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你的未來是貧是富,就看能不能守住這兩個字

2020-12-17 史小狐

《易經》認為,看一個人的運勢是貧是富,跟兩個字有關,你可能以為是「吉兇」,其實不然。

如果學習《易經》,只是想了解吉兇,看看自己的運氣好不好,那就真的把《易經》當成算命工具了。

而如果探究《易經》的義理,就知道《易經》價值觀裡,最重要的並非「吉兇」,而是另外兩個字,叫「無咎」。

吉兇是什麼?《易經·繫辭傳》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

吉,就是你得到了一些東西;兇,就是你失去了一些東西。

人生在世,有失有得。得到,就一定伴隨著失去,反之亦然。所以得與失,對一個人來講再正常不過了,就像陰晴、晝夜一樣,是一定會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被一時的得失所困擾?

無咎就不一樣了。孔子曾說過「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夫子用功的方向就是「無咎」。

《繫辭傳》也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意思是,人要能慎始慎終,以無咎為關鍵,這就是「易之道」。

所以,凡事不問吉兇,而問怎樣做到「無咎」,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比如乾卦九三爻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學《易經》都知道,「三多兇,五多功」,乾卦從初爻「潛龍勿用」、二爻「見龍在田」,來到了第三爻,處在一個中間階段,人生越往上走,位置越高,越要謹慎小心,「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能這樣持續警醒自己,就沒有太大的問題,還會繼續往上走,直到五爻的「飛龍在天」,成為人生贏家。

我們也不要誤解了無咎,認為是一點錯誤都不犯,這是不可能的,再謹慎小心的人也做不到。

再說了,謹慎過了頭,凡事畏首畏尾,那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所以《繫辭傳》說,「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無咎的內涵,就是注意讓自己不犯錯誤,犯了錯誤及時改正,《易經》的「復卦」探討的正是這個主題。

我們學《易經》,一定要看淡吉兇,吉兇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天道有陰陽,人生就有得失,都是正常現象,不必患得患失。

而在無咎方面用功,就等於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未來是貧是富,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延伸閱讀:《易經》:做人不是努力就可以,記住兩大天規,人生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孔子回答,好是好,但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是兩種境界的人,雖處貧窮或者富貴,都不會被境界所困,反而會用這種境界約束自己,不失去志向。但和一個志在道上追求的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鄭康成認為,志於道的人,不會以貧為其擔憂的地方,意思就是道的追求已經超過生活的五欲六塵的追求,而且對道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已經超過五欲六塵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不知道多了多少。
  • 易經智慧:一個人是福是禍,儘量要守住這3點!
    一個人的福禍,從來都不是能力,而是「守住本分」這一點,這也是易經中的禁忌之一。我們常說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完全看個人的行為而定。既然福禍操之在己,那怎樣才能得福避禍呢?《易經》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人是福是禍,從來靠得不是運氣,而是能不能守住這3點守位,不做出位之事《易經》中講:「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 《易經》:窮不過九,富不過六、豪不過三,是什麼意思?
    易經中涉及的學問和知識有很多,其中有三個關於財富的成語,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卻不知道它們是出自於易經,當你理解其含義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受益一生。,但是從歷史的長河中看,能當上「三朝元老」的人物都是少之又少。
  • 《易經》在告訴我們什麼?答:兩個字,卻不是「吉兇」
    《經》,讓《易經》被定性為了「佔卜之書」,直到《傳》的出現,才讓《易經》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已經是一部「哲學之書」。不過,無論是「佔卜」,還是「哲學」,《易經》都在告訴我們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卻不是與《易經》形影不離的「吉兇」。那麼,《易經》告訴我們的這兩個字是什麼呢?「規律」,沒錯,就是「規律」!
  • 「男人心軟一生窮」,5則易經警世良言,能看懂的都不是一般人
    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這5句智慧警世良言,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 《易經》智慧:大器晚成的人,身上或有這4個特點,將來非富即貴
    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有人年少成名,卻泯然眾人。有人屢試不中,卻大器晚成。那些大器晚成的人,身上一般都有4個特點,《易經》中早有介紹,來看看你有嗎?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相同,命運和機遇也是大相逕庭。哪怕是時運不濟,不能大展拳腳,做一番事業。但是只要堅持這4個品質,相信終有時來運轉,否極泰來之日。
  • 「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是何意?古人的良言字字在理!
    如果你想不出活著的意義,有一個意義就擺在你的眼前:為家人而活,為家庭而活。在世時,為家人謀福祉,離世後,把自己的福澤遺留給後代,這是每個人都想的事。然而如何讓家庭振興起來呢?不出錯也算有小成功,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一條訓誡:「窮不走水,富不涉淫」(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教會我們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 古人:「貧莫與富鬥,富莫與官爭」,看看這幾個人的下場就知道了
    在古人的處世哲學書《增廣賢文》裡有這樣一句話:「貧莫與富鬥,富莫與官爭」。《增廣賢文》是明朝時期的書,但是裡面的名言警句可能在明朝以前就出現了,只是在明朝被收集起來成為一本書。裡面的為人處世道理,就是現在也有很多可以借鑑的。
  • 《易經》:人窮的時候,做到這「3戒3斷」,你才有可能慢慢富起來
    《易經》:人窮的時候,做到這「3戒3斷」,你才有可能慢慢富起來有一句話說的好,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而《易經》中就有洩露,人窮的時候,做到這「3戒3斷」,你才有可能慢慢富起來一、人窮時,戒掉三毛病。1、吃喝忘了工作。人在窮的時候,如果還堅持吃喝玩樂,吃喝之後,工作就不幹了,確實是個大毛病。因為你窮,本身就會有很多勢利眼的人看不起你。
  • 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
    很多人對於貧富間的理解非常複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佛家對於貧富的看法其實很簡單,認為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貧窮,一位富翁便對他說:「我給你一百萬買你的手,你願意嗎?」年輕人搖搖頭。
  • 易經智慧:大器晚成的人,一般身上都有這4個特點,將來非富即貴
    古往今來,世人一直對於《易經》有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但殊不知,《易經》的博大精深,豈止是國學範疇?它的包羅萬象,放眼全世界,能與之相媲美的,也是寥寥無幾。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 《易經》:遇到這2種困境,別輕易放棄,是成大事的先兆
    人生中會碰到的順境和逆境,時時刻刻發生變化,沒有人一輩子走運,也沒有人一輩子倒黴,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你千萬不要自我放棄,一定要繼續奮鬥,最終能等到變成平坦的大道。《易經》看貧窮和富貴:遇到這2種困境,別放棄,是成大事的先兆1、尚口乃窮這種困境說的是雖然你有施展能力的平臺和機會,但是在這個困鏡中你卻只能閉口不言。
  • 《天道》中丁元英思維:「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如何理解?
    來到古城之前,他在德國創辦了「私募基金」,用一年的時間把兩個億翻了一倍;「富不去是因為富人的覺悟能讓他即使被殺得一無所有還可以東山再起,而貧不離是因為貧人的覺悟讓他即使暫時擁有財富,他的覺悟也跟不上,守不住財富,就如王廟村三人退股一樣 。」其實這部電視劇,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觀念,文化屬性的東西,誰能悟透,誰就能擁有強勢文化思維的人。
  • 為什麼有窮有富呢?也許能從這兩個字的本身得到一些啟發吧
    人類自產生以後,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當人的生存必需品有所剩餘時,私自佔有現象也就出現了,久而久之,窮和富也隨之而產生。社會和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人類依然存在著窮富兩極分化,而且窮富的懸殊似乎越來越大了。那麼,大家都是一樣的人,為什麼有窮有富呢?
  • 易經告訴你:「命苦」的人,身上往往有這3種特徵,怨不得別人
    2、沒有底線的人做人,不一定能有境界。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不看重名利,卻不曾受寵若驚或受辱。但作為一個人,我們不能沒有底線。孟子曾經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說人必須有四種美德: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易經忠告:人在發財前需要先失去,身上這兩種東西不能留,有道理
    這是南懷瑾大師給世人留下的勸世良言。人世間只有掉以輕心的失敗,從來沒有不經磨難的成功。所以當人生經歷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喪氣。有人說在這個時代,未來的富人會更富,窮人會更窮。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但是小編認為世界一直在變化,只要你準備好了,你也可以在未來獲得巨大的財富。
  • 《易經》中的一個字是關鍵!懂得人可能福氣自來
    一個人的福氣,是可以自己造的,讀懂《易經》中的一個字,福氣自然來。人生是禍是福,很多時候,就看你能否守住這一個「止」字。這是《易經》「艮卦」給我們的一點啟示,那,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不出其位」,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事情。在這個前提之下,採取積極的行動,方能有所收穫,同時避免禍患的發生。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個「止」字,自然能夠趨福避禍,最後福氣也就不請自來。
  • 《易經》看貧窮和富貴:遇到這2種困境,別放棄,是成大事的先兆
    人生艱難和困苦雖不可避免,但若是咱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終能等到變成平坦的大道。尚口乃窮時學會樂觀這種困境說的是雖然你有施展能力的平臺和機會,而此刻你卻只有閉口不言。為什麼呢?因為不論你說了什麼,身邊沒有幾個人能相信你,而且你說的絕對是正確的事情。你說氣不氣。《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 這篇奇文,全文僅42個字,這六件事你是否後悔過
    北宋名相寇準有一篇傳世奇文,全文短短六句話,四十二個字,卻道盡了人生六大悔事,看後後不免潸然淚下。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對這篇文章推崇備至,將他奉為經典,時刻用以自省。這六大悔事,看看你佔了幾樣?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 易經忠告:人到了50歲,這兩種親戚最好不要走動了,要避而遠之
    三十歲自當有獨善其身之能,能頂天立地,四十歲能不再困惑,五十歲應當知曉天命。的確人到了50歲,已經趨近於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這個時候的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背後的家庭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