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如果一個品牌不能夠及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不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就很容易被這個時代「拋棄」。以知名的僑興集團為例,作為曾經能夠比肩華為的通訊巨頭,就因為不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被這個時代「丟棄」。而歷史的長河中,還有很多和僑興集團一樣的例子,「安利」就是其中的一員。
對於很多70後、80後而言,童年的回憶中,一直都有安利的身影。不過長大後,我們卻發現安利越來越少,慢慢地被其他產品代替。從曾經的「無孔不入」,到現在「難尋蹤跡」。這份「童年回憶」,究竟是如何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的呢?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過去安利能夠「爆火」的原因。
首先,不可否認安利的很多產品質量都不錯。再加上源自美國,當時大家都覺得美國是強國,所以從美國進口的產品自然也是好貨。所以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讓很多人成為安利的「忠實粉絲」。
其次,獨特的運營模式。當時安利的直銷模式,把消費者發展成為了自己的「經銷商」。一定的獎金制度,更是讓眾人成為了安利的消費者和賣貨者。這樣的運營模式對於安利而言,迅速地打開市場,獲得消費者、獲得市場。而安利也被稱為直銷「鼻祖」,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直銷企業之一。數據顯示,安利在中國國內的銷售成績,就一度達到200多億。
而也正是以上的兩點「好處」,讓今日的安利陷入了「絕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很多品牌崛起,其中包括不少物美價廉的國貨。安利本身售價就不低,所以在價格上自然沒有什麼優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看到的產品越來越多,安利也不再是大眾的唯一選擇。
還有就是曾經引以為傲的直銷模式,也成為安利走向「滅亡」的導火索。很多消費者直言,大部分的直銷都是「打雞血」的熱情。隨著人們警惕性越來越高,對於這樣的銷售模式接受程度也越來越低。甚至不少人「厭惡」這樣的銷售模式,更是拒絕此類模式的所有產品。而安利在這樣的環境下,依舊拒絕改變,堅持延續以往的營銷模式。而後的結果,也就「水落石出」了。
以實體店和電商為例,大量的實體門店走向滅亡,往往就是拒絕改變。而一些「與時俱進」的實體門店卻在電商的環境下,取得了新的進展。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出適合自己的調整,往往能夠為自己迎來新的機會。拒絕調整,堅持以往的營銷模式,「加速」了安利的「滅亡」……
最後,內部的矛盾,也是安利「跌落神壇」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銷售成績的下降,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公司為了盈利,開始出現一系列「剝削」員工的行為。很多的獎金制度更是大不如前,失去消費者的同時,也失去了銷售者。對於一個依靠直銷模式的產品而言,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