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長春:中等收入階層邊際消費傾向呈現「M」型,因何「塌陷」?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短期和中長期兩方面促進消費內循環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市場一般都是尋找一些熱點,比如一開始是免稅,現在是做中國的品牌等等,所以市場對這個反應還是非常積極的。我們一般理解國內大循環其實是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短期的,我們幾個金融科技領域的老師都講到了短期的調研數據顯示收入分配在惡化,尤其是中低收入這個層面的。今年居民消費和可支配收入現在降到了65以下,比正常情況低了8個點。一方面央行還是放了一點水,另一方面,大家消費是比較謹慎的,所以我們看到儲蓄存款上半年上了8.33萬億,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萬億,對消費打擊比較大的還是低收入人群。

中國和美國類似,都稱之為零工經濟,和歐洲不一樣,歐洲對勞動力市場保護非常明顯,失業率上升比較小,而中國和美國失業率都是明顯上升的,或者叫非充分就業。甘犁老師的調研裡也充分顯示了,至少上升了12個點,美國65歲以上人口佔整個就業人口的15%,他們的上升也是非常大的。這其實是一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尤其是短期在疫情的衝擊下,零工經濟就會反映出中低收入階層惡化的問題。我們也看到美國、歐洲商品零售恢復得非常好,基本已經恢復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的財政補貼制度幫助了整個家庭,但是中國的財政主要是作用於投資方面,所以雖然有一些消費券發放,但是對於宏觀經濟,以及在整個短期內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作用不是特別大。其實我們一直在呼籲財政部門,短期如果對中低收入階層給予類似於海外的補貼可能會好很多,因為咱們是零工經濟。

如果說國內大循環,我們理解是消費內循環和科技、產業內循環,消費這方面從中長期來看出現一個現象,雖然中低收入階層人群非常龐大,但是這幾年有很多學術研究發現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型,換句話說,中等收入階層邊際消費傾向出現塌陷,為什麼會出現塌陷?剛才幾位老師都提到了收入能夠帶來消費,但是同時房價、虹吸效應以及整體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會侵蝕很多中產階級收入的狀態。未來一方面要擴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產階級,比如壓房價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同時支出方面更需要有一些政策,財政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是我們一直向財政部提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才能一方面擴大收入,另一方面降低中國儲蓄率。

另一方面比較利好的,信息創造需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內循環,像直播帶貨、拼多多等等。網上銷售、網上零售雖然近期有所回落,但是目前來說我們認為是未來主要的方向。比如貴州深山老林裡,很多好的東西如果沒有直播帶貨這類方式的推廣,其實大家很難吃得到,我相信信息方面國家支持創造這個需求。

總結起來講,短期和中長期的問題,短期主要是低收入階層受損比較大,這個時候更需要財政補助。另外,中長期需要通過房地產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降低中產階級儲蓄率,從而使得中產階級不要出現邊際消費傾向。另外是支持信息方面創造新的需求。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 本文是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例會上的發言)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消費是否會隨收入水漲船高
    祖師爺凱恩斯認為,所有這些影響因素對消費影響最強烈的因素就是收入水平,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主要取決於收入在哪個水平上。這個說法確實是很有道理的,普通老百姓、上班族、富商資本家和特權階層的消費能力、消費商品完全不一樣,就是在同一個階層,收入水平不一樣的家庭消費的東西也可能完全不一樣。
  • 關注第三次分配:消費主導與投資機會如何看
    縱觀全球各國發展歷程,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的追趕都要經歷從生產型、投資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這其中,能否成功實現由投資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決定了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否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分化,擴大中產階層數量,進而提升全社會消費率。
  • 關注第三次分配,消費主導與投資機會如何看?
    縱觀全球各國發展歷程,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的追趕都要經歷從生產型、投資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這其中,能否成功實現由投資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決定了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否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分化,擴大中產階層數量,進而提升全社會消費率。
  • 付一夫:「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拉美向左 日本向右
    不過,一些國家和地區並沒有被中等收入陷阱所困。其中,以日本、韓國、臺灣省、新加坡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在二戰後實施趕超型發展戰略,承接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和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會,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並進一步邁向高收入國家。
  • 「十四五」如何促消費?專家:著力點在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劉世錦:建議不再將GDP作為掛帥指標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劉世錦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長的質量。
  • 花長春:動能切換在途 復甦超預期的三個特徵
    :疫情對於線下終端消費的壓抑仍然不小;動能切換仍在體現中,傳統動能雖有韌性,但邊際走弱跡象加強;在出口消費交替發力,產業升級政策紅利之中,製造業景氣未來延續性較強。當前數據也體現出三個特徵:   消費依然構成未來復甦主要動力,特別是服務業常態增長是復甦的最後一環。   動能切換持續,傳統動能雖有韌性,但走弱的邊際動向變得明顯。   製造業動能抬升,延續性較好。
  • 李實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疫情有很大可能會擴大收入差距」  新京報:疫情衝擊之下,消費的恢復緩慢。除了受疫情影響,消費不振的原因還有哪些?如何讓大家有錢花、敢花錢?  李實: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消費增長有所下降,這是預料之中的。
  • 李奇霖:M型社會和消費分級
    2M型社會和消費分級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裡,描述了日本社會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主流,轉變為富裕和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事實。M型社會的兩端,正如啞鈴的兩端一樣,改變了市場商機和營銷法則,高端奢侈品和大眾化品牌,都成為眾多營銷者的關注對象。除了日本外,美國、香港和臺灣等地,都已步入M型社會。在M型社會裡,面向佔社會少數的富人群體的奢侈品,以及面向佔社會大多數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大眾化品牌,都有自己的堅實擁躉。
  • 提振國內居民消費、促進「雙循環」的稅收政策研究 - 中國稅務網
    ④這表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基數更少、增長更快、更有潛力。而且,相比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在0.5至0.7之間浮動,這一時期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大多保持在0.9以上,2018年甚至達到了0.99,可見農村居民增收能更好地刺激消費支出。  與此同時,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國居民的各項消費支出增速並不相同。
  • 2018.08:基於彈性網模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研究(劉曉倩等)
    在中等收入國家中,又分為兩個層次,人均GNI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在1046美元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已於2010年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這標識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又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一、我國近十餘年來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對工作和就業的影響  回顧2008~2019年我國職業階層結構的變化可以發現,其呈現出三個突出的特點,形成了與以往職業階層結構不同的新趨勢。當然,也有其他研究採用了不同的客觀指標區間,例如卡拉斯(Kharas)以每日人均消費10美元到100美元作為標準來界定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層群體,並對中產階層結構進行分析⑧。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5年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研究中表示,其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為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人均每天收入應當在10美元到20美元的區間內⑨。
  • 中等收入群體已達4億!「十四五」 如何縮小收入差距?
    來源 | 《國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
  • 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三億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仍是重點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部門了解到,2018年我國將著眼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一步開展城鄉居民增收和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增加基層幹部、科教人員、技能人才等群體收入,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消費。專家表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
  • 2015年10月成人自考消費經濟學考試真題
    消費者在兩種商品中進行選擇時,最終會導致()  A.邊際效用之比等於價格之比  B.預算約束之比等於價格之比  C.需求收入彈性之比等於價格之比  D.需求量之比等於價格之比  A.消費傾向  B.儲蓄傾向  C.投資傾向  D.觀望傾向  8.如果高利率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儲蓄傾向於()  A.增加
  • 國泰君安花長春:3大關鍵時間點值得關注 7大領域將是潛在利好
    對於「十四五」期間,我們認為有以下潛在的利好領域:綠色發展新能源;科技發展自主可控;人口結構醫藥消費;養老服務;城市群整合與新基建;疫情常態化防控;消費升級,新消費模式。:我國邁入高收入經濟體隊列,經濟結構加速向消費型驅動轉換;   (5)數字經濟:數據超越資本、土地,與
  • 李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破戶籍制約、就業歧視
    「疫情有很大可能會擴大收入差距」新京報:疫情衝擊之下,消費的恢復緩慢。除了受疫情影響,消費不振的原因還有哪些?如何讓大家有錢花、敢花錢?李實: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消費增長有所下降, 這是預料之中的。
  • 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要擴大?人社部:未來2億技術工人的收入將提高
    為了促使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的一些相關部門提出了「擴大內需」的說法,意思就是通過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實現消費升級,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而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前提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今年12月18日,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為了更好地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辦了一場關於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發布會。
  • 中國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了嗎?
    其以時間、消費行為特徵為維度將日本產業革命後至今的消費趨勢劃分為四個消費時代:第一消費時代(1912-1941)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富裕階層西方化的消費傾向;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年)主要表現為戰後人口向東京都市圈遷移,「安家落戶」帶來的家庭消費的崛起。
  • 看2021|李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破戶籍制約、就業歧視
    「疫情有很大可能會擴大收入差距」新京報:疫情衝擊之下,消費的恢復緩慢。除了受疫情影響,消費不振的原因還有哪些?如何讓大家有錢花、敢花錢?李實: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消費增長有所下降, 這是預料之中的。
  • 你算得上中產階層嗎
    上層中產階層、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都過著不很富也不很窮的生活,從外表看只在住宅材質、庭院大小、草坪修剪和著裝等方面有所區別根據上述標準,各個階層是根據每個階層的收入、職業、教育等因素綜合劃定的,並沒有單純考慮財富收入和人口比例。其中,職業是最重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