳其超表示,劍道講究無所畏懼,先發制人,但在歷史環境中的無甲格鬥中,通常是「一刀斃命」,比起殺傷敵人,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己。和擊劍不同則在於,這些刀劍比例都是按照實體復原,操作起來並不會那樣劍氣灑脫。
「真正比賽時,手持這些冷兵器不會有擊劍的速度,因為它們重了至少一倍。」陳其超介紹說,要促進這項運動的交流,整個團隊會制定出比賽規則,他們也通過一些留學生愛好者,從歐洲歷史武術聯盟的一些比賽中去學習一些經驗。
作為冷兵器愛好者,王卓爾學了6年劍道,後來完全轉向了兵擊。「兵擊是更為接近史實的武術,兵擊的核心理念都是根據歷史資料,重新復原、實踐。」對於比賽規則,王卓爾表示,目前各地的兵擊團體規則不一,但根本原則都是承認時間上的絕對先後和造成任何部位的有效傷害。
弱化師承從兵器之中了解傳統文化
和中國的傳統武術相比,歐洲歷史武術也有大批擁躉。長劍、匕首、劍盾、斧錘,經常出現在一些賽事之中,而在這項運動之中,素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人更是在全甲格鬥中縱橫,往往在賽場上令對手聞風喪膽。兩個鐵甲「罐頭」碰撞在一起,一直打到對方倒地,除了身體素質的先天原因,這也和他們國內賽事成熟度相關。
與這種重裝鎧甲相比,無甲劍術則對技術要求更加細膩,理察納爾的長劍技術、德國梅耶長劍古譜、義大利菲歐雷劍術更是被這些冷兵器愛好者奉為經典。很多愛好者參與這項運動,主要是想去了解中世紀的劍術文化。徐先生就痴迷於古代騎兵文化,喜歡把玩家裡的舍施爾彎刀,「這種彎刀還影響了十九世紀英國騎兵的軍刀製作。」徐先生表示,拋開實用性,駿馬彎刀本身就是一種浪漫。陳其超也介紹說,國內目前也正在和國際歐洲歷史武術聯盟開始交流,同時也挖掘更多國內的武藝經典。
中國的兵擊吸收了很多中國傳統武術和周邊國家武術使用的兵器技擊精華,同時參照了明清兩代軍事、武術典籍。國內的愛好者中往往從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清朝槍法《手臂錄》等書中去復原古代冷兵器使用的理法和技術。陳其超表示,這也是對歷史文化的挖掘,上個月,在參加湖北武漢參加一次劍術交流會時,來自中國臺灣的老師還專門講了冷兵器在臺灣的發展情況。「其實新加坡、泰國等地方也有很多愛好者。」他表示,今後在發展這項運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將它作為文化交流形式,推動一些大型的聯賽活動。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宦小淮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