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地處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非洲主戰場,1942年10月,英軍與德國、義大利聯軍「非洲軍團」在此激戰,英軍取得勝利,此後,德國在非洲由戰略進攻開始轉為防守。
軸心德國與義大利在北非戰略目的是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從而佔領中東豐富的戰略資源,因此,希特勒以埃爾溫·隆美爾為將進軍埃及,與義大利軍隊組成非洲裝甲軍團,之後,德意非洲軍團與英國軍隊在阿拉曼地區爆發了戰爭,史稱阿拉曼戰役。
在英軍元帥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德軍敗於阿拉曼,隆美爾率領殘餘德軍撤退,此後,德軍在北非戰場節節敗退,直到1943年5月被完全驅逐出非洲。
身為一代名將,德軍將領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帝國之鷹」,他與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一起被後人並稱為二戰納粹德國三大名將,剛進入非洲之時,德軍在隆美爾的率領下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遇上蒙哥馬利率領的大英國協軍隊,隆美爾敗了,非洲戰場的形勢開始被盟軍控制,那麼,隆美爾為何會敗於蒙哥馬利?
從非洲軍團與英軍在北非交戰前的總體形勢而言,隆美爾的戰敗並不奇怪,因雙方兵力差距太過懸殊,德軍的補給也是個重大問題,戰爭結果也可想而知。
自從1942年7月,德意聯軍由突尼西亞突入埃及以來,由於地中海地區的制空、制海權在盟軍的掌控之下,駐非德軍的裝備補給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因裝備補給不足,德軍進攻的腳步停在了距開羅只有350公裡的阿拉曼,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美國的支援下,駐非英軍的軍事力量不斷加強,英軍積極備戰,周密的準備之後,英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反攻,代號「捷足行動」。
戰前,雙方在北非軍事力量對比:1942年10月,德意駐北非軍隊共12個師,總兵力10萬餘人。英國駐軍11個師、四個獨立旅,總兵力約23萬人。
大戰前夕,經過阿拉穆·哈兒發一戰,軸心國軍隊損失慘重,德意軍隊士兵變得很疲憊,他們只能靠繳獲的盟軍給養維持生活,在裝備上,隆美爾的部隊對盟軍本有一定的優勢,但在8月後,大英國協軍隊從英國、印度、澳大利亞得到了大批人員裝備補給,並從美國獲得了一些坦克等,而隆美爾的部隊沒有得到任何支援,德軍的優勢很快就失去了。
對於戰爭態勢,隆美爾很清楚,他自知以德軍當前的情況很難對付盟軍,也因如此,隆美爾一直在向國內請求支援,而德國當時忙於對付蘇聯,兵力幾乎都被集中到東線,無暇估計北非戰場,最後只有很少支援到達北非。
隆美爾預料到,以大英國協軍隊的擴充速度,很快就會強大到能對自己的部隊發起進攻,但他毫無辦法,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德國能迅速打敗蘇軍,繼而向南進軍,威脅高加索與中東,迫使北非的英軍回援中東,從而延遲英軍對自己部隊的進攻。
若是隆美爾的希望成真,之後就可要求德軍高層指揮官支援自己的部隊,最終聯合蘇聯南部的德軍,打敗北非與中東的大英國協軍隊。
由此,隆美爾的部隊一邊等待著大英國協軍隊的進攻,一邊期待著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獲得勝利的消息。
遺憾的是,隆美爾的部隊並沒有等到東線德軍勝利的消息,而非洲的大英國協軍隊對德軍的進攻也開始了。
1942年10月23日起,英軍在蒙哥馬利的率領下對德意駐非軍隊發動攻擊,到11月4日,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隆美爾命令德軍向西撤退,並帶走了食物和水,留下義大利軍隊繼續抵抗,四個師的義大利軍隊最終僅剩百人,向英軍投降。至此,阿拉曼戰役以盟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突破德意軍隊陣地後,英軍迅速向西挺進,佔領利比亞昔蘭尼加與的黎波裡,配合即將在北非登陸的英法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北非戰場形勢被徹底扭轉。
先不論正義與否,僅從軍事角度看這場戰役,隆美爾的失敗是令人遺憾的,他敗於北非的最大原因無疑就是與對方兵力差距過大,而且己方補給嚴重不足,雖然隆美爾打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爭,但他畢竟不是神,而且他的對手蒙哥馬利也並非無能之輩。
在得知自己的兵力不會得到補充後,隆美爾 深知己方很難取勝,因此,他向希特勒提出撤退請求,以便建立一道堅固的防線,但希特勒過於高估德軍的實力,命令隆美爾「不準撤退,堅守每一塊得來的土地」,對於這場明知打不贏的戰爭,隆美爾不得不打,只因身為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他的天職。
文/觀今昔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