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和中長期兩方面促進消費內循環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市場一般都是尋找一些熱點,比如一開始是免稅,現在是做中國的品牌等等,所以市場對這個反應還是非常積極的。我們一般理解國內大循環其實是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短期的,我們幾個金融科技領域的老師都講到了短期的調研數據顯示收入分配在惡化,尤其是中低收入這個層面的。今年居民消費和可支配收入現在降到了65以下,比正常情況低了8個點。一方面央行還是放了一點水,另一方面,大家消費是比較謹慎的,所以我們看到儲蓄存款上半年上了8.33萬億,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萬億,對消費打擊比較大的還是低收入人群。
中國和美國類似,都稱之為零工經濟,和歐洲不一樣,歐洲對勞動力市場保護非常明顯,失業率上升比較小,而中國和美國失業率都是明顯上升的,或者叫非充分就業。甘犁老師的調研裡也充分顯示了,至少上升了12個點,美國65歲以上人口佔整個就業人口的15%,他們的上升也是非常大的。這其實是一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尤其是短期在疫情的衝擊下,零工經濟就會反映出中低收入階層惡化的問題。我們也看到美國、歐洲商品零售恢復得非常好,基本已經恢復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的財政補貼制度幫助了整個家庭,但是中國的財政主要是作用於投資方面,所以雖然有一些消費券發放,但是對於宏觀經濟,以及在整個短期內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作用不是特別大。其實我們一直在呼籲財政部門,短期如果對中低收入階層給予類似於海外的補貼可能會好很多,因為咱們是零工經濟。
如果說國內大循環,我們理解是消費內循環和科技、產業內循環,消費這方面從中長期來看出現一個現象,雖然中低收入階層人群非常龐大,但是這幾年有很多學術研究發現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型,換句話說,中等收入階層邊際消費傾向出現塌陷,為什麼會出現塌陷?剛才幾位老師都提到了收入能夠帶來消費,但是同時房價、虹吸效應以及整體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會侵蝕很多中產階級收入的狀態。未來一方面要擴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產階級,比如壓房價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同時支出方面更需要有一些政策,財政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是我們一直向財政部提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才能一方面擴大收入,另一方面降低中國儲蓄率。
另一方面比較利好的,信息創造需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內循環,像直播帶貨、拼多多等等。網上銷售、網上零售雖然近期有所回落,但是目前來說我們認為是未來主要的方向。比如貴州深山老林裡,很多好的東西如果沒有直播帶貨這類方式的推廣,其實大家很難吃得到,我相信信息方面國家支持創造這個需求。
總結起來講,短期和中長期的問題,短期主要是低收入階層受損比較大,這個時候更需要財政補助。另外,中長期需要通過房地產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降低中產階級儲蓄率,從而使得中產階級不要出現邊際消費傾向。另外是支持信息方面創造新的需求。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 本文是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例會上的發言)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