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河北省農村,在若干年的時間裡 ,和比自己長几歲的半大小子們,一起觀鳥、養鳥、玩鳥,成為一種喜好。以後進入天津市,居住地毗鄰文化中心廣場,周圍環境幽雅,院內樹木花草繁多,各種鳥亦時常棲息光顧,為生活帶來一種寄託與樂趣。
常見的鳥有麻雀、喜鵲、灰喜鵲、斑鳩等,偶爾也會見到一些遷徙逗留的候鳥。麻雀,又稱家雀,是與人類朝夕相處的鳥,小區最多的亦屬麻雀。它們整日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有的單獨活動,大多成群覓食。麻雀以樹洞、牆窟窿、避雨的房簷邊角為窩,到產卵期,銜些碎草樹葉、爛棉絮,就可以下蛋孵雛了。小時候,曾掏過麻雀蛋和剛出殼的小雀,有幾次,小雀餵到長全了毛,最終還是將它們放飛了。到冬季,麻雀一般在牛棚馬廄、房屋的梁棟間過夜,農家的半大小子常常摸黑捉到幾隻。在城區,常見到麻雀成群活動,然而做窩的條件遠不及農村,能尋找擋風避雨的角落過夜。在住宅區,有時也會見到黑白雀,學名叫鶺鴒,農村人叫 「機靈棍兒」。與麻雀一般大小,羽毛為黑白兩色同體,亮麗分明。棲息於村落、河流、小溪、水塘邊的樹林中,叫聲清脆嘹亮,節奏感強,音似「鶺棍兒──鶺棍兒」,反覆數次,給人印象深刻。鶺鴒以各種昆蟲和部分堅果為食,以樹洞為穴,產卵孵化小鳥。
喜鵲在住宅區多見。我所在的大院,法國梧桐、大葉楊樹上有三四處喜鵲窩,每天大清早,它們便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給人以吉祥、喜慶之兆。我曾觀察過喜鵲做窩的過程,首先選擇分叉較多且均勻粗大的枝幹作巢址,繼而銜來一尺長短、比筷子更細一些的枝條,縱橫交錯地搭建起來。它們在各種樹枝上尋覓,看到合適的即用尖喙銜住猛力折斷,有時也銜些長短粗細合適的幹枝。如此往返勞作,大約十天半月工夫,鵲巢便基本建成。每至初春,一對兒喜鵲還會銜來樹枝修補老窩。一旦小鵲出世,大鵲忙來忙去,每天數次尋蟲覓食,飼養雛鵲,好不辛苦! 與喜鵲同類的,還有灰喜鵲。灰喜鵲個頭較小,黑頭、白脖、灰身、藍尾,比喜鵲顯得愈加秀氣、精靈,叫聲比喜鵲明顯拉長,但不夠清脆嘹亮。
斑鳩,亦稱鵓鴣,我們老家叫「好咕咕」。體型與鴿子相仿,羽毛以褐色為主,額部與頭頂呈灰色或藍灰色,有的頦部呈粉紅色。雌雄羽毛相似,鳴叫單調低沉,其節律一般為咕咕咕,最後一聲加重。斑鳩鳴叫,基本不分季節,幾乎天天在叫,有時連叫十幾聲。天氣晴朗、風和日暖時,叫得更歡更脆。有時逗留在不同樹上的斑鳩,鳴叫會相互呼應,頗有一問一答之效。一次偶然機會,我在樹下隱蔽的角落看斑鳩,驚異地發現該鳥每叫一聲,就點一下頭,類似啄食的動作,令人稱奇。斑鳩警惕性較高,以高粱、麥粒、穀物及果籽為食,有時也食幼蟲。令人不解的是,斑鳩極少自己做窩,小區附近至今沒有看到過斑鳩窩,不知它們怎樣產卵育雛。古有鳩佔鵲巢之說,能否佔,怎樣佔,至今仍是個謎。
有時也會遇到一種翠鳥。這鳥與麻雀大小相似,通身翠綠或墨綠,唯下巴頦鮮紅如血,姿態秀麗優雅,飛行矯健敏捷,捕食各種幼蟲。我們那裡叫靛頦兒,有紅靛頦與藍靛頦兩種,叫聲婉轉、清脆、激越。特別是幾隻籠中鳥掛在一起,不一會兒便競相鳴叫起來,似一場歌手賽。靛頦屬高檔觀賞鳥,飲食相當挑剔,要吃煮熟的雞蛋黃,售價很高。我在住宅區見到過兩次,不一會兒就飛走了。在農村,鄰居一位大伯,每年春夏之交,都到麥田裡去逮靛頦兒。這種鳥一般都在過膝高的麥壟中隱藏。在麥田的一端罩上絲網,幾個人從另一端邊走邊用柳條等物拍打麥子,鳥兒受到驚嚇,在麥壟中狂奔亂竄,最終撞網被擒。
一天上午,我在小區內散步,在海棠樹下的草叢中,忽然發現一種極為漂亮的鳥,體型若啄木鳥般大小,喙尖而長,頭頸部為淡棕色,全身布滿黑白相間的環狀條紋,亮麗奪目。最令人驚喜的是,頭頂高高豎起不斷展開的漂亮的羽冠,似宮中娘娘的鳳佩,婀娜多姿。它在雜草中不停地啄呀啄,走幾步便啄幾下,很是專心致志。在百度網上搜索,才得知此鳥叫戴勝,又稱雞冠鳥,以各種蟲兒為食,分布於歐亞洲與我國大部分地區。從它啄食的動作來看,恐怕不只吃蟲,還可能吃草籽和嫩芽,因為小區的草地上很少見到小蟲。
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大自然絢麗多姿、生生不息的產兒,更是維繫地球家園生態平衡、物種多樣與良性循環的重要成員。我們應該永遠心存敬畏,精心保護。正所謂:眾鳥戀枝喜芳鄰,百囀千啼送佳音。人類摯友堪呵護,崇尚自然萬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