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好的童年能治癒一生,壞的童年卻需要一生來治癒
真的太虐心了!看到那個視頻時,看得心都在抖!
近日,網曝有一個男子拿著衣架使勁打三個小女孩:最初三個小女孩跪在地上,一男子拿著衣架邊罵邊衝上去開始暴打女孩,一個紫衣服的小女孩被打得鑽進了桌子底下,他依舊不依不饒,追上去打;之後又對著另一個紅衣服的女孩開始暴打,最後連那個最小的女孩也沒放過,一路惡狠狠的追著用衣架打。衣架被多次打彎了,他弄直了繼續打,孩子在慘叫聲中無所躲藏,很多讀者都看得非常憤怒。
章子怡也為之非常憤怒地發聲:真的不敢打開全屏和聲音,孩子們太可憐了!虐童什麼時候可以終止?
不知道拍攝者是誰?是孩子們的媽媽嗎?面對這個躁狂發作的男人,不敢上前勸阻?
在很多不為人知的家庭角落裡,有些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品一樣,可以任意打罵。
當這個孩子長大的時候,面對這個深刻的記憶,是否可以釋懷?
親子關係本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種關係,很多父母卻將這層關係變成了:你必須遵守我的一切規定,否則我就會用狠狠的打罵迫使你屈服。
這是一種多麼悲哀的關係。
02.有種痛,痛徹心扉!
福建有個高考生小斯,在高考之後和父親一起出去跑貨運,被打罵後選擇了投河,不是他原本脆弱,而是在父母那裡,他從來沒有得到過肯定,他在一封薄薄的遺書中闡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小斯心目中最快樂的心情是小學時在爺爺奶奶身邊,爺爺奶奶告訴他,考試考好了就獎勵1元錢,那是他整封遺書中唯一的快樂。後來,父母將他接到了福建,便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
「我很想當一個好學生,但是我爸把我接到福建以後,我就覺得他這個人因為從小吃了很多苦,心理可能有問題,脾氣不好,小時候我有一次吵著說要喝他買花生牛奶,他那時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打出鼻血來。
「在福州這邊經常是有一點小事就打,考了98分也被罵,吃飯打個嗝一耳光就打過來,有時候夾菜姿勢不對,也會一耳光打過來,他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就要對我要求嚴格。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理非常不認同。」
這種是真的愛嗎?
這種愛,更多的屬於操控性心理!因為覺得自己是父母,就對孩子擁有絕對的所有權。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是: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係?
那位題主描述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他的父母常常以忤逆為名,對他暴打,用皮帶打,棍子抽,啤酒瓶砸,凳子砸,據說長達十餘年。他在高考時,把志願填寫得遠遠地,想擺脫父母,可是他的媽媽知道後,直接去學校把他的志願改掉了。
長大以後,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離開自己的父母,再也不見!
有種痛,叫做痛徹心扉!
03.比孩子變壞更可怕的是,孩子從此對你封閉了內心!
在我寫的另一篇文章下面,很多讀者曾經留言,談起過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我不打孩子,就是因為我小時候被爸媽打怕了,直到現在晚上也常常夢見挨打,醒來時經常會淚流滿面,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再次痛苦。」
「他們逼著我去跳河,還讓我跪在馬路邊,說我說話不好聽,就連打幾十巴掌,不管我考了多高的分數,都很輕蔑地說,別拽,我自己明明自卑到骨子裡他們還說我太驕傲,還有好多噩夢一樣的事情,現在都記不得了,鬼知道我是怎麼長大的,只是現在的我不能原諒過去的一切」
「被說過最扎人的一句話:小孩子懂什麼自尊心!」
陳喬恩在做節目時就曾經說過,自己小時候睡覺時會在門前頂上東西,因為她擔心媽媽上樓會打她,而媽媽上樓的聲音對於她來說,就是魔鬼的聲音。
密西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的一項實驗發現:一個人的情緒和身體上的疼痛在大腦區域中的反應非常類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說自己感到「心碎」時,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會到幾乎相同幾倍的疼痛,也就說,「心碎」並非只是一個比喻了,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痛!
在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小企鵝面對強大的大吼大叫的媽媽,它被嚇得魂飛魄散,嘴巴插在高山上,肚子掉進了大海裡,頭飛到了宇宙,翅膀落到了熱帶雨林匯總,尾巴也在鬧市裡找不到了。
它只剩下2隻腳,卻不知該往哪裡去,直到企鵝媽媽找到它,把它縫合在一起,一切都好像沒有發生過。但被縫合過的心卻再也不是那顆完美的心!
很多媽媽和我說:看到這本繪本,忍不住淚流滿面,後悔吼了孩子。
發脾氣的狀態已經如風一般颳走了,但是孩子的心裡卻永遠有了那一道傷痕。
有位閨蜜說,她小時候有一次被父母吼罵,她至今都記得自己當時的心情,那些貶損的字眼像一隻只小鞭子,抽得她的心一緊一緊的。
從那以後,她遇見什麼事情都不想和爸媽說了,直到現在。
05.不是只有打罵能解決問題,問題孩子背後是有問題的家長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是滯後的,等到問題出現時,其實很早就已經有問題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一直不斷在犯錯,因為那是一個孩子,並不是一個玩偶或者機器人,面對孩子犯錯誤時,作為家長,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因為,孩子也在向你學習如何掌控情緒。
作為家長,如何管控好的自己的情緒?
佩戴一條情緒手環
有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推薦這本書說:沒人能拒絕這本書,除非你不讀書。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方法,讓喜歡抱怨的人戴上一隻紫手環,一旦想抱怨某事,就把自己左手戴的手環放到右手腕,以便提醒自己:這樣,不好!
這個計劃要實行21天,以便來改變一個人喜歡抱怨的狀態,很多人因為這本書戰勝了自己總愛抱怨的心態,成為一個積極陽光的人。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暴怒,吼叫,控制不住自己的人,不妨買一條類似的手環,或者運動手環,或者其他可以提醒自己的物件,當自己忍不住對孩子發怒時,先把手環換一個手戴上,而這個動作就在提醒你:
平息一下內心,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也許,在換手的同時,你的怒氣值也就慢慢平息了。
吹滅心中的蠟燭
心理學上有一個平復心情的方法:吹滅你心中的蠟燭。
大家經常會有這種情形,當你面對孩子寫作業拖拉,或者做事情總是不按照自己所說的做時,可能越想越怒,越說越怒,就如同心頭上那個小火苗,越竄火越大,開始訓斥孩子,越說又越生氣,最後可能忍不住要上去踢兩腳。
這時候最好想像自己心頭有一個蠟燭,不要任由火氣越來越大,而是吹滅它,告訴自己:
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從心理上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一員
詩人紀伯倫曾經寫到:你的孩子,並非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對生命自身渴望才誕生的孩子,他們,只是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孩子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孩子動輒大發脾氣打罵,因為內心深處認為孩子就是屬於自己的,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甚至有時候在外面遇到不舒服的事,還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英國女作家伊夫林在《伏爾泰的朋友們》書中說:「我並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對於孩子,父母同樣該給他說話的權利。
06.與孩子雙贏,而不是雙輸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曾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寫道:
「父母告訴孩子他是什麼樣,孩子常常就會成為那個樣子。說一個孩子的下場會如何,是具有破壞性的,預言可能會變成孩子的宿命。」
這也是標籤效應,當父母不斷對孩子加以負面標籤時,孩子可能真的就變成你最不想看見的樣子了。想要自己的孩子變成你心目中的樣子,那就學習去如何掌控好情緒,正面管教吧。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