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目前,湖北武漢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轉入攻堅階段。
僅武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還有近1700人,而這也是抗擊疫情最難啃的骨頭。在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病房,也就是重症監護室,被稱為「三劍客」的三位重症救治專家攜手搭起了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位56歲的危重症患者在ICU病房經過半個多月的救治,終於成功拔管,開始自主呼吸,邁出了康復的第一步。
在ICU病房,胡明至今已經堅守了80多天。他說,病人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生命。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胡明:我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如果有能力,你不伸手的話,誰伸手?
疫情高發時,肺科醫院ICU裡,有的病人來的時候就已經心臟呼吸停了,隨時都有搶救,但是醫生卻只有5人。作為科室主任的胡明總是挺身衝在最前面。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醫生 吳玲玲:每次要到插管的時候,我們主任就說沒有經過我的允許,你們幾個是不允許做。因為他也知道風險比較大,然後把自己置於最危險的地方。
就在春節期間胡明堅守ICU最艱難的時候,來自江蘇和北京的兩位重症專家鄭瑞強和李緒言火線馳援,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就在這間ICU裡,危重患者100%插管,血濾和ECMO體外膜肺使用率均超過60%。每一個操作都是與死神爭分奪秒,他們不畏艱險,被業內專家稱為ICU的「三劍客」。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胡明:那個時候,自己感覺就像拉著一輛很重的車,突然來了可以相互信任的、相互支撐的戰友兄弟。當你撐不動的時候,有人可以在後面幫你推一把。用一句話來說,吾道不孤也。
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當天,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鄭瑞強從江蘇揚州輾轉8小時抵達武漢,第二天大年三十他就跟胡明在病房裡忙了一整天。49歲的鄭瑞強在武漢一線已經奮戰60天,每次從ICU搶救病人出來,防護服下汗水已溼透全身。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 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鄭瑞強:在這裡工作比較忙,而且沒有什麼太多時間的概念。沒有其他想法了,每天的心思都是病人怎麼樣,我們怎麼去治療。
來自北京朝陽醫院的李緒言是80後,他發揮自己在呼吸科方面的專長,對救治工作提出了很多精細化意見。操作上也是跟兩個70後大哥搶著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李緒言: 在最忙碌的時候,我們一個月之內做了16例ECMO,就平均隔日做一次。我們也想儘量把患者能不能從這種死亡線上拉回來。我覺得就是8個字「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三位重症專家把一線救治的實踐轉化為實戰經驗。在走廊上,一塊白板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呼吸支持治療方案。這是三人聯手制定的規範流程,如今已經七易其稿,700多位抗疫一線的醫護骨幹通過直播在線學習了他們的成功經驗。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胡明:在什麼狀態下用什麼樣的治療是比較合適的?它的時機是什麼?它的風險是什麼?總結出我們的一些工作經驗,並且把它系統化。如果說大夫他看到我們這個東西,按照流程去治療下去的話,有可能會挽救更多的患者的生命。
前不久,46歲的胡明火線入黨。這位先後戰鬥過SARS、H7N9病毒的ICU老兵坦言,在抗疫一線有那麼多的黨員專家衝在最前面,他被深深打動。
高華明是胡明通過氣管插管成功救治的第一位危重症患者,他一直感念胡明的救命之恩,康復後也希望通過捐獻血漿等方式回報社會。
康復患者 高華明:他真的對我們患者特別關心,也特別細心,經常地鼓勵。我當時插管的時候,每次他進那個病房,我看見他的眼睛就知道是他。他的眼睛就是很專注的那種眼神,給人一種很有力量地感覺,很相信他。
如今隨著危重症患者向高水平定點醫院集中,胡明他們所在的ICU轉入更多危重患者,十張病床上就有七個人上了ECMO。救治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胡明:如何最後去把這一類的病人再進一步地提高他們的生存率,難度一步一步越來越大。但正是因為有這種壓力,才會變成我們進一步去救治病人的動力。逼迫我們再去學更多的東西,再去研究更多的東西,再去探索更多的方法。我們就一直在挑戰生命的極限。
原標題:與死神搶時間!他們是ICU的「三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