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行業有句俗語:金眼、銀牙、銅骨頭。眼科的吸引力為什麼排在第一位?除了市場規模較大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複製性強,對醫生依賴程度相對不高。
一、發病比例高
總的來講,眼科疾病主要分為致盲類和非致盲類眼病。
(1)致盲類疾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相關疾病等,其中白內障是眼科的第一大類疾病,是致盲的首要病因,植入人工晶狀體是治療的唯一有效手段。
(2)非致盲類疾病主要包括: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等。
全球近視人數約有14億,其他眼疾患者約有3.14億,其中有不少的患者都是因白內障、青光眼、未經矯正的屈光不正等疾病致盲,致盲原因中白內障佔39%、未經矯正的屈光不正佔18%、青光眼佔10%,這三種疾病已經成為全世界致盲和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
對前面提到的眼科疾病種類總結如下:
1. 白內障發病情況
根據統計,我國白內障患病人數從2002年的7520萬增長至2017年的1.25億,CAGR為3.47%。目前60歲至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是80%,而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達到90%以上。按照2018年各年齡段人口比例和2020年人口數計算,2020年我國白內障的理論患病人數高達1.7億,而全球白內障的理論患病人數為5.38億。
2. 近視的發病情況
非致盲類疾病雖然不像致盲類疾病具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和治療的迫切性,但卻是影響和困擾絕大多數人口的一個問題。長期的高度近視會導致各種致盲性的病變,如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等。全球近視人口居高不下,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近視人數將達到26.20億,其中高度近視人數將達到3.99億。
近年來隨著我國青少年學習負擔的加重,電子設備的迅速發展,近視的患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成為一個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問題,甚至被定性為我國的「國病」。
預計到2020年,我國近視人口將接近7億,接近美國總人口的2倍,高度近視人口會達4000萬至5155萬。其中,20歲以下近視人數從2015年的1.48億增長至2019年的1.69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1.91億,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患病率達50%到60%,隨著年齡的增長,近視率逐漸提高。
二、眼科行業門檻高,市場增速快
眼科包括眼外科和視力保健兩大領域,其中眼外科包括各類眼外科手術的產品、耗材和設備,視力保健包括隱形眼鏡和各類滴眼液。
眼科屬於高精尖學科,行業門檻高,尤其是高值醫用耗材領域,對材料和技術的精細化程度要求高,因此目前全球眼科器械市場集中度較高,全球眼外科市場排名前四的企業分別為:愛爾康(美國)、強生視覺(美國)、蔡司(德國)和博士倫(美國)。據估算,全球未來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大約在4%左右,其中植入性產品(人工晶狀體等)預計增長率6%,將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
回頭看國內眼科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1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67億元,複合增速高達19.45%,增速要快於全球平均水平的4%。從眼科器械市場細分領域佔比看,角膜接觸鏡(OK鏡)同比增長22.1%,而人工晶體同比增長26.2%,增速都很快。
而如果看我國眼科整體市場,則規模還要大,2019年達1700億元。除了上面提到的眼科器械市場267億以外,還包括眼科醫療市場1240億,佔比73%,大牛股愛爾眼科就屬於這個市場;另外還有眼科用藥市場193億元,佔比11% 。
最後我們單獨看下剛剛提到的眼科醫療服務市場。根據衛健委統計,我國醫院眼科門急診患者數量從2011年的6000多萬人次上升至2017年的1億多人次,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69%;在眼科門急診患者數量增長的同時,我國眼科專科醫院數量也持續增加,2011年至2017年眼科專科醫院數量從288個增長到641個,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4.26%,遠超醫院數量增長速度。
三、植入人工晶狀體是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手段
1. 白內障手術市場規模增長很快
據統計,2012-2018年,全國白內障年手術量從145萬例增長到370萬例,複合增速高達16.90%;而百萬人口白內障手術率(CSR)則從1072增長到2662。筆者老家農村那裡,最近兩年政府已開始免費給80歲以上老人做白內障手術,而且還鼓勵老人去做。也許裡面有醫保補貼的利益驅動因素在,但整個市場規模確實在不斷擴大。
但是對比發達國家,國內白內障手術量仍有較大成長空間:2011年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CSR已達10000,澳大利亞已達到9500,印度CSR超過5000。從國內各省來看,2017年僅上海、天津和江蘇CSR超過2000,分別為4251、2337和2051,各省之間差異明顯,白內障手術覆蓋率最低湖北省CSR僅為763,可見大量省份的白內障手術市場仍有待開發。
2.白內障治療手段
通過手術植入人工晶狀體,以取代已變渾濁的天然晶狀體是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手段,這使得人工晶狀體成為眼科領域最主要和產值最高的生物材料,是全世界用量最大的人工器官和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
隨著生命的延長和老齡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白內障患者不僅滿足於手術後能復明,而且要求手術後視力能滿足各種生活需求,如閱讀、駕駛、戶外運動等,這就要求在進行白內障手術的同時,對人眼進行球差矯正、散光矯正、老花糾正等的臨床需求,白內障手術也由復明性手術向屈光性手術發展,推動人工晶狀體從單焦點向非球面、環曲面、多焦點等各類新型屈光性的技術演進。
3. 人工晶體市場規模和競爭格局
我國人工晶體市場規模從2016的41.17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56.50億元,複合增速17.15%,考慮到白內障手術已進入國家「復明工程」,具有一定公益性,疊加國家的醫保控費政策以及對醫用耗材實行帶量採購,未來的白內障手術單價增速將會放緩,預計2030年我國白內障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規模。
人工晶體高端產品由國際巨頭壟斷,市場集中度高,主要為前面提到過的四大跨國眼科醫療器械公司:愛爾康、強生、博士倫、蔡司。根據估算,2017年全球人工晶狀體市場中,愛爾康市場份額佔31%,強生佔22%,博士倫佔6%,蔡司佔4%,共計佔有全球63%市場份額。
至於國內市場中,進口產品佔比約80%,國產人工晶體企業中愛博醫療以及昊海生科規模體量較大。
4.帶量集採的影響
目前安徽、江蘇、京津冀9省聯盟等省份已率先開展人工晶體帶量採購等試點工作,在全國大範圍推進的趨勢已經確立。
不過由於國產人工晶體的市場份額本就不高,雖然集採會降價,但市場份額也會隨之上升,有利於快速開拓市場,所以長期來看,積極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四、OK鏡是防控近視的有效手段
1. OK鏡是控制和延緩近視發展的有效手段
《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指出,2030年之前我國6歲兒童近視率還需降低11.5%,初中生近視率還需降低11.6%,高中生近視率還需降低11%。要想實現近視率如此明顯的降低,加強使用近視防控手段和產品勢在必行。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中提出了三種具體防控措施:遵醫囑佩戴框架眼鏡、使用低濃度阿託品或者佩戴角膜塑形鏡(OK鏡),預計這些有效的防控手段將會成為未來近視防控的「大需求」。
其中最有看點的是角膜塑形鏡,也就是俗稱的OK鏡。先簡單介紹下概念,OK鏡屬於隱形眼鏡的一種。隱形眼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軟性隱形眼鏡,例如我們熟悉的強生、博士倫等品牌;另一類是硬性透氣性隱形眼鏡(RGP),需要個性化定製,專業性較強,只能在專業機構驗配。
RGP根據佩戴時間可分為「日戴型」和「夜戴型」,OK鏡就屬於RGP的「夜戴型」,它本身沒有度數,通過給眼球施加一定的壓力,讓近視患者在晚上睡覺時佩戴,白天不用戴眼鏡,就能暫時擁有清晰的裸眼視力。
所以,OK鏡的效果是臨時的,它把角膜變平以後,第二天早上摘下鏡片,角膜又會慢慢彈回去。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鏡能夠有效控制及延緩近視的發展,超過80%的佩戴者能夠控制近視不再發展;儘管後期的控制率有所降低,也能保持在30%-40%左右。
塑形鏡的理想佩戴年齡範圍為6~40歲,最佳矯正階段是青少年兒童時期。人眼眼軸的發育有兩個快速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5歲,第二個階段是10~15歲,均為視力發育期的「黃金期」。在第二個視力發育的黃金期即10~15歲時,視覺器官再次加快發育,可塑性較強,角膜塑形鏡在此期間可以有效控制眼軸變化。
2. 市場規模
我國的角膜塑形鏡行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使用了許多假冒偽劣產品,又不能提供專業及時的複查等售後服務,造成群發性角膜感染的出現,因此從2001年起進入嚴格監管階段;此後隨著行業的逐步規範,角膜塑形鏡的臨床有效性不斷被驗證,於2018年被寫入青少年近視防治指南,規範化後的角膜塑形鏡市場有望迎來高速發展。
OK鏡的價格還是挺高的,平均一付要幾千元甚至萬元左右,而且1-2年就要更換。這個市場增長的也很快,從佩戴副數這個維度統計,近幾年複合增速高達40%以上;從市場銷售收入規模來看的話,預計2020年將接近20億元,並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
角膜塑形鏡未來成長空間比較大。參考臺灣地區,2005年臺灣角膜塑形鏡滲透率為1%,7年後增長至7%左右,考慮到臺灣地區為發達經濟體,消費水平較高,產品推廣速度更快,未來還會有低濃度硫酸阿託品滴眼液與之競爭青少年近視防控市場,因此假定未來國內角膜塑形鏡滲透率達到階段性峰值5%,而2019年的滲透率才為1.5%左右,相比之下仍有三倍以上成長空間。
3. 競爭格局
角膜塑形鏡屬於第III類醫療器械產品,具有較高風險,需要採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因此獲批上市的難度較大。目前國內市場共有9家角膜塑形鏡生產廠家獲得了CFDA認證,進口廠家共7家,國產廠家共2家,分別為:歐普康視和愛博醫療。歐普康視的角膜塑形鏡於2005年2月獲批上市,而愛博醫療的角膜塑形鏡於2019年3月獲批上市。以2018年角膜塑形鏡驗配量看,TOP5廠家市佔率達90%以上,集中度很高,歐普康視為國內角膜塑形鏡龍頭企業。
國產角膜塑形鏡雖然與進口產品在某些方面(如溼潤角)存在一定差距,但材料、設計、透氧係數以及適配範圍等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進口產品,同時價格更低,性價比凸顯。
五、重點標的介紹
上市公司中涉及眼科的並不多,主要是歐普康視、愛博醫療、昊海生科、愛爾眼科、興齊眼藥這5家,我們逐一來看下。
1. 歐普康視
2001年歐普康視科技(合肥)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於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眼視光科技企業,也是國內首家取得角膜塑形鏡註冊證的企業,是該行業的國內龍頭。角膜塑形鏡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夢戴維和DreamVision系列產品已經成為知名品牌,技術領先,已進入全國除西藏以外30個省市中的900多家知名醫療機構,累計用戶超過90萬例。
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主要收入來源是角膜塑形鏡、護理產品、普通框架鏡和日戴維,佔營收比分別為68%、17%、13%、2%;同時近幾年的增速也是比較快的。不過近幾年市佔率呈現小幅下滑的趨勢,近兩年市佔率穩定於30%。
2. 愛博醫療
愛博醫療成立於 2010 年,是國產眼科醫療器械行業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今年8月份剛剛上市。主要產品覆蓋手術和視光兩大領域,核心產品分別為人工晶狀體和角膜塑形鏡,也就是涉及了前面介紹的兩大主要領域。不過OK鏡是2019年才獲批上市,所以在收入中的比重很低,大約在4%左右;人工晶狀體是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在眾多省份帶量採購中以較低的降幅中選,後續有望大幅放量。公司近幾年的增速還是非常快的。
3. 愛爾眼科
愛爾眼科是眼科醫療市場的龍頭,也是過去幾年的大牛股,網上介紹的文章很多,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公司通過高彈性的激勵機制和合伙人計劃,從省會、地級到縣級快速擴張,領先優勢明顯,連鎖擴張可複製性強,未來仍舊是非常優秀的標的。
公司的併購基金體系外孵化模式非常有特點:首先入股10%左右撬動外部資金建設新醫院,當新醫院培育成熟且盈利後,再併入到上市公司。這減小了公司風險和資金投入,並且能使上市公司業績更好看。
截止2019年底,愛爾眼科在整個眼科醫療市場的市佔率在8%左右,而在民營眼科醫療市場佔比3成左右。
4. 昊海生科
公司成立於2007年,去年在科創板上市,專注於醫用生物材料賽道,涉及眼科、醫美、骨科、創面處理等多個賽道,其中眼科貢獻了進一半的收入和利潤。公司近幾年的增速略有放緩。
公司眼科業務多是併購而來,自行生產的人工晶狀體多為中低端產品,中高端產品為代理國外品牌,而且高管的技術背景也並不深厚,涉及賽道過多,所以相對來說我們更看好愛博醫療多一些。
5. 興齊眼藥
公司專業從事眼科藥物研發和生產,規模相對一般,再加上地處東北,有句俗話「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的公司除了長春高新,其它的關注意義並不大。
所以眼科行業,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有3家:愛爾眼科、歐普康視和愛博醫療,其中前2家是不受集採影響的。
總的來說,好股都不便宜,愛爾的確定性相對更高一些,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期回報率進行選擇。
我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經過分析之後,覺得非常具有投資潛力的公司或者行業,給大家的自選股增加一個備選項。大家最應該做的的就是多看看他的邏輯,研究研究這些公司的基本面價值!多自己動腦子,只有自己認真思考求證過的東西你才知道真假,明白邏輯,才有信心能拿得住,少做網絡上的噴子。認同就點個讚,不認同當沒看。
以合理價格從中優選優質企業,不追高,不三心二意,賺企業成長的錢,搭上這趟過山車,看沿途的風景,閱人性的變遷,順其自然,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不管是黑暗的過去,猶豫的現在,亦或是未知的將來。我一直相信前途是光明的,而且也正參與其中。歲月最後總會給長期積極的樂觀主義者一個圓滿的交代。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為買賣依據,依此買賣盈虧自負。
祝大家投資順利!股市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