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的一位重要謀臣,才能智慧可以和蜀漢的諸葛亮並肩。他為曹操開創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終卻因反對曹操封魏公而被猜忌,從此備受冷落。最後,曹操送給他一個神秘的盒子,有人說是曹操賜予他的毒藥,有人說盒子是空的,曹操讓他自裁。不管哪種說法更可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的死,曹操脫不了干係。
接下來,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為何荀彧對曹操貢獻極大,曹操最終卻選擇害死他呢?
荀彧可以說是曹操陣營中,文臣中貢獻最大的。早年曹操在外徵伐,他跟隨左右,出謀劃策。後來,曹操基業小有規模,他就在後方穩定朝局,時不時還為前方作戰提出一些方案。曹操對他也是極其信任。兩人一直關係都很融洽,直到曹操後來想讓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
曹操並沒有直接去跟荀彧說,而是讓身邊的一位大臣去荀彧那裡探探風,畢竟,荀彧是一位老大臣,跟隨曹操多年,而且在朝堂上威望也很高。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荀彧堅決反對。反對的原因,就是魏公是皇親國戚才能冊封,而曹操與漢獻帝只是君臣關係。曹操得知後大為惱火,但是又不能表現出來。
不久,曹操就找個理由將荀彧調出了朝堂,讓他去譙縣慰勞軍隊,並將其留在了軍中。其實就是想削他的權。荀彧是個聰明人,知道曹操容不下他,不久就死了。關於荀彧的死,也是歷史之謎,有病死和被逼自殺兩種說法。但是即便是病死,也因鬱鬱寡歡而病,曹操都脫不了干係。
既然荀彧選擇了輔佐曹操,又為何不同意曹操封魏公呢?
這要從荀彧的志向和抱負說起。荀彧和郭嘉、賈詡、司馬懿等人不一樣,這些人是只要尋得一個明主即可,並不會因為天下是姓劉還是姓曹而擔憂太多。而荀彧,他當初選擇跟隨曹操,並不是真的想讓曹操成為天下的霸主,而是當時的亂世,需要一個人將局面平定下來,這樣,百姓才能早日從戰亂中解脫出來。
可以說,他考慮的是天下的人民,大漢的基業,他知道漢獻帝對待亂世根本鎮壓不住,只能選擇一個能夠壓住場的人去幫助漢獻帝,而荀彧自己,則可以貢獻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共同去完成這項大業。
荀彧後來遇到了曹操,看出了曹操是位英雄人物,覺得曹操就是自己苦苦找尋的你能夠治理這亂世的人才。他全心輔佐,還給曹操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讓曹操有了政治上的先機。其實,荀彧也是有私心的,他要穩定漢室基業,就必須先將漢室皇帝迎接回來。
但是荀彧沒有想到,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 他的心也越來越膨脹,想當魏公已經暴露了他的野心。荀彧又怎能同意呢?這完全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他的志向是匡扶漢室,其實和諸葛亮是一樣的,只是,他寄託到了曹操身上。
那麼,當荀彧意識到曹操的野心和自己志向不同時,為何不轉投劉備呢?
簡單來說,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他發現曹操的野心時,他也為當初自己看錯了人而後悔,想自己一生,為曹操建功立業,開創大好基業,然而曹操功成之時,野心卻日益膨脹,覺得自己礙眼了,就想清除掉。他怎能不心寒?
這時,他或許也想令投明主,可是他不能。這是因為,一方面,古人講究名節,他雖然做過袁紹的謀士,但是並未與袁紹有過太多交情。可是曹操,卻是自己一生相伴輔佐的對象。曹操對他不仁,他卻不能另投他人。
另一方面,他忠於的漢室還存在,劉備雖然姓劉,但是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漢室的皇親,正統的皇帝還在曹操陣營,他又怎能離去?如果轉投了劉備,豈不成了一種笑話?只能說,當初的選錯和看錯,就註定了最終的結局。這可能也是荀彧最終病逝的主要原因。他沒有選擇,卻心有太多遺憾。
當年,如果他在尋找明主時,劉備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或許,荀彧會首選投靠劉備。可是,當時的劉備只是個天天換主公的小人物,沒有幾個人認識他。荀彧只能選擇那時已經有點鋒芒的曹操。其實,那時的他也不一定選錯了。因為,年輕時的曹操,確實是一個心中還想著匡扶漢室的熱血青年。只是幾十年後,成功和權力已經徹底讓他的心膨脹了,他已經不是當年荀彧想要輔佐的曹操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