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中國空軍頒發戰鬥機新規,「塗裝也是戰鬥力」終於得到規範

2020-12-22 軍武次位面

從昨天到今天,大家關注的焦點,全都集中在《解放軍報》官宣、新鮮出爐的中國空軍《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試行)》上了,咱們的文章後臺都快被各位讀者老爺發來的私信給淹沒了。

不過這也並不算奇怪,畢竟對於長期關注空軍裝備建設的軍迷來講,「塗裝不土戰力為五」的老梗實在是太過深刻,而試行的《規定》裡「塗裝也是戰鬥力」的表述、「低可視度」等等要求又實在是太深入人心。因此今天,咱們就來專門開個坑就此事做做展望好了。

低可視度塗裝的殲-16戰機

其實,要是讓大伊萬來說說這份《規定》的話,用如下三句話就可以形容了:一是「有點滯後的正常提升」;二是「實現途徑可能很慢」,第三則是「實施效果值得觀察」。

有點滯後的正常提升

咱們先說第一句話好了,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樣,長期以來軍迷圈裡流傳的老梗,提到中國空軍給自己的各型號戰術戰機準備的塗裝,就那八個大字:「塗裝不土戰力為五」。實際上,如果咱們給中國空軍的戰機塗裝認真地劃個代,就會比較輕鬆地發現,在戰機塗裝問題上,我們是「大事不糊塗」,基本跟上了各主要軍事強國戰機塗裝變革步伐:

低可視度塗裝的殲-16戰機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個主要軍事強國的戰機塗裝大概發生了三次左右的更新換代:第一次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到第二代戰鬥機出現之初,一方面是出於大批量製造戰術飛機的便捷性、節約製造工時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儘量減輕機體重量的考慮,最後一代使用活塞發動機的戰術飛機、第一代甚至「一代半」噴氣式戰鬥機普遍採取機體表面不塗面漆、只塗裝無色底漆、少量噴塗機徽與戰術編號的做法,機體表面呈現出銀色的鋁金屬拋光原色,遠看去閃閃發光煞是好看。這種塗裝方案普遍存在於美國空軍裝備的F-84與F-86,蘇聯空軍裝備的米格-15、米格-17這種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上,而中國空軍從蘇聯引進米格-15/17/19三種噴氣式戰鬥機之後,也同樣沿用了這種「第一代」的塗裝方案,即維持鋁原色塗裝。那時候中國空軍普遍裝備的殲-5、殲-6系列戰鬥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代人心目中「長空銀鷹」的唯一象徵。

米格-15和F-86佩刀

在進入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後,美蘇兩國空軍的戰術飛機塗裝發生了第二次變化:一方面,出於對於爆發大規模核戰爭時維持戰略與戰術空軍正常運作的考慮,北約集團一部分戰術飛機開始噴塗白色「防核輻射」塗裝,據說這一塗裝可以比較有效地反射核爆炸時的光輻射,顯著降低核爆對戰機的傷害;

北約白色塗裝的女武神轟炸機

另一方面,出於對在西歐和越南地區實施大規模空中遮斷與前線戰術制空的考慮,美蘇兩國空軍開始在前線戰鬥機、前線轟炸機、戰鬥轟炸機等機種上普及暗綠色或迷彩色塗裝,為了便於對地遮斷類飛機在夜暗條件下實施突防,這些飛機底部又往往被塗成黑色或灰色。

越戰時期美軍迷彩塗裝的F-4鬼怪戰機

中國空軍的戰術飛機同樣跟上了這一潮流,只不過由於當時咱們的對地遮斷類飛機數量較少,任務強度也相對較低,並未大量鋪開暗綠色、迷彩色等「低空偽裝塗裝」。反而是既便於在核戰爭條件下作戰、又比較便於在藍天白雲中隱藏外形輪廓的乳白色塗裝得到了較大的普及,而這些被塗成乳白色、配上鮮紅色的中國空軍「八一飛翼」標識與大字體戰術編號的殲-7、殲-8、強-5、轟-5系列戰術飛機,由於中國空軍裝備建設更新換代的因素,有些飛機一直到近年還在使用,結果成了「塗裝不土戰力為五」的最早來源。

最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各主要軍事強國對於飛機塗裝、飛機偽裝色的研究更趨理論化和系統化,開始出現在各高度層、各距離、各方向上偽裝效果比較平均的「低可視度塗裝」。相對於第一代的鋁原色塗裝與第二代的暗綠色或乳白色塗裝,「低可視度塗裝」的基本塗裝原則有如下幾條,第一是儘量減少機體表面反射,使用低反射率塗料代替各種亮瞎狗眼的高反射率塗料;第二是儘量使用低明度、低飽和度塗料代替高飽和度的亮色塗料;第三是儘量減少、破壞機體表面的規則物體輪廓,如將黑色雷達罩塗裝為灰色,將大塊使用豔色塗裝的機徽、機號更改為小塊、灰色甚至鏤空。這也成為了西方各主要軍事強國空軍飛機直到目前的塗裝原則。

低視度迷彩塗裝的幻影2000

從這裡咱們可以看出,中國空軍其實從本質上來講,依然跟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第三次塗裝更換潮流:畢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咱們進口蘇聯空軍的蘇-27SK時就已經初步試驗了由低明度、低飽和度的亞光灰塗料組成的「低可視度塗裝」;

中國進口蘇聯空軍的蘇-27SK

隨後國產的殲-10A、殲-11B、殲轟-7A等型號的戰機則有效沿用和發展了蘇-27SK塗裝方案,基本貫徹了「塗料低反射率、低明度,低飽和度」的原則。因此,說咱們在戰機塗裝的問題上「大事不糊塗」、基本跟上了戰後主要軍事強國戰機塗裝換代步伐其實問題不大。

早期殲-10A的塗裝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大事不糊塗」本身就帶有「小節可商榷」的意味,而中國空軍戰機的塗裝就是典型的「小節可商榷」:以第三代戰鬥機塗裝來講,雖然已經盡力做到了表面塗料「低飽和度」,但是相對於美軍的多型號戰術飛機塗裝來說,我軍的第三代戰鬥機使用的塗料反射率依然偏高,且色調偏暖色,明度偏亮色,這也是讓各路軍迷始終感覺「怪怪的」主要因素;而在塗裝細節上,雖然我軍戰術飛機已經大面上用上了低可視度塗裝,但是機徽、戰術編號、雷達罩等規則色塊上並未完成「低可視度」,即使是2003年出臺、沿用至今的塗裝方案,戰機的機徽依然是「黃色描邊、紅色八一飛翼」,而戰術編號則普遍使用了橙黃色塗裝,至於機頭雷達罩更不用說了,我軍主要的第三代戰鬥機還都在使用上世紀九十年代水準的黑色抗靜電塗層雷達罩,而這種黑色雷達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被美國空軍在演習中證明「極易被發現、有效增加目視截獲距離」。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空軍在第三代、三代半戰鬥機的塗裝問題上,按照當前在殲-20、部分殲-16型戰鬥機上得到充分驗證的改進方案,對戰機塗裝進行「有限度提升」,本質上只是常規升級和優化而已,只不過相對於早已想明白了的西方各主要軍事強國空軍,中國空軍在一部分細節上反應的比較慢了而已。

低可視度塗裝的殲-16戰機

實現途徑可能很慢

當然,「有限提升」也好,「全面大改」也罷,對很多讀者來說,最關心的當然是「啥時候把殲-7和殲-8也塗個低可視度塗裝我們看看」。其實不然,畢竟在這份《規定》裡面已經說得很明確了,對於新製造的各型號戰機使用新塗裝,而對於現役的老戰機只要求「統一標識噴塗」,且實施的思路是「分步實施,逐步推進」。要是把這些官方宣傳的用詞拿出來「翻譯翻譯」,讓大伊萬來說的話差不多就是這麼一回事:新製造的各型號戰機不用說了,比如現在正在批產、且已經用上了最新型低可視度塗裝的殲-20、部分殲-16型戰鬥機,運-20型運輸機等機型,後續批次可以沿用現有塗裝方案。

割裂迷彩的殲-20戰機

除了作為新質作戰力量的殲-20、殲-16、運-20等機型,跟這份《規定》關係最密切、變數也最多的,其實是目前空軍航空兵由數百架、上千架第三代戰鬥機、各型號輔助支援飛機組成的現役機隊。而這些現役戰機會根據新的塗裝規定怎麼改塗裝,大概有如下幾個路徑:第一是「全面更換」,給現役的所有型號的飛機都出最新的塗裝方案,各支部隊藉助進廠定檢或返廠維修乃至中期改進的機會實施「刮漆重塗」;第二是「部分更換」,作戰飛機機隊維持現有塗裝方案不變,只是將部分「細節問題」給予以優化,如咱們前面提到的在飛機上非常扎眼、在遠距離上容易被發現的紅色機徽、黃色戰術編號與黑色雷達罩;第三則是「基本不變」,在大面上完全維持現有的塗裝方案、只是將一部分「沒有統一的塗裝和標識」給「統一」了。

而在如上三種改裝路徑中,第一種改裝路徑的效果最好,當然耗時也是最長的,需要將戰機拉回定檢廠重新刮漆噴塗,對具體部隊戰鬥力的生成和保持的影響不確定因素是最大的;第二種改裝路徑的效果不太好,畢竟只「優化」了部分細節,說不準改出來的效果會跟咱們之前寫文章談過的那架「白頭殲-11B」比較類似,雖然可能確實有那麼一點兒「低可視度」的效果,卻可能會讓戰機的塗裝看上去有點不倫不類;第三種改裝路徑那就是完全放棄治療了。

「白頭殲-11B」

要讓大伊萬來說的話,不排除空軍在此次塗裝更換中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對諸如殲-11B和殲-10A這種餘壽尚多的第三代戰鬥機中期型號採取「回廠重塗」的辦法,甚至不排除在對這些戰機實施的中期改進中順帶實施;對諸如殲-11A和蘇-30MKK這種餘壽已經不多、後續升級空間也相當有限的第三代戰鬥機早期型號採取「有限升級」的辦法,將現有的機徽和戰術編號重新塗成灰色低可視度編號、機徽;而對諸如殲-7L/G、殲-8F/H以及蘇-27UBK這種即將被淘汰的機型,則採取「基本不變」的改裝策略,只部分統一這些飛機的現有塗裝與標識,也不再做進一步升級,只待這些飛機的壽命到期退出現役。但是不管用哪一種改進策略,從飛機更換塗裝的工作量來看的話,這都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定的事情,而這份《規定》裡面明確指出的「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實施原則,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殲-10A戰機

實施效果值得觀察

不過,從目前這份《規定》透露出的信息看,咱們尚不明確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現役的運-9、運-8這兩種戰役運輸機的塗裝是否同樣需要更換、運-20型運輸機垂尾上那面巨大的中國國旗塗裝是否也要換成「低可視度國旗」、各型號高新機的塗裝要不要換,這其實都是需要進一步觀察的。

運-20

而在另外一些讀者老爺看來,最關心的問題反而是這回「統一標識」會不會把部分航空兵旅的獨特徽章給「統一」沒了,要是大家喜聞樂見很長時間的「國旗旅」、「賀蘭雄獅」、「霧都雄鷹」的徽章從此從中國空軍的作戰序列中消失,怕是有些軍迷得哭了。因此,這回「改塗裝」的效果還要繼續觀察。

「霧都雄鷹」的徽章

當然,不管塗裝怎麼改,中國空軍依然會像空軍航空兵某師的軍歌中唱的那樣,「紅星綴雙翼,雄風震九天」,改掉的是戰機的塗裝,提高的是戰鬥力,而改不掉的是心中的八一紅星。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等待中國空軍「換裝」時刻的到來。

相關焦點

  • 塗裝也是戰鬥力!帶你看看中國空軍戰機塗裝
    新頒發的《規定》充分貫徹「塗裝也是戰鬥力」的要求,按照「統一性、規範性、低可視、可操作」原則,對空軍各型飛機的塗裝和標識提出明確要求。運-20運輸機的塗裝軍用飛機的塗裝不僅僅是為了美觀,還有隱真示假、保證高可視性(標誌)、適應機種任務、消除視疲勞、反射日光輻射等實效作用,並且,個性化的噴塗圖案具有振奮士氣的作用。
  • 戰機換新裝:塗裝也是戰鬥力!中國空軍低可視化塗裝有多帥?
    2020年3月13日,《解放軍報》發布消息:「空軍頒發《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試行)》」。文章中提到:飛機塗裝和標識的空中低可視,是實戰化要求和發展趨勢,主要目的是降低目視發現概率。新頒發的《規定》充分貫徹「塗裝也是戰鬥力」的要求,按照「統一性、規範性、低可視、可操作」原則,對空軍各型飛機的塗裝和標識提出明確要求。
  • 戰鬥機:機體由迷彩塗料,向低可視塗裝轉變
    早期,我空軍裝備的殲-5、殲-6、殲-7、殲-8等戰鬥機,美空軍的F-86、F-100、F-104、F-4等戰鬥機,基本上也都採用銀色塗料。蘇軍在越南的軍事顧問,注意到了美國空軍戰鬥機塗料色彩的變化,因此,時隔不久以後,蘇軍也將戰鬥機塗上了迷彩色。受此啟發的越南空軍,也將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等蘇制戰鬥機,也都刷上了綠色條紋,以此來提高戰鬥機的隱形性能。
  • 中國戰鬥機的塗裝經歷了哪幾個時期?殲-20戰機塗裝屬於哪個流派?
    前幾天,咱們對中國空軍最新頒布的《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進行了初步解讀和探討。而在文中只作為順帶一提的中國空軍塗裝發展史卻意外引起了各位讀者老爺的極大興趣,紛紛要求大伊萬「補完」整篇戰機塗裝發展歷史。
  • 中國的「梟龍」戰鬥機,曝光了一則大新聞!光輝前景令人振奮
    中國的 "梟龍 "戰鬥機,曝光了一則大新聞!光輝前景令人振奮為奈及利亞空軍研製的JF-17N改進型 "梟龍 "戰鬥機,這次出現了清晰的照片。是在巴基斯坦的 "梟龍 "總裝廠中首次曝光的!這架編號為NAF-722的JF-17N雖然還沒有塗裝,但已經噴上了奈及利亞空軍的標誌,非常引人注目。到目前為止,這是奈及利亞唯一公開亮相的JF-17N戰鬥機。在巴基斯坦,它被稱為 "雷電 "戰鬥機。
  • 抗戰時期中國空軍裝備的主力戰鬥機,數量比美國都多
    1937年8月14日,當時中國空軍第四大隊27架霍克-III戰鬥機在杭州筧橋上空與來犯的日本海軍航空兵木更津航空隊和鹿屋航空隊的18架九六式陸攻機發生交戰,當場擊落3架九六式陸攻機,擊傷1架(後墜毀於海面)。這是中國空軍在抗戰爆發以後進行的首次空戰,而「8·14」筧橋空戰也因其取得3:0的戰果而被國民政府定為「空軍節」。
  •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簡傳
    飛機在一戰中展現了自身的軍事價值,逐漸開始被各國重視並成為新獨立兵種,抗日戰爭爆發前,由於中國國內落後的工業生產能力,因此國民政府雖然組建了自己的空軍,但卻無法自行製造飛機,空軍戰鬥機(當時國內也叫驅逐機)只能依靠外購,在抗戰期間又得到部分國外援助戰鬥機,雖然抗戰時的中國空軍使用戰鬥機型號多樣
  • 大黃蜂模擬殲16,美軍假想敵部隊換塗裝,視中國空軍為主要對手
    比如就在近日,美國海軍航空兵著名的假想敵中隊VFC-12就宣布,準備給即將換裝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刷上中國空軍殲16的皮膚。超級大黃蜂要換上殲16的塗裝此前,VFC-12一直使用F/A-18 C/D「大黃蜂」戰鬥機充當假想敵,塗裝主要模仿俄羅斯戰機。
  • 亞平寧上空之隼,義大利空軍的F-16戰鬥機
    義大利雖然積極參與EF-2000歐洲戰鬥機颱風的研製,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必須尋找一種臨時戰鬥機填補F-104退役和颱風服役間的空白。 因為義大利空軍裝備了大量的狂風IDS戰鬥轟炸機,所以他們最初選擇從英國租借了24架狂風ADV截擊機,租期是10年。
  • 中美俄戰機數量對比,美國上萬,俄不及美三分之一,中國令人振奮
    在美國結束海灣戰爭後,世界各國都被美國的新型戰爭模式所震驚,也紛紛開始意識到制空權對一場戰爭的重要性,於是各國都開始大力發展空軍。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空軍實力都已經今非昔比,得到很大加強。在戰爭中,戰鬥機的數量往往可以決定戰爭的走向,而目前全世界擁有戰鬥機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之後是俄羅斯和中國。
  • 主力戰機全部低可視化,殲10C新塗裝顏值大增!
    武器裝備的顏值也是戰鬥力這句話其實非常有道理,當然這並不是說武器裝備依靠顏值就能打敗對手,其背後的深意是指:一個國家如果能把武器裝備造的非常漂亮,比如說戰鬥機,那麼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掌握了一流的戰鬥機製造工藝,有這個工藝水平製造出的戰鬥機性能自然差不到哪裡去,因此戰鬥機的顏值和性能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一種關係。
  • 中國空軍假想敵部隊曝光:兩支針對美軍,一支針對印軍
    霹靂中隊的小粉紅塗裝,也並非世界唯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誕生過粉紅色塗裝,有人稱之為「蒙巴頓」塗裝。這種淡淡的粉色塗裝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之後,推出過的沙漠戰鬥服中也有粉色,以色列的F15戰鬥機塗裝中也有近似粉色和褐色的。以色列空軍F-15戰鬥機的沙漠迷彩塗裝。
  • 皆「灰身白頭」低可視塗裝
    圖片說明:「低可視化塗裝」的殲-16戰機演兵場注意到,該旅的殲-16戰機清一色使用了「低可視化塗裝」,而且是新版本。今年以來,一股「低可視化塗裝」的風潮就在解放軍空軍部隊中席捲開來。今年3月13日,空軍頒發《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試行)》。
  • 戰鬥機塗裝各異,「紅男爵」並非誰都能當,一不小心可能送死
    通過各個國家舉辦的航展來看,很多參展國家的戰鬥機都會特意換上鮮豔的塗裝來吸引觀眾們的眼球。其實,這一習慣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的裡希特霍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紅男爵。裡希特霍芬將自己的戰鬥機全身粉刷為紅色,要知道,他駕駛的是一架三翼機,在戰場上塗成紅色的紅男爵自然會吸引到最多的火力,這使得不管是哪次空戰,他的「仇恨值」都是最高的。畢竟在空戰的時候,顏色越顯眼被對手發現的概率就會越大,如果是按照正常的塗裝,那麼對手在遠處的可視度就會降低很多,而紅男爵不同,隔著很遠的距離就能看到一架鮮豔的紅色戰機飛來。
  • 終於賣了!俄羅斯蘇57拿下14架大單,中國空軍要不要也跟一波
    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阿爾及利亞空軍代表團參觀蘇-57這也是自去年年底西方媒體有消息傳出、說阿爾及利亞正在就進口一大批蘇-57E、蘇-34和蘇-35型戰鬥機同俄羅斯方面展開談判以來,首次有媒體公開符合「三要素」原則的「實錘」。
  • 楊偉:中國的戰鬥機研製已經進入「自由王國」
    在2018年全國兩會召開前,一則來自中國空軍的消息引發了國內外輿論的關注—空軍新聞發言人宣布 ,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已經正式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伴隨著這條消息,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殲-20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楊偉也從幕後走向了前臺。
  • 擠進世界第二空軍之列,第三代戰鬥機上千架,四代戰鬥機穩步增長
    這1000多架三代機包括300餘架蘇-27和殲-11戰鬥機、500餘架殲-10系列戰鬥機、100餘架殲-16系列戰鬥機、70餘架蘇30戰鬥機和24架蘇-35戰鬥機。按照當前的數據來看,第三代戰機已經成為了我國空軍的主力。並且當前我國的空軍實力已經超越了俄羅斯,達到了全球第二的水平。
  • 中國1996年和2020年空軍裝備水平比較
    當時的戰術是比拼消耗而不是技術裝備上的優勢,在空軍掩護下海軍進行海運通道封鎖,然後迫使對方離開本島優勢防空火力網前出決戰。再由海空協同依靠數量優勢消耗對方戰鬥力,最後迫使對手空軍進入近距格鬥以抵消優勢,這種戰術也是相當無奈。
  • 冷戰「魚窩」——小記東德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上)
    當年6月20日,一名德國飛行員駕駛著一架採用全套東德空軍塗裝的米格-21F-13從馬克思瓦爾德機場起飛,完成了該機型的首次飛行。在1962年至1964年間,又有兩個戰鬥機聯隊換裝米格-21F-13,分別是部署在普雷申空軍基地的第3戰鬥機聯隊和部署在佩內明德(Peenemünde)基地的第9戰鬥機聯隊。
  • 第五代戰鬥機塗裝已換,標誌著即將上艦?這些地方仍有待改進
    隨著科技技術不斷提高,目前戰機已經發展到第五代,在各項作戰性能上的表現也是令人十分驚訝。2011年,我國第五代戰機殲20首飛,這標誌著我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獨立自主研發第五代戰機的國家。然而與殲20一前一後出現的FC31卻低調的多,除了分別在2012和2016年試飛了兩架技術驗證機以外,之後就沒有了其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