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曹操五十九歲,年近花甲,立了平定關中之大功,於是董昭就勸曹操,以漢初諸侯王制,進魏公,立社稷,並讓漢獻帝賜其九錫,這下直接觸及到了荀彧的政治底線,於是立馬站了出來表示反對。
荀彧作為德高望重的朝廷的重臣,以德行俱備而名滿天下,他的意見態度相當重要,曹操因此而非常憤怒,於是將荀彧調離尚書令,到伐吳前線勞軍,之後更命人直接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是個空盒,轉身就服毒自盡了。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深意呢?
不是被逼無奈,是自我放棄
很多人認為,荀彧的自殺也算是和曹操的一種默契,曹操送出空盒子,意在告訴荀彧已無漢祿可食,加上已被調離決策中樞,荀彧也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覺得自己已被當作無用之人,於是順了曹操之意,乾脆一死了之。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荀彧是一個別人想他死,他就會無奈赴死之人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殫精竭慮一生,只想復興大漢王朝的人,其心中的那份執念應該是非常的深重的,而心中有如此信念之人斷然不會那麼容易輕生,除非那股執念已然不存。
真實情況應該就是這樣,眼看著曹操勢力不斷增大,天子完全徒有其名,徹底被架空,曹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權臣。荀彧終於明白,漢室實則氣數已盡,加之自又被調離權力中心,對大漢已無能為力,所以終於放下了心中一生的夙願,生無可戀,轉而選擇了放棄,但同時又不想苟延殘喘,於是決定隨大漢一同逝去,以顯示心中最後的那份堅持。
曹操的野心,荀彧打壓不下
曹操的野心其實很早就表現得很明顯了,從開始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到之後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再到最後的進封公爵,各個階段始終保持不變,別人不能負我,天子得聽我的,我會是天下之主。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加之權力的增長,不臣之心越發堅定。
而是荀彧沒有變,依舊忠於漢室,他至始至終都提醒著曹操只是漢臣,不可做僭越之事。尤其到了曹操決心要封魏公的時候,荀彧更是直接反對說「興義兵,除暴亂,本為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但即便如此,荀彧根本壓不住曹操的野心,更是直接惹怒了曹操,導致兩人關係徹底破裂。
荀彧的初衷,曹操改變不了
荀彧是一個有信念的人,甚至近乎執拗的人。他自始至終都一心向漢,當初投靠曹操也是希望能復興漢室,甚至不惜建議曹操「奉天子」,因為他認可曹操的能力,認為曹操有這樣的本事帶大漢走出泥沼。「生食漢祿,死為漢臣」正是其一生的寫照。
而曹操也知道荀彧的初心,明明和自己的終極目標相悖,但還是接受了荀彧並充分信任,因為他想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能力感化荀彧,以換取其對自己的支持。曹操平定了漢中,展示了其其能力,卻低估了荀彧的執著,未能改變其初衷。
是早已註定的不歡而散
荀彧和曹操的關係,其實從最開始就非常尷尬,曹操覺得他們是類似劉備和孔明間的君臣關係,而荀彧則一直認為他們是同為大漢操心的同事關係。他們都想影響甚至改變對方,但卻事與願違,荀彧低估了曹操的野心,曹操輕視了荀彧的執著,所以不歡而散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