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常見」的現實存在中,《未至之境》為觀眾挖掘出來的是無窮無盡的「未知」和「新奇」。
文 | 柯北
「這是關於中國最具標誌性的動物」,紀錄片《未至之境》第一集中,這句話在開頭和結尾各出現一次,首尾呼應。即使不看正片,也能看出這句話一定是在描述大熊貓。
《未至之境》是B站和國家地理頻道首部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意圖探秘那些我們所知甚少的國內野生動物,展現珍稀動物「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
紀錄片共有五集,11月19日播出第一集,「中國最具標誌性的動物」大熊貓率先登場,在兼具「萌」和「猛」的國寶的誘惑下,B站網友們幾乎都給出了五星好評,評分高達9.9分,在B站之外,也能看到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的讚美。評論裡除了表達對「滾滾」的喜愛之情外,還有大量對紀錄片拍攝、配音、音樂等方面的好評。顯然,這部紀錄片能夠獲得高分也不全是因為大熊貓自帶的好評buff。
從已經播出的前兩集來看,《未至之境》畫面考究、節奏精準、故事之間帶有反差,在各方面都達到了自然類紀錄片的優秀標準。除了技術上的高水準,這部紀錄片更打動人的是在動物上投射的人文情感,片中時不時流露出的中華文化韻味,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加親切的觀感。從這些方面來看《未至之境》,可以說是「最具中國特性」的自然紀錄片之一。
大熊貓與多個萌物共存,多手段呈現視聽享受
《未至之境》第一集的主題叫做《大熊貓帝國》,雖然名為「帝國」,但這並不是一個大熊貓家族的革命史。在一整集紀錄片中,只出現了一對大熊貓母子。影片從一隻大熊貓寶寶的出生開始,到它成年離開母親獨立生活時就結束,完整地記錄了野外環境中大熊貓幼崽成長的兩年時光。
大熊貓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在交通方便以及網際網路發達的當代社會,在動物園裡就可以面對面看到大熊貓,在網絡上也隨時可以看到大熊貓的視頻直播。在大熊貓相對來說已經較為「常見」的現在,《未至之境》仍然能給觀眾帶來「未知」。
片中,熊貓寶寶在媽媽懷裡、躺在樹林裡、掛在樹上、從樹上掉下來,伸懶腰、搖頭晃腦、學習辨別竹子、睡懶覺、爬樹的樣子,從大全景到眼部特寫,《未至之境》全方位、多角度的記錄著熊貓寶寶的成長,甚至熊貓寶寶的毛髮和熊貓媽媽的後槽牙,觀眾都可以從片中仔細觀察。熊貓寶寶在野外吃到的食物中可能含有病菌,而熊貓媽媽的唾液有助於熊貓寶寶形成自己的免疫系統,片中野生熊貓寶寶「舔舐母親唾液」的畫面,是全球第一次拍攝到的鏡頭。
這一集以大熊貓為主題,卻沒有局限在大熊貓本身,它以大熊貓生活的竹林為背景,穿插講述了6種動物的生活狀態:只有2.5釐米長的扁顱蝠,一大家子十幾口生活在一節竹子中;寶石花螳螂長相如其名,雄螳螂在危險的邊緣仍要試探著接近雌螳螂;外表豔麗的紅腹錦雞,求偶時既有激烈內部競爭還得防著外部天敵進攻;像人類一樣群居生活的藏酋猴,最重要的晨間儀式之一是互相梳理毛髮;長得像浣熊、其實和大熊貓沒什麼關係小熊貓,白天睡覺,夜裡覓食;還有難得一見的峨眉髭蟾,求愛場面又是一個首次記錄。它們共同組成了竹林生態,正是大熊貓所在的環境。
《未至之境》在拍攝上,移動延時、夜視成像、水下攝影等手段說來就來,配合真實的自然音響和恰到好處的音效、配樂,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
影片開頭,一段超過一分鐘的延時鏡頭,展現了竹子從冒尖到參天的生長過程,加上竹子「節節拔高」的自然音效,觀看時瞬間達到「顱內高潮」。夜視鏡頭的黑白畫面中,黑眉錦蛇鱗片的光澤、爬動的聲音、竹縫裡的蛇眼特寫,黑眉錦蛇尋覓扁顱蝠的場面拍出了恐怖片的效果,網友在彈幕上表示,緊張到頭皮發麻。還有竹莖內部的扁顱蝠、水下的峨眉髭蟾等畫面,無法想像的拍攝技巧令人嘆服。
在已經播出的第二集中,又上線了一個「網紅」動物——藏狐,或許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一定見過它的表情包。藏狐生活在高原上,以野兔、鳥類、野鼠為食。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紅」,是因為它與一般狐狸的外表不同,因為臉型和身上毛髮濃厚蓬鬆的原因,藏狐整體看上去臉方身圓,透出一股蠢萌、憨厚的氣息,打破了我們對狐狸狡黠的常規印象。在早前公布的預告中,藏狐的正臉雖然一閃而過,但還是被眼尖的網友發現了,並成為《未至之境》最令人期待的動物之一。
填補自然類紀錄片稀缺,《未至之境》顯露文化特色
自《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帶動紀錄片觀影熱潮後,國內陸續出現《我在故宮修文物》《人間世》《風味人間》《美麗中國》等優質紀錄片,也讓各大視頻網站嗅到商機,紛紛在紀錄片領域布局,騰訊視頻、B站等平臺都是當下國內最大的紀錄片出品方之一。市場需求與國家政策支持下,人文歷史、社會現實類題材紀錄片遍地開花,唯獨自然類紀錄片稀缺。
在自然類紀錄片中,BBC製作當屬前列,從《地球脈動》系列到《我們的星球》,再到《獵捕》《七個世界,一個星球》,BBC不斷地在全球捕捉動物的身影。2018年,騰訊視頻聯合BBC出品紀錄片《王朝》,片中具有人類社會屬性的權力之爭為人驚嘆,也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史詩般的自然紀錄片,但依舊缺少帶有國內特色的自然紀錄片。
《未至之境》雖然是中美合拍,但它始終將視野鎖定在中國。在半個月前公布的預告片中可以看到,鏡頭從綿延萬裡的山脈高原,移動到枝繁葉茂的雨林竹海,正如它的名字:The Hidden Kingdoms of China(中國的隱秘王國),這部紀錄片在儘可能的展現中國人跡罕至的未至之境。
在展示自然的同時,《未至之境》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讓人動容。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成年之後就要獨立生活,在第一集片尾,在熊貓媽媽庇佑下生活了兩年的熊貓寶寶,必須要離開母親,片中熊貓母子的眼神特寫和熊貓寶寶離去的背影,讓很多觀眾落淚。紀錄片用人類的視角展現動物的分別,投射了人類的情感,在動物為主角的影片中,帶來了別具特色的人文情懷。
除了人文情懷,這部紀錄片透露出的文化特色也容易讓國內觀眾感到親切。例如解說詞提到,竹子在中國是美德、謙遜、高雅的象徵,螳螂擅長重拳出擊,中國功夫大師從螳螂身上得到靈感,還從熊貓的顏色延伸到陰陽八卦。影片的配樂也帶有中國傳統韻味,尤其是紅腹錦雞求偶這一段,配樂中帶有傳統戲曲鼓點的音樂風格。
從白天到黑夜、從植物到動物、從自然環境到人文文化,《未至之境》為我們展示了那些動物罕為人知的一面。在後面幾集中,觀眾還將看到雪豹、金絲猴、亞洲象等珍稀保護動物,又會以什麼形式講述這些動物的故事?與大部分在自然紀錄片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這部紀錄片旨在展現中國人跡罕至未至之境,是一個難得的純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