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彈性網模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研究
劉曉倩 範 超
內容摘要:本文圍繞一國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展開研究。從經濟、社會保障、科技與研發、城市發展和能源5個方面共選取40個解釋變量,以人均GNI為被解釋變量,利用2005—2014年的相關數據,基於彈性網模型對18個跨越和9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一國經濟若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主要從以下5方面著手:在經濟方面,鼓勵出口和對外投資,擴大居民消費,控制通貨膨脹;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增加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在科技與研發方面,重視高端人才培養,鼓勵創新研發;在城市發展方面,控制城市人口發展規模,注重區域均衡發展;在能源方面,降低CO2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綠色經濟。本文的研究為我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人均GNI;中等收入陷阱;彈性網模型;交叉驗證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8)08-0003-09
DOI: 10.13778/j.cnki.11-3705/c.2018.08.001
一、引言
2006年,世界銀行在其發表的一篇題為《東亞復興——經濟增長的思路》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一概念[1]。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國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從而長期無法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經驗表明,雖然諸多國家能夠以較快的速度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其中只有少部分國家可以順利成為高等收入國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先後從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成功躍升至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按照世界銀行2015年對於高、中、低收入國家的分組標準,人均國民收入(GNI)大於等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小於等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介於1046美元至12735美元的均屬於中等收入國家。在中等收入國家中,又分為兩個層次,人均GNI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在1046美元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已於2010年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這標識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又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陷入困境與動蕩,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面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中等收入陷阱」是近年來深受政府、社會及學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的一個話題。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因此,加強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研究,找出影響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因素,對於確保我國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從而使我國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兩大類:基於經濟理論的定性分析和根據實際數據的定量研究,且以前者居多。
基於經濟理論的定性分析,大致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側重從宏觀整體層面對「中等收入陷阱」進行定性分析和經驗整理,並給出一些政策建議。如鄭秉文(2011)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進行對比,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亞洲「四小龍」為參照系,將我國經濟發展分為4個階段,並分析我國當前所在階段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種誘因,提出避免落入陷阱的動力所在[2]。劉偉(2011)深入探討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徵,並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指出轉變發展方式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3]。孔競源(2011)深入分析了各國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普遍現象與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一些特殊表象,借鑑他國經驗,提出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確出路[4]。Tran(2013)對東協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進行探究,分析不同經濟增長階段的影響因素,並將東南亞4個中等收入國家的實際情況與韓國的成功經驗進行對比,提出應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提高社會公平度等相關建議[5]。Bulman et al(2017)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進行了探討,指出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存在很大差異,低收入國家需要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以實現從低收入到高收入行列的跨越[6]。徐瑾(2014)從「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測度、成因等多角度進行探討, 總結了東亞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教訓,通過對比我國和日韓等國家之間的異同, 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議[7]。胡鞍鋼等(2016)分析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5大挑戰,提出實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5大發展理念是應對挑戰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8]。此外,自2015年以來,國內的一些學者開始從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研究我國如何應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如魏傑等(2015)分析了中國當前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認為擴大民主的廣度、深度和改變政府支出結構是改革的關鍵,只有改革才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9]。蘇苗苗(2016)結合新常態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解釋,分析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優勢和挑戰,提出要優化產業結構、堅持創新驅動、積極發揮政府作用等政策意見[10]。胡春陽(2016)通過分析相關經濟指標,指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藉助「供給側」改革的思想,借鑑他國經驗,在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給出政策建議[11]。
另一類是從某一特定角度出發,定性分析如何避免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例如從創新角度出發,Kang et al(2015)對比了77個國家從1975年到2010年的專利數據,檢驗國家的創新潛力對於避免或者跨域中等收入陷阱的影響[12]。彭剛等(2015)通過分析創新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間的內在聯繫,指出創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並給出了相應的對策[13]。張勇等(2015)從發展教育的角度出發,將教育與發展的經典研究和「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相結合,指出缺乏創新型人力資本是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誘因,因此我國應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競爭力和創新力[14]。秦佳等(2014)從人口紅利角度出發,分析發現人口紅利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不容忽視,應該重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就業水平的下降對勞動生產率帶來的負面影響[15]。趙英偉(2015)從外貿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比分析韓國、巴西和中國三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變化和差異,得出應通過產業升級來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結論[16]。田國強等(2015)基於制度轉型和國家治理的視角,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與國家公共治理的邏輯,提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國家治理模式的重構,應努力實現「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17]。
基於實際數據的定量研究,學者多是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進行分析。代法濤(2014)運用固定效應、一階差分GMM和系統GMM計量方法,利用17個落入和24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數據,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18]。熊勇強(2015)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出發,建立對外貿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長率之間的VAR模型,發現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19]。李傑等(2016)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對17個落入和16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8個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和結構性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收入分配是影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20]。馮揚等(2016)基於10國數據建立VAR模型,研究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和人口質量這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並通過對比分析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21]。胡在銘(2016)根據Probit 離散模型,探究收入分配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響,發現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越高[22]。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於「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研究和討論非常熱烈,但以定性分析為主,少量的定量分析也只是從單一角度出發,選擇的指標變量較少,缺少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全面深入的定量分析,未能綜合考慮制約一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因此,針對上述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將全面綜合考慮經濟、社會保障、科技與研發、城市發展、能源等方面的指標變量,通過建立合適的變量選擇模型,找出影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為我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
三、變量設計與模型選取
(一)變量設計
由於世界銀行以人均GNI為衡量指標來對一國收入水平進行分組,因此本文以人均GNI作為被解釋變量。在解釋變量的選取方面,本文結合實際問題,在參考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經濟、社會保障、科技與研發、城市發展和能源5個方面選擇相應的指標變量。具體指標及說明如表1所示。
在時間跨度上,本文在數據可獲得範圍內,選取2005—2014年的10年數據進行研究。在樣本國家的選取方面,主要依據以下標準來選擇跨越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第一,文獻中普遍已研究和提及的跨越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國家,即學術界公認的典型國家作為本文的樣本國家,如韓國、日本是典型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而阿根廷、巴西則是典型的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第二,長期保持在高收入水平或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長期穩定地保持在高收入國家行列,南非則長期處於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些國家作為本文的樣本。相反,像智利和烏拉圭是近幾年才進入高收入水平行列的國家,考慮到這類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夠穩定,本文未將此類國家納入到樣本中。第三,本文不考慮石油國家、較小的島國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這類國家和地區不具普遍代表性。
結合上述標準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共選取18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具體為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荷蘭、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9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具體為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俄羅斯、南非和泰國。
(二)模型的選取
對於經典的線性回歸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本文若直接用所選的40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由於解釋變量數量較多,且可能存在相關性,因而會產生多重共線性等問題。因此,合理的模型應是能對解釋變量進行篩選,從而確定出影響人均GNI的關鍵變量。在統計模型中,稀疏性模型可以起到變量選擇的作用。考慮到解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線性相關性,本文使用稀疏性模型中的彈性網(Elastic Net)模型(Zou et al,2005)[23],它是在式(1)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正則項(即罰函數)來起到變量選擇作用,其具體形式如下:
表1 解釋變量的相關說明
變量分類
變量符號
變量名稱
單位
變量解釋
經濟
經濟結構
x1
農業增加值佔比
%
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x2
工業增加值佔比
%
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x3
製造業增加值佔比
%
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x4
服務業增加值佔比
%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x5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佔比
%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
x6
資本形成總額佔比
%
資本形成總額佔GDP比重
經濟增長
x7
GDP
%
GDP年增長率
x8
人均GDP
%
人均GDP年增長率
x9
居民消費支出
%
居民消費支出年增長率
x10
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
美元
2010年不變價,美元
x11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
%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年增長率
x12
資本形成總額
%
資本形成總額年增長率
通貨膨脹
x13
GDP平減指數
%
按GDP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年膨脹率
x14
CPI
%
消費者價格指數
貿易
x15
進口額佔比
%
貨物和服務的進口額佔GDP比重
x16
進口額增長
%
貨物和服務進口年增長率
x17
出口額佔比
%
貨物和服務的出口額佔GDP比重
x18
出口額增長
%
貨物和服務出口年增長率
x19
貿易總額佔比
%
進口額與出口額佔GDP的比重
x20
外商直接投資
%
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入)佔GDP的百分比
x21
對外直接投資
%
對外直接投資佔GDP的百分比
社會保障
教育
x22
教育支出總額
%
政府教育支出總額佔GDP百分比
x23
人均初等教育支出
%
人均初等教育支出佔人均GDP的百分比
x24
人均中等教育支出
%
人均中等教育支出佔人均GDP的百分比
x25
人均高等教育支出
%
人均高等教育支出佔人均GDP的百分比
醫療
x26
人均醫療衛生支出
美元
購買力平價法,2011年不變價,美元
x27
公共醫療衛生支出
%
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政府支出的百分比
x28
醫療衛生總支出
%
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百分比
失業
x29
失業人口佔比
%
失業人口佔勞動力總數的百分比,模擬勞工組織估計
科技與
研發
x30
高新技術出口
%
高新技術出口佔製造業出口比重
x31
專利申請量
件
每百萬人中專利申請量
x32
研發經費支出佔比
%
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
x33
研究和技術人員數
人
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數
城市發展
x34
最大城市人口佔比
人
最大城市中人口佔城市人口的百分比
x35
城市群中人口佔比
%
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群中的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
x36
城市人口佔比
%
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
x37
城市人口增長
%
城市人口年增長率
能源
x38
CO2強度
千克
每千克油當量能源使用的CO2排放量
x39
能源淨進口佔比
%
能源淨進口佔能源消費比重
x40
人均能源消費
千克
人均能源消費(千克標準油當量/人)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描述統計
本文選取40個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其線性相關程度如表2和圖1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
最小值
下四分位數
中位數
均值
上四分位數
最大值
標準差
x1
0.03
1.31
2.31
3.45
4.41
13.24
3.22
x2
19.57
25.00
28.49
29.09
32.52
46.10
5.65
x3
6.50
13.26
17.69
17.74
20.88
31.37
5.47
x4
45.29
61.74
69.17
67.48
73.18
78.73
8.03
x5
8.83
15.08
18.53
17.83
20.37
28.06
4.51
x6
14.75
19.66
21.77
22.01
23.51
31.38
3.55
x7
–7.82
0.76
2.30
2.34
4.09
15.24
3.16
x8
–7.85
1.09
2.44
5.46
4.96
72.01
2.98
x9
–6.70
0.47
1.88
2.34
4.20
14.19
3.20
x10
1387.00
6103.00
17614.00
16722.00
24704.00
41531.00
644.03
x11
–6.73
0.78
2.15
2.51
3.98
15.47
2.99
x12
–41.00
–2.10
2.86
2.68
7.29
36.16
10.21
x13
–5.99
1.01
2.19
3.57
4.65
40.72
4.99
x14
–4.48
1.51
2.59
3.11
4.11
14.11
2.65
x15
11.25
22.14
34.04
44.12
52.22
209.39
33.57
x16
–30.40
1.35
5.57
4.85
9.35
35.20
8.70
x17
10.00
25.37
32.27
47.57
57.26
230.27
39.60
x18
–24.20
1.23
4.69
4.05
7.65
24.83
6.68
x19
22.11
49.45
66.86
91.66
109.97
439.66
73.01
x20
–16.09
1.23
2.59
5.35
4.33
87.44
9.73
x21
–19.04
1.09
2.44
5.46
4.96
72.01
10.14
x22
2.43
4.29
4.94
4.93
5.45
8.62
1.11
x23
8.36
15.40
18.87
18.66
21.98
32.17
4.61
x24
7.03
16.82
22.51
21.77
26.05
37.18
6.20
x25
8.17
20.16
26.79
28.41
36.85
59.36
11.73
x26
166.80
1122.40
2848.20
2795.60
3823.60
8987.90
1826.24
x27
4.98
11.34
15.37
14.51
17.63
23.25
4.23
x28
3.29
6.61
8.57
8.47
10.22
17.06
2.73
x29
0.70
4.33
6.70
7.50
8.58
26.30
4.98
x30
2.91
9.66
17.06
19.74
24.78
70.79
13.72
x31
19.52
114.36
225.27
578.69
357.41
4170.48
893.85
x32
0.11
0.97
1.53
1.69
2.54
4.29
1.02
x33
78.20
1029.40
3278.90
3013.30
4353.10
7198.20
1964.56
x34
5.61
16.20
23.75
25.32
28.93
100.00
17.63
x35
6.28
17.40
22.96
31.06
39.33
100.00
19.94
x36
37.52
67.90
77.25
75.26
84.61
100.00
13.02
x37
–1.42
0.66
1.11
1.26
1.62
5.32
0.91
x38
0.90
2.05
2.36
2.22
2.48
3.52
0.50
x39
–296.71
–11.03
40.83
18.31
72.40
98.30
75.97
x40
416.70
2312.40
3203.00
3326.40
4349.00
7846.50
1580.39
註:表中數據根據世界銀行(www.worldbank.org)WDI資料庫計算得出。
表3 α取不同值時模型的變量選擇及參數估計結果
變量符號
變量名
α=0.5
α=0.6
α=0.7
α=0.8
α=0.9
均值
Intercept
截距項
49.13
–2041.08*
–3162.49**
–4136.03**
–4137.69**
–2685.63
x1
農業增加值佔比
–60.85
—
—
—
—
–60.85
x10
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
0.98***
1.11***
1.22***
1.30***
1.35***
1.19
x13
GDP平減指數
—
—
–4.21
—
—
–4.21
x14
CPI
–121.89
–47.22
—
—
—
–84.56
x17
出口額佔比
18.70**
30.00**
39.53 ***
49.49***
50.92***
37.73
x19
貿易總額佔比
0.73**
0.27**
—
—
—
0.50
x21
對外直接投資
—
0.20*
8.95*
11.43
8.52
7.28
x22
教育支出總額
—
—
—
196.13*
250.73*
223.43
x25
人均高等教育支出
52.43***
65.32***
77.44***
68.73
60.14
64.81
x26
人均醫療衛生支出
2.20**
1.90**
1.57**
1.22
1.06
1.59
x27
公共醫療衛生支出
67.72***
82.29***
121.15***
151.57***
127.67***
110.08
x33
研究和技術人員數
1.75***
1.69***
1.60***
1.52 ***
1.46***
1.60
x35
城市群中人口佔比
—
—
—
–8.35 ***
–8.15***
–8.25
x38
CO2強度
–20.57***
–295.39***
–713.45***
–993.35***
–932.55***
–591.06
λ的取值
3565
2400
1586
1100
1000
—
不顯著變量個數
2
1
1
3
3
—
調整的R2
95.34%
95.43%
95.31%
95.72%
95.72%
—
註:***、**和*分別代表0.1%、1%、5%的顯著性。
(三)結果分析
在經濟方面,模型共選入4個變量,分別是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GDP平減指數、出口額佔比和對外直接投資。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屬於經濟增長類變量,在變量設計中,同類變量中還包括政府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等,這表明與政府消費、投資相比,居民消費是對人均GNI影響最為重要的一個。GDP平減指數屬於通貨膨脹類變量,該類變量中還包括CPI。考慮到GDP平減指數是反映GDP整體的價格指數,與CPI存在較強的相關性,選出其中一個變量作為代表是合理的,且GDP平減指數的參數估計結果為負,與理論預期相符。出口額佔比和對外直接投資均屬於貿易類變量,同類變量中還包括進口額佔比、進口額增長等,這表明相對於進口,出口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更為重要,同時兩個變量的參數估計結果均為正,說明出口對人均GNI的提高有顯著正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結構類變量未被選入,說明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該類變量對一國人均GNI的影響並不顯著,即不是影響一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
在社會保障方面,共選入3個變量,分別是人均高等教育支出、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和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人均高等教育支出屬於教育類變量,在本文的變量設計中,同類變量中還包括人均初等教育支出、人均中等教育支出等,說明相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對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更為顯著。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和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屬於醫療類變量,這類變量體現出一國對民生的重視,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兩個變量的參數估計結果均為正,說明一國政府的醫療支出越高,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越有利,從而可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科技與研發方面,選入1個變量,即研究和技術人員數。同類變量中還有高新技術出口、專利申請量和研發經費支出佔比,這說明相比其他因素,人才因素是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變量既體現一國對於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又反映一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水平。變量的參數估計結果為正,說明一國高端科技人才的數量越多,則該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水平越高,進而保障經濟發展有不竭動力,從而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能源方面,選入1個變量,即CO2濃度。該變量反映一國在經濟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技術水平,因而對一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變量的參數估計結果為負,說明CO2濃度越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利用的技術水平越高,從而一國經濟可以保持穩健的發展勢頭,以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人均GNI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從經濟、社會保障、科技與研發、城市發展和能源5個方面選取的40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根據27個國家(18個跨越和9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2005—2014年的數據,基於彈性網模型研究影響一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經濟方面,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GDP平減指數、出口額佔比、對外直接投資4個變量是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社會保障方面,人均高等教育支出、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和公共醫療衛生支出3個變量對人均GNI有顯著正影響,表明加大對高等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是促進一國經濟平穩發展的有力保障;在科技與研發方面,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數對人均GNI有顯著的正影響,表明高端科技人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在城市發展方面,城市群中人口佔比越大,對一國經濟發展產生的負作用越大;在能源方面,CO2濃度對人均GNI有顯著負影響,該變量從側面反映出一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及技術水平。
基於以上結論,結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本文針對我國面臨的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挑戰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在經濟方面,要促進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協調並進,尤其注重消費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因此,政府應繼續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力度,深化供給側改革。近年來,雖然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但依靠投資支撐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觀,尤其在一些地方省份,該問題更為突出嚴重。考慮到投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的作用,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未來會持續下降,將直接導致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這就要求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按照中央「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要求,淘汰低利潤、產能過剩的企業,以速度換效益將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此外,政府應嚴格控制物價水平,防範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隱患,同時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保障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才能保證內需的不斷擴大。
第二,在科技與研發方面,要重視高科技人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政府應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同時,要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此外,政府要重視基礎研究,通過政策扶持、引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繼續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構建良好的創新結構體系和環境。
第三,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加大對教育和醫療的支出。當前,我國教育支出僅佔GDP的4%,與發達國家的佔比尚有差距。因此,政府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素質,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在醫療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增加醫療衛生支出,尤其要完善農村、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繼續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第四,在城市發展方面,要走均衡式城市發展道路。政府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優化城市發展結構,避免城市盲目擴張,避免出現超大的城市群,努力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同時,要注重區域均衡發展,大力支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等人口密度較小地區的發展,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中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第五,在能源方面,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政府首先要加快產業機構升級,控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淘汰高汙染、高排放企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中的高消耗企業。其次,政府應通過制定獎懲政策激勵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建立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著力解決當前的環境汙染問題。此外,政府應繼續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全民參與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 Gill I S, Kharas H J.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M]. World Bank, 2006.
[2] 鄭秉文. 「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道路——基於國際經驗教訓的視角[J]. 中國人口科學, 2011(1): 2-15.
[3] 劉偉.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轉變發展方式[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1, 12(1): 4-11.
[4] 孔涇源.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成因舉證與中國對策[J]. 改革, 2011(10): 5-13.
[5] Tran V T. The Middle-Income Trap: Issues for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R]. Adbi Working Papers, 2013.
[6] Bulman D, Eden M, Nguyen H. Transitioning from low-income growth to high-income growth: is there a middle-income trap.[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017, 22(1): 5-28.
[7] 徐瑾.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評述——兼對「東亞增長模式」的思考及啟示[J]. 經濟學動態, 2014(5): 96-103.
[8] 胡鞍鋼, 任皓, 魯鈺鋒, 等.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基於五大發展理念視角[J].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5): 62-73.
[9] 魏傑, 楊林. 回歸新常態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 學術月刊, 2015(5): 28-35.
[10] 蘇苗苗. 新常態下中國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J]. 金融經濟: 理論版, 2016(8): 8-9.
[11] 胡春陽. 供給側改革助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分析[J]. 天津經濟, 2016(8): 15-20.
[12] Kang B, Nabeshima K, Cheng F T. Avoid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ndigenous innovative efforts vs foreign innovative effort[R]. Ide Discussion Papers, 2015.
[13] 彭剛, 李逸浩. 利用創新驅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5, 36(6): 49-53.
[14] 張勇, 王慧炯, 古明明. 通過發展教育規避「中等收入陷阱」——教育與增長、轉型的分析[J]. 經濟管理, 2012(5): 174-182.
[15] 秦佳, 李建民. 人口年齡結構、就業水平與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基於29個國家和地區的實證分析[J]. 中國人口科學, 2014 (2): 32-43.
[16] 趙英偉. 「中等收入陷阱」與產業結構: 基於外貿產業結構視角[J]. 經濟問題探索, 2015(7): 77-83.
[17] 田國強, 陳旭東. 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於制度轉型和國家治理的視角[J]. 學術月刊, 2015(5): 18-27.
[18] 代法濤.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理論、經驗和對策——基於44個國家的跨國實證分析[J]. 財經研究, 2014(40): 54-66.
[19] 熊勇強. 積極發展對外貿易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 商場現代化, 2015(21): 43-45.
[20] 李傑, 葉宇航.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技術經濟, 2016, 35(8): 106-110.
[21] 馮揚, 李聃. 新常態背景下從人口角度看待中等收入陷阱——基於10國數據的VAR模型分析[J]. 中國市場, 2016(16): 10-13.
[22] 胡在銘. 收入分配與中等收入陷阱——基於Probit模型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 2016(10): 123-126.
[23] Zou H, Hastie T. Regularization and variable selection via the elastic net[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2005, 67(2): 301-320.
作者簡介:
劉曉倩,女,1993年生,河北人,2015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理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統計學習、高維數據分析。
範超,男,1983年生,北京人,2009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京東尚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X事業部資深數據挖掘工程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分析、機器學習、統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