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東南沿海那場大演習畫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雖然搶灘登陸、萬炮齊轟、飛機投彈看起來熱鬧非凡。可是當年三軍真實實力如何,並不是以演習場上炮火硝煙的密集程度為標準,海軍主力只有052型「哈爾濱」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53H1護衛艦。
這些戰艦噸位從2000到4000多不等,防空系統只有高級點的法制「海向尾蛇」,射程只有可憐的12公裡。傳統的25mm、37mm口徑防空火炮大量在役,兩者相結合對於艦隊防空略勝於無,在對面F-16、幻影2000等戰機以及反艦飛彈打擊下,沒有制空權就等著挨打。
同時缺少大型登陸艦艇和火力支援,然後就出現了這種大炮上艦的狀況,在沒有制空權或者很難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這樣的場景實戰中很難倖存。
大炮上艦
海軍艦艇指望不上換成空軍及海航看看,這個時期能拿出來擺在桌面和世界先進機型相抗衡的,只有區區數十架蘇-27戰鬥機。相對還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的蘇-27來說,演習畫面大家看到都是在丟無制導炸彈,這和同時出現的犁地主力強-5,空優主力殲-7等相比好像應用場景沒什麼區別。
蘇-27戰鬥機
這是當年奪取制空權的核心,還未完全形成戰鬥力的蘇-27戰鬥機,演習中以對地打火箭彈等為主。
蘇-27戰鬥機
幾十架蘇-27作為保鏢,為大量殲-7、殲-8、強-5以及轟-6等保駕護航,由於數量有限、雷達下視能力不佳,只能作為警戒和保鏢在高空進行補充。殲-7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靈活,近戰才能發揮出格鬥優勢,不過在現代超視距作戰中很難有機會發揮特色。
而殲-8戰鬥機是當時最先進國產機型,不過在96年並不具備中距遠射能力,雷達性能更是單一機動性又不好同樣難堪大任。除此之外強-5以及轟-6機型已經很老,至少在當時來說以臨空投彈或者近距犁地方式,缺少了制空戰鬥力基本為零。
殲-8戰鬥機
這種二代水平戰機需要應付的對手可不弱,包括對岸F-5、F-104戰鬥機,以及IDF戰鬥機(相當於F16A/B Block15的水平)。而且這些機型具備中距遠射能力,另外還有可能馳援的F-14等美式戰機,實際上不是簡單的壓力而是幾乎全面落伍。
當時的戰術是比拼消耗而不是技術裝備上的優勢,在空軍掩護下海軍進行海運通道封鎖,然後迫使對方離開本島優勢防空火力網前出決戰。再由海空協同依靠數量優勢消耗對方戰鬥力,最後迫使對手空軍進入近距格鬥以抵消優勢,這種戰術也是相當無奈。
殲-7戰F-14
時隔24年,當歷史年輪進入2020之後,中國空軍已經今非昔比。以蘇-27引進為契機,吸收創新之後推出了更先進的機型,包括殲-11戰鬥機、殲-15艦載機,以及達到三代半水平的殲-16戰鬥轟炸機。從1990年達到引進蘇-27開始,最初空優方案包括6枚R-27中距空空飛彈、4枚R-73近距空空飛彈,相比當時國內主力完全是天壤之別。
正是有了該機型及技術的引進,在配套更加先進航電以及武器裝備之外,才演化出殲-11\15\16等機型。這是中國空軍第二次快速現代化的起點,不僅解決了空軍升級需要也為自研殲-10贏得時間,直接促進航空工業整體進步。
殲-15艦載機
殲-16戰鬥機
蘇-27的平臺作用明顯,將來改型還會不斷出現,作為海空軍主力機型還將長期得到應用。除此之外,中國航空工業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發機型也不斷現身,包括梟龍、殲-10、殲-20戰鬥機等,特別是後兩款和上面殲-16並稱空軍三劍客,足以說明它們的重要性。
梟龍最早來自中美巴超七項目,原型是殲-7M後來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外貿機,性能基本達到三代機早期型號水平。接下來殲-10的出現,才是中國航空工業自我提升的標誌性產品,源於早期殲-9的各種設計終於在1998年首飛,也就是96演習兩年之後。當時的殲-10性能同樣和三代機早期型號相當,後來一路改進到殲-10C戰鬥機已經是三代半水平,配上PL-12/15等足以應付絕大多數先進戰機。
殲-10C戰鬥機
性能更強勁的殲-20隱形戰鬥機出現,中國空軍幾乎成為全球最強戰力之一,至少在隱形戰鬥機領域直接成為第一梯隊和美國對標。這在2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和這些先進戰鬥機相比較,另一個發展的最大亮點是無人機。彩虹、翼龍高空長航程察打一體機,已經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還有大量特種用途直升機也裝備或出口各國。
殲-20戰鬥機
這些是我們經常會關注到或者亮相機會較多機型,其實包括直-20、直-10、轟-6K/N/J、飛豹戰鬥轟炸機、運-20,以及空中預警機等,不是最新出品就是經過大改性能早已實現大飛躍。相比對岸90年代大量裝備的F-5、F-104以及IDF之外,陸續又引進了幻影2000、F-16戰鬥機,雖然在那個時間段內維持了相當長的空中優勢,但在現如今優劣互換空軍可以把握戰場主控權。
有段時間我們曾經幻想殲-8單挑F-22,以數量取得對質量的優勢,雖然很難取得成效但那就是客觀現實。誰也沒想到過了24年,空軍裝備已經是一個新的飛躍,不再落後而是開始引領潮流。
彩虹-5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