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史類文章的評論中,特別發現一些軍迷對「特種兵」這個軍事術語理解的有些偏差,實際上它有廣義和狹義兩重定義,廣義上的「特種兵」是指陸軍中除普通步兵外,其它所有兵種的一個統稱方式,主要用於介紹作戰序列和兵力配置。
舉例來說,日軍陸軍的「常設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四個步兵聯隊,那麼其它騎、工、炮、輜四個聯隊便可以統一用「特種兵聯隊」簡稱之,以顯示與傳統步兵的區別。否則每個兵種的聯隊都拿出來單列一番,有違軍事術語「言簡意賅」的準則。
比如介紹三大戰役後蔣軍的殘餘兵力時,通常要這麼列出:京滬杭警總湯恩伯,下轄19個軍60個師,兵力328000餘人,非正規軍23000餘人,「特種兵」32000餘人;華中剿總白崇禧,下轄12個軍37個師,兵力208000餘人,非正規軍11000人,「特種兵」21000餘人等等。這裡面的特種兵包括了直屬的偵察部隊、工兵、通訊兵、憲兵、兵站部隊、警衛分隊等雜七雜八的所有軍事力量,用以區別一線作戰部隊。
那麼狹義的「特種兵」才是指陸軍(海軍陸戰隊)中受過特殊訓練、使用特殊裝備、執行特殊任務的官兵。不要被抗日或者諜戰等神劇誤導,在我軍早期的戰爭中,尚沒有專業特種兵的存在,而偵察兵其實就是特種兵的雛形,是部隊中挑選出來的精英官兵 ,同時要儘可能多的比普通士兵掌握更多的技能。
一般來說,當年我軍在團級會編制偵察連(或排),蔣軍也會在團級設置搜索連(或排),任務性質也差不許多:偵察敵方軍事部署、弄清敵軍番號、抓舌頭摸哨位等等,儘可能多地搜集戰場情況,為指揮員制定作戰計劃和下定戰役決心,提供必要的情報和資料,而日軍則稱為「斥候」。
老電影《渡江偵察記》應該都看過,這就是那個年代偵察兵的代表性戰例,我們不妨通過這個故事,了解和探討一下偵察兵需要掌握的本領,以及他們任務的特殊性。該片講述了1949年渡江戰役之前,我軍某部偵察連派出一個偵察小組秘密過江,為百萬雄師過大江預作準備進行偵察,其實當時兩大野戰軍派出了許多支這樣偵察分隊。
一,水陸兩棲的野戰本領
偵察小組要前往江南,當然要駕船渡江,而最後回來送信的小戰士已經沒有了渡船,是遊著返回江北的,所以水陸兩棲能力是基本的本領,如果不會「武裝泅渡」,那麼最重要的情報恐怕也就送不回去了。當時的二野、三野指戰員絕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旱鴨子」比例很高,選拔精通水性的老兵並不容易,因此直至現在,偵察兵的「武裝泅渡」也是必訓和必考科目。
二,化裝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若想深入敵人的江防陣地進行抵近偵察,偵察兵們需要時而化裝成苦力去修工事,時而要偽裝成敵軍上山伐樹,也會經常遇到敵人的崗哨和盤查,如果舉止笨拙反應遲鈍,幹什麼不像什麼,那早就露餡了,所以普通的戰士還真不能勝任這種任務。敵人也不都是蠢豬,陳述老先生出演的諜報處長,僅憑記憶就發覺眼前的88師工兵連長似曾相識,最終偵察兵們只能將其打翻在地,迅速發動卡車撤離。
三,要掌握比普通戰士更多的本領
在敵人後方活動時,偵察兵經常要駕駛車輛,經常要繪製敵人的布防圖,經常要與我軍指揮部進行聯繫,駕車、繪圖、發報這些技能在今天看來非常普通,然而在40年代能夠完全掌握的士兵真的是鳳毛麟角,所以偵察兵一定是部隊中千挑萬選出來的,他們人數雖少,卻是首長的耳目和情報來源,執行著最危險也最重要的任務。
四,單兵戰鬥力必須要出類拔萃者
礙於偵察行動的特殊性,偵察兵多以精悍小組遂行任務,在敵後經常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旦與敵人發生交火,必然是要以寡擊眾,這就要求每一個偵察兵都具備強悍的單兵戰鬥力,否則在敵人的重兵圍剿下很難全身而退。
《渡江偵察記》中遊擊隊的駐地被發現後,敵人出動了營級作戰部隊,在山間公路的追逐戰鬥中,敵人也派來了兩個連,在人數上都超過偵察小組幾倍幾十倍,而偵察兵們能夠最終成功突圍,準確地詮釋了這一點。
除此以外,偵察兵還必須具備豐富的軍事知識和敏銳的戰場感知能力,這部影片的高潮,就是偵察小組得知湯恩伯給江防陣地新增派了一個榴彈炮團,24門105毫米榴彈炮的威力,對我大軍渡江的威脅可想而知。當年的普通戰士是很少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敏感度,但是偵察兵們卻深知,必須搞清楚這個炮團的具體位置和坐標,以便我軍炮兵在戰役發起前徹底打掉它。
總體而言,偵察兵們在作戰時,與敵人那是既鬥智又鬥勇,才能勝利完成任務,當然,也是最危險犧牲率最高的兵種,能夠入選偵察分隊的,也一定是部隊中的佼佼者。在50年代的半島戰爭中,在80年代南疆的戰鬥中,我軍的偵察兵皆發揮了重大作用,奇襲、捕俘、潛伏無所不能,絕對的軍中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