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對你說聲抱歉,這個令人不太舒服的標題,就是我們展示的一種常見的「道德綁架」。
近日,一檔熱播劇將「道德綁架」話題再度帶入人們視野。「大過年的、都不容易、還是孩子、歲數大了、為了你好、習慣就好……」滿屏窒息感撲面而來,試問:誰不曾被「道德綁架」傷害過?誰又敢輕言自己不曾向人施加過「道德綁架」?今夜,不吐不快。
以道德之名,我們被「綁架」了。
按學者定義,
「道德綁架」是人們以自己認定的道德標準
幹涉他人道德行為選擇的一種行為。
名曰「綁架」,故而帶有強制與脅迫意味,
勢必引起牴觸與不悅。
無論關係親密抑或陌生,「道德綁架」如影隨行。
給壓抑與不快一個釋放出口,談談——
《那些無處不在的「道德綁架」》
NO.1
「你要相信,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不會害你的。」
NO.2
「年輕人必須讓座。」
NO.3
「不轉不是中國人!」
NO.4
「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多捐點?」
「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一定要讓我賠償?」
NO.5
「幫我xxx,反正對你來說是舉手之勞。」
NO.6
「你還有人性嗎!
xxx死了你一句話都沒有?
你一滴眼淚都沒有?!」
NO.7
「算了,都過去了,
看在xxx的份上原諒他吧。」
NO.8
「你是學習委員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還當什麼學習委員?」
NO.9
一熊孩子在那玩樹枝揮來揮去的,把我車子給颳了。孩子家長跟我說,別跟他一般見識。
NO.10
「你是老師,應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生身上,課後就應該無條件免費加班,小孩成績不好就是你老師沒教好!」我……
NO.11
「你要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
合著逼人分享就是好家長?
NO.12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NO.13
上大學那會,有個奇葩舍友,「你考試過了請我們吃飯吧」,「你兼職賺錢了請我們吃飯吧」。考試我自己努力看了書過的,兼職我自己擠時間憑本事賺的錢,跟你有關係嗎?
NO.14
「你是女孩子,你得主動做家務,哥哥/弟弟是男孩子,可以不做家務。」就想知道有多少孩子被這句話害了?不會做家務的兒子,做父母的在他們長大後就不會擔心嗎?
NO.15
「你舅舅傷了手後一直沒賺到錢,你就幫他一把吧,幾萬塊錢而已。」
我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收成,就這樣被母親一句「幾萬塊錢而已」概括了。
NO.16
和妹妹一起買奶茶,一共七杯。
後面來了一個女生,沒想到她竟然說:老闆,她們點得太多了能不能幫我先做。不然我就走了。
老闆:這不好吧,人家是先來的。
她:她們點的太多了。
我:你點吧……
NO.17
能者多勞。
因為你會做,所以你必須去做;因為你會做,所以你就要多做。
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小學六年級,每次組織什麼活動,我都要被派去畫黑板報。剛開始畫黑板報的時候,老師還會表揚我們。但是漸漸地,畫黑板報這件事情好像就成了我的義務。
有一次班級裡面又要畫黑板報。因為時間有一些繁忙,畫得就比較倉促。老師看了結果之後很不滿意,在課堂上直接問我:「你畫的這是什麼東西?」
班上的其他同學也向我投來鄙夷的目光。還有一些人在座位上小聲說:「是呀是呀,這個顏色一點也不好看。」
NO.18
我曾經接待過一名嚴重失眠的朋友,是個護士,讓我印象很深刻。
她小心翼翼落針,結果因為姥姥抱著孩子的姿勢過松,孩子一掙扎,感到了疼痛,哇的一聲哭出來,姥姥破口就罵:「什麼破護士,早知道你打針孩子也哭,還不如我自己在家自己給她打!」……
小護士說到這裡,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跟我說:「史老師,可是打針多半就是會哭的呀。我小時候每次都哭,為什麼現在有的家長就忍不了呢?」
平心而論,我覺得面前的小護士已經深深地陷入了一些人的道德綁架。他們認為作為醫護工作者,代表著專業,代表著服務,打個疫苗而已,為什麼能把孩子打哭?
但不管打針的人多專業,那都是一根「刺」扎到肉裡啊,難道要讓護士把這根針用內功化為虛無?
NO.19
「我不和你爸離婚,還不是因為你!」
「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是這麼不聽話!」
確實,我相信有的母親真的是為了孩子,而選擇不離婚。但做出這個選擇的人,是母親,而這一切,不應該讓年幼的孩子來承擔。
NO.20
前段時間有天早上出門,在地鐵口看到三三兩兩的小朋友在賣報紙,旁邊是幾位家長。我大概知道,這是某報的實踐活動,但由於趕時間,面對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叔叔買份報紙吧」,我抱歉地笑了一下,然後準備繼續往前走。
這時候,旁邊一位家長略帶不滿地說:「小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你都不支持一下。」
我有點火大,停下來冷冷回了句:「既然是社會實踐,在社會上被拒絕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說完這句,我心裡特別爽,轉身就走,感覺那一天都神清氣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人說,
「道德,用於律己時,好過一切法律;
用於律他時,壞過一切私刑。」
「道德綁架」對人的身心折磨,
絲毫不遜於真正的綁架。
「道德綁架」,是綁架了人,也綁架了「道德」。
道德,歸於安心
每當我們談論道德時,總會有這樣的一種印象——似乎它要將我們引向一條正派卻不怎麼輕鬆歡樂的人生道路。 作為現代人,我們對道德的糾結在於:一方面,我們崇尚個人自由,不希望自我的言行舉止受到「道德律令」的過多幹預;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人卻又心知肚明:道德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是我們的社會生活、公共交往得以順利進行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道德準則的規範,如果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在彼此交往時沒有發自內心的誠信,那麼人與人在公共生活中只能變得越來越虛情假意、陰險狡詐,抑或是越來越麻木不仁、無動於衷。這樣的話,縱使生活中充滿迎來送往、杯籌交錯的熱絡與繁華,本質上也不過是一口毫無真情實感的枯井,貧瘠、荒涼,唯一的樂趣是井口偶爾冒出些讓人忘卻無聊、逃避空虛的光怪陸離、海市蜃樓。
其實,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於一個人獨處之時的「捫心自問」——問一問我們的這顆心:我這麼做,「安」乎?——「心安則為之」。人性天然是複雜而多層次的,既包含了一些惡意,比如荀子在性惡論中提到的「好利」(貪婪自私)、「好色」「疾惡」(嫉妒仇恨),也包含了一些善念,就像孟子論證「人之初,性本善」時提到:一個人只要還能被稱之為「人」,還有「人性」,那麼他的內心就必然存有這樣一些「道德」的種子——「惻隱之心」(仁慈)、「羞惡之心」(正義)、「辭讓之心」(謙遜)、「是非之心」(理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與生俱來的「良心」。 即使一個人後天做了壞事,背棄了道德,不代表他沒有那些「種子」,「種子」還在他先天的人性之中,只是後天的種種因素遮蔽了它們的存在,阻礙了它們的成長。正如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再十惡不赦的壞蛋在人生的某一刻也會有「良心」的萌動和流露。
因此,不要把道德誤以為是人性的束縛,它不壓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內在於人性,歸屬於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種子)。我們常常感覺「幼小的心靈」特別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副天然的「好心腸」,這樣的「良心」正是人性之初未受汙染、未經磨損的本色。 所以,道德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怎麼會壓迫人性?可以說,道德源自人性,是人性的「孩子」,道德愛護人性,所以對人性善加引導,以免其驕狂失度而自食惡果。
真正的道德發乎天性,落於心安,類似於「本能」,不是一個人再三權衡後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於是身體力行。因此,對人進行道德教化不能通過誘之以利或者以權威相迫的方式,這只會教出更多陽奉陰違、表裡不一的偽善之徒;同樣,對自我的道德修養也不能靠自我壓抑來達成,那只會演變成一場自己對自己的暴力鎮壓,結果只能是在意識層面上製造更深的自我分裂。逼迫他人從善可謂一種道德綁架,這不道德;那麼逼迫自己從善也就是對自己的道德綁架,同樣不道德。因為這「善」只是被迫無奈的服從,而不是心甘情願的承擔。 真正的道德從來是在「利他」中實現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與「利他」的和諧統一。如果我們能對「他人」的困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那麼我們的「利他」行為,就會變得格外自然;如果我們能對他人轉危為安、生命得救、重回校園、衣食有保……有著切身的「感同身受」,那麼他們的幸福又會帶給我們多大的幸福!
「感同身受」,或者說「惻隱之心」連接起了「他」與「我」,也就連接起了「利他」與「利己」,這便是「道德」溫柔的起源。 一個人的「自律」不是為「道德」做出的犧牲,而是通達他內心的「清明安和」的必經之路;一個人的「歡樂」不在於是否成為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善人」,而在於「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於每一個他去過的地方是否比他去之前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