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自殺研究生的遺書中,導師沒有什麼問題,他自己也沒有什麼問題,他講述的事情沒有一件嚴重到讓人想不開,誰都沒有問題,誰都沒有責任,悲劇卻發生了,這才是最讓人難過的地方。他說來生想變成一隻貓,希望家人朋友順順利利,國家繁榮昌盛……寫得那麼輕,卻把千鈞重擔留給了這個世界,沒有承載它的地方。
昨天和一個90後閒聊。他兩年前從一個汽修技校畢業,在一家大型汽修廠上班,不久前辭了工。他說修壞一個固特異輪胎要賠500塊錢,而他的月工資只有500塊錢,我說你可以跟師傅好好學,等技術學成了工資會很高,不願意給別人幹還可以自己開個汽修店。他說沒有5年8年都出不了徒,一條煙好幾百一頓飯好幾百,投資一臺設備(沒聽清他說的是什麼設備)就要5萬塊錢……
他說社會上有什麼事,他一定能衝上去,我說你不怕死嗎?他認真想了一會兒,說不怕,現在不成功比死的滋味還難受。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衝上去,不是要有所作為,竟然是因為「不成功活著沒意思」。
個別人喪失鬥志,可能有個人原因,不代表全部,但是流露出來的情緒,卻值得深思。
人都是為希望活著,苦一點累一點壓不垮人,就怕失去希望。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粗茶淡飯日子比現在難得多,人們不計得失甩開膀子幹,因為心中有一個信仰;改革開放人們奔富奔小康,現在生活好了,又是另一種想法。
近來經常有人提起「內捲化」、「中等收入陷阱」這兩個經濟學名詞,市場經濟鼓勵競爭,每個人都削尖了腦袋成功,自由市場的必然結果是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形成壟斷格局,絕大多數普通人再怎麼努力也突破不了這個壁壘。整個社會向內捲曲,陷入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內耗狀態,每個人都活得很累。有個對話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呢?」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除了「放羊」再也沒有多餘的想法,因為路被堵死了。一方面,人們再也不願意過從前的苦日子,而好日子似乎到頭了,進不到更高級階段,產生倦怠心理;一方面少數人掌控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多數人淪為「社畜」,而這種生活代際傳遞望不到盡頭。和以前相比,不是希望更多,而是希望更少了。
如何防止社會內捲化,避開中等收入陷阱,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要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