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化火了!海外華裔學生建亞裔「表情包」小組迅速吸粉

2021-01-20 中國日報英語點津

最近,有個名為「微妙的亞洲特質」的小組在臉書火了,近100萬人在這個小組中分享移民生活的笑話和表情包,討論文化認同等問題。這些看似簡單普通的生活內容引發了越來越多人的共鳴,比如下面這個:

For many people of Asian descent living overseas, a Facebook group called Subtle Asian Traits has become a cultural phenomenon.

對於很多海外亞裔人來說,臉書上一個名為「微妙的亞洲特質」的小組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Its jokes and memes - especially about life as a first-generation migrant - have made the page wildly popular. Almost a million people have joined the group since it began in September.

在這裡,人們分享著有關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內容的笑話和表情包,使它廣受歡迎。自去年9月該臉書小組成立以來,已有近100萬人加入。

meme [mim]: n.表情包,社媒梗

The posts, which can be made by anyone, have also sparked conversations about cultural identity.

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臉書小組裡發貼,很多貼子引發了人們對於文化認同的討論。

Its rapid success has stunned the group's founders - nine Chinese-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live in Melbourne.

「微妙的亞洲特質」最初由9名居住在墨爾本的澳大利亞華裔高中生建立。現在,小組的迅速走紅甚至讓他們也感到震驚。

"We were always sharing memes and jokes about Asian culture and growing up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kind of just wanted a place to share them together," co-founder Kathleen Xiao, 18, tells the BBC.

「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梗和笑話。我們只是想找個平臺能一起分享。」群組創建者之一、18歲的凱薩琳·蕭告訴英國廣播公司。

Anne Gu, 18, another founder, says they were thrilled when the group hit 1,000 members but "now it's just gone insane".

另一名18歲的創始人安妮·顧說,當群組成員達到1000人時,他們已非常激動,「現在的規模簡直是瘋漲了」。

"We didn't think at all that it would get this big, or so serious," she says, referring to its growth into an online community for Asian diasporas.

她說,「我們從沒想到它會這麼大、這麼火。」現在,「微妙的亞洲特質」幾乎已成為一個亞洲移民的線上社區。

She says the initial idea had been to simply share jokes about family life, Asian cultural "quirks" and bubble milk tea. (There are a lot of memes about this very popular drink.)

她說,最初的想法是簡單分享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亞洲文化的「怪癖」和珍珠奶茶的笑料(有很多表情包與奶茶有關)。

先來看幾個小組中的經典表情包:

「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因為你家裡的所有時鐘都比真實時間快5到10分鐘。」

Kevin Cheung描述的周末:中文課、鋼琴課還有補習班。這是一種中國小孩一下就能get但其他族裔美國人不一定能理解的感受。但在這個組裡,迅速就能引發一片共鳴。

當第一次看到美國朋友對父母直呼其名時,我們亞裔小夥伴的震驚程度不亞於驚訝的皮卡丘。

Luke Hong說,對於又會嫌棄小孩胖又喜歡勸小孩多吃飯的亞裔父母來說,瘦了5磅就是營養不良,胖了5磅就是過度肥胖——哈哈,看來怎麼樣的外部文化環境都沒法改變這種亞裔父母充滿矛盾的瞎操心。

還有亞洲人進屋要換鞋的習慣,對於其他地區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需要找共鳴的特殊習慣。Christpher Lung做了個meme,把那種當你出門忘了東西想回屋去拿,在要不要脫鞋這個問題上可以糾結半天的心理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微妙的亞洲特質」是什麼?

The posts span a range of topics, but they often focus on Asian culture as experienced by the children of migrants.

小組的貼子主題廣泛,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生活中的亞洲文化烙印。

That's why most members are young people from Australia, the US, Canada and the UK, rather than those living in Asia.

因此,很多小組成員是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而非來自亞洲。

Ms Xiao believes that the page is so popular because it identifies "just little things in our lives that no one talked about before".

凱薩琳·蕭認為,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

Many memes are about household customs - such as boiling tap water for drinking or using a finger to measure the perfect amount of water needed to cook rice.

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比如燒開水,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

「你去參加一個亞洲家庭聚會,他們為客人擺上酒店的拖鞋。」

還有例如對成績的在乎和對奶茶的瘋狂,都是大家調侃的主題。

更多的是充滿愛意的調侃,比如爸爸努力靠中文諧音學英語的反差萌。

Other jokes center on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 first-generation Asian person in a Western society, and "how we struggle, sometimes, to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says Ms Gu.

安妮·顧說,其他笑話還包括來到西方社會第一代亞洲人的經歷,以及「有時如何在兩種文化之間做出平衡」。

There are memes about "not being Asian enough": bilingual mishaps, struggles with Chinese homework, rebelling against family rules and traditions.

一些表情包是關於「不夠亞洲人」之處:語言障礙、中國家庭作業的折磨以及反家庭規則和傳統。

mishap ['mshp]: n.災禍;不幸事故

穿著破洞牛仔褲參加家庭聚會:你沒錢買沒破洞的好褲子嗎?我給你買條新褲子吧。

Then there are posts referencing experiences of casual racism or being made to feel "not white enough".

還有一些貼子提到了一些偶然的種族主義經歷,或覺得自己有「不夠白人」的地方。

A common source of humor is "Asian parents" - who are stereotypically portrayed as cautious, strict and overbearing.

這些笑話通常的來源是「亞洲父母」——刻板印象會把他們描繪成謹慎、嚴厲和專橫的形象。

overbearing [v'ber]: adj.傲慢的;壓倒一切的

一則在小組裡廣受歡迎的貼子讓人忍俊不禁。

It was captioned: "One day I told mother I didn't eat breakfast".

它的標題是:「有一天我告訴我媽我沒有吃早餐」。

你早上沒吃飯、上了兩個小時的課一直到12點仍然沒有吃飯的行為太讓我惱火了。為此,我昨天一晚上都沒睡好。像你這樣經常超過12個小時不吃飯又到處活動對身體特別不好,尤其在你最近經常頂著壓力忙工作的情況下!我一個同事的丈夫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後來成了華爾街上數一數二的投資者。但是他現在不得不放棄熱愛的工作,因為他有腸胃問題和糖尿病,這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我可不希望這事發生在你身上。孩子,你知不知道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你的健康、生活和事業有多重要。望早餐問題引起你的注意。我給你找了一篇文章供你參考。

It bore an uncanny resemblance to texts from their own mothers, particularly phrases like: "I did no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 because of this."

這讓很多人想起自己的母親,尤其是類似的句子:「因為你的事,我昨晚沒睡好。」

Some users have sent the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of thanks.

一些用戶曾向管理員發送信息表示感謝。

"One girl said it was the first time she felt like a sense of belonging," she says.

「一個女孩說這是她第一次有歸屬感。」安妮·顧說。

Ms Xiao says the page helped her realize her experiences were common.

凱薩琳·蕭表示,小組幫她意識到自己的經歷很普遍。

"Growing up in a foreign country, it's just something you don't talk about because you're afraid that people won't understand you, or that you'll be made into a minority," she says.

她說:「在外國長大,這些本來只是你不願談論的一類事情,因為你擔心別人不理解你,或把你當成少數。」

《紐約時報》提到了一個感人的例子:一個女孩給母親分享了一個小組裡的表情包,引發了一段令人驚訝的對話。

她在貼子裡寫道:「『微妙的亞裔特質』讓我第一次從媽媽那裡聽到了『我愛你』,所以我想感謝你們所有人。」

找到「平衡」

Like other internet groups which attempt to offer insights on cultural identity, there are some inherent challenges.

不過,與其他提供對文化認同的思考的在線小組類似,這個小組也面臨一些內在的挑戰。

Some initial criticism suggested that the group wasn't inclusive of all Asian cultures, as most posts related to East Asia.

最初有一些批評聲認為,該組織並沒有包容所有的亞洲文化,因為大多數貼子都是關於東亞的。

Ms Gu says the administrators have since prioritized including more diverse content. And in the group's rules, users are encouraged to "be inclusive to all Asian races".

安妮·顧稱,自那以後,管理員們就開始優先考慮內容的多樣化。在組織的規則中,管理員鼓勵用戶「包容所有亞洲種族」。

Other critics have said that memes about "tiger" parents or bad driving serve to reinforce negative stereotypes.

其他批評者說,「虎爸」、「虎媽」或不良駕駛等內容的表情包只會加劇負面的刻板印象。

Such posts can also help people "to experience potentially negative experiences in childhood in a more humorous and positive light... like a healing through humor".

安妮·顧認為,這些貼子可以幫助人們「以一種更幽默和積極的方式,回憶童年時潛在的負面經歷……就像通過幽默療傷一樣。」

She adds that the page has also deepened her own cultural pride - something she had not expected.

她補充說,小組還加強了她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這是她沒有預料到的。

"I hope it gives others the confidence too, to not be so shy about their culture," she says.

「我希望這也能給其他人帶來信心,不要羞於談論自己的文化。」她說。

來源:BBC、BBC中文網、好奇心日報、外國那些事兒

編審:yaning

相關焦點

  • 劉思瑤的「表情包」火了,每張都戳中笑點,網友:靠自黑吸粉!
    不難理解,畢竟「撒野事件」以及「方臉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劉思瑤本人也做了澄清和道歉,但網際網路終究是有「記憶」的,即使「撒野」粉原諒了她,很多「黑粉」以及惡意炒作的人依舊不肯放過她,甚至已經到了但凡網上出現她的作品,總有人會在下面「網暴」她。不得不說,劉思瑤也是夠無辜的!
  • 亞裔土豪瘋狂炫富改變華人形象?《摘金奇緣》別再尬吹文化輸出了
    一個電話買下英國老牌酒店,華裔富豪的奢侈生活震驚了美國人!這部「全亞裔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摘金奇緣》改編自新加坡作家關凱文的暢銷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講述華人移民富豪家族的故事上映後堪稱前所未有的火爆,連續三個周末稱霸北美票房冠軍,成為北美最近10年來票房最高的愛情喜劇。
  • 喜劇電影《摘金奇緣》,亞裔題材的一部良品,豆瓣評分卻勉強及格
    作為好萊塢主流電影中難得的票房口碑關注度都很不錯的亞裔題材電影,雖然故事套路但是很喜歡看的挺感動,看到裡面無數的很典型的中國的元素有種很神奇也很驕傲的感覺,也終於能體會到黑人朋友看黑豹的那種感覺。也許很多人覺得不中國,題目本身是asians,也並不是單要局限在中國幫你宣傳什麼中國文化好嗎,裡面西亞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衝突表現的,還是可以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對中國甚至亞洲的不同理解,你不贊同但請至少給點尊重,這個導演起碼能在國外拿下亞裔班底。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中國人看了會沉默,美國人看了會流淚的電影....。
  • 這部全亞裔電影《瘋狂亞洲富翁》最近火了!
    今日話題最近有部全亞裔主演的電影《瘋狂亞洲富翁》轟動全球,不僅票房一路飄紅,口碑更是炸裂了!電影中探討了許多熱門話題: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衝撞、門當戶對還是愛情至上、不少華人稔熟的婆媳大戰、金錢能不能買到愛情?……隨著電影馬上要在澳洲上映,小編今日哥來為你侃侃本片的亮點。
  • 知名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僅討論亞裔在疫情中遭受的歧視遠遠不夠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工作的日子,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專注於寫一本介紹幽默技巧的書
  • 《創3》林嘉慧首輪公演成表情包 鬼馬可愛吸粉無數
    5月16日,《創造營2020》迎來了首輪公演,齊鼓文化練習生林嘉慧與學員們合作帶來了競演曲目《手扶拖拉機斯基》,這首歌憑藉魔性搞怪的特色收穫了超高熱度。其中林嘉慧在表演過程中由於表情豐富有趣,鬼馬可愛,被網友評價為表情包王者。
  • 漢語是澳洲第二語言,但澳華人已成亞裔澳人,而非華裔
    澳洲澳中關係研究院2016年的一份報告指出,2008年—2016年,澳洲漢語學習者翻了一番,達17.3萬人,佔該國學生總數的4.7%。澳洲聯邦議會提交了一份《亞洲語言和澳大利亞經濟前景》的報告,明確將漢語(普通話)、日語、印尼語和韓語列為四種優先發展的亞洲語言。這是一件好事。
  • 圓桌|應對種族主義,亞裔要更加擁抱「美國性」?
    楊安澤的言論隨即引發了巨大爭議,哥倫比亞大學華裔學生許燦文4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稱楊安澤提倡的「討好白人」(white-people pleaser)的做法並不能真正解決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行為。本次疫情下,各個族裔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衝擊,而華裔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是遭到了來自種族、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歧視和指責。
  • 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僅討論亞裔在疫情中遭受的歧視遠遠不夠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工作的日子,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專注於寫一本介紹幽默技巧的書。儘管閉門在家創作,他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始終很活躍,發布的動態許多都關乎一個主題:呼籲大家關注美國亞裔群體正在遭受的種族歧視。
  • 《花木蘭》真人版發布首張定妝照,吸睛力Max!主演幾乎全華裔,影迷大讚:這就對了!
    只是,畫成這樣,木蘭的親媽粉還能認出來嗎?雖然真人版《花木蘭》仍然由迪士尼產品,全部都是英文對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部《花木蘭》真人電影的演員表,是清一色的亞裔陣容。除了主角劉亦菲外,還有不少大腕華人影星加盟。鞏俐在片中飾演大反派女巫Shan Yu,匈奴人的首領。這是一個新角色。
  • 「瘋狂的亞洲富豪」能意味著亞裔在好萊塢崛起了嗎?
    美國是一個大熔爐移民國家,3億多人口的組成非常多元,歐裔、拉丁裔、非洲裔和亞裔人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其中白人佔了八成。據資料顯示,美國有亞裔約2000萬( 其中華裔約380萬,意外的是第二名菲律賓裔340萬,另外印度裔也超過300萬),約佔總人口的5.6%。
  • 貓咪錶情包火了,表情包也可以吸貓!
    又有一個貓咪錶情包火啦!現在我們吸貓成癮,不光現實要吸貓,線上我們也要繼續吸貓,最近以為島國的推主motions_cat畫的吸貓小動畫火起來了!大家的表情包幾乎要被承包了,大家快跟隨著小編一起看看吧!這張表情包說的是一隻貓在拿紙搓另外一隻貓咪!最後拿起來的一瞬間,靜電太多,直接毛髮豎起來不說,還直接打出閃電,並且爆炸,把兩隻貓貓都給炸成了黑色,真的腦洞特別大,還特別的寫實,貓咪的貓一直搓揉,之後就是會起靜電豎起來們,非常的好玩!這張圖片大家更是熟悉,在抖音上已經出現了好多回了!
  • 疫情下英國「仇恨犯罪」增21%,中國人和亞裔受害為主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當全世界都在為生存而戰時,身處海外疫情風暴中心的華人,不僅要與病毒進行抗爭,還要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也同樣憂慮走在街頭會迎來異樣的目光。當下,因疫情引發的一股歧視亞裔的種族主義浪潮,正愈演愈烈。
  • 3749名海外華裔青少年雲集「尋根」 書寫中華文化的「傳」與「承」
    湖南省僑聯黨組書記黃芳代表省僑聯在一至八期的閉營儀式上對參加湖南營的全體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生們表示熱烈祝賀,對組織參營的海外僑團及華文教育學校表示衷心感謝,並向每一位無私奉獻的老師致敬,為每一位認真、積極的營員點讚,感恩每一位家長的支持與肯定。
  • 美加州聖瑪利諾首位華裔校長 願做文化溝通橋梁
    (美國《世界日報》/李雪 攝)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聖瑪利諾卡佛小學的學生們,將會在新學期見到該學區歷史上首位華裔校長林陽愷(音譯)。身為第一代華裔移民,林陽愷的學經歷和中英雙語能力,可幫助孩子們度過不同文化帶來的衝擊,並為新移民家長建立溝通橋梁。學區教委會3日通過決議,任命林陽愷為卡佛小學校長。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2020年,美國加州推出ACA5法案,這就是針對華裔所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規定和限制學校、企業在錄取學生、員工時的種族比例,也就是說,學校和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及政府規定來決定錄取的對象和人數,而不是成績與能力。在這份法案中,華人被規定享有最低比例的錄取錄用率,比如多所大學對華裔的錄取率從原來的30%降到了12%。這個法案不出意外11月份將正式通過。
  • 亞洲的兄弟姐妹小心!《中國有嘻哈》華裔歌手發文對抗新冠歧視
    華裔饒舌歌手歐陽靖發文,為遭歧視的亞裔群體發聲。(合成圖/IG:MC Jin )記者曾俊豪/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這段期間,還伴隨一股排華潮,許多華人在海外遭到歧視。,被視為近日遭到歧視的亞裔群體發聲。歐陽靖(MCJin)1982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19歲開始饒舌表演,2004年發表個人首張專輯《The Rest Is History》。歐陽靖2008年曾回到香港發展,不過,為了照顧家人,他還是決定回到美國定居。一直到2017年,他以「Hip-hop Man」身份參加《中國有嘻哈》,在大陸打開知名度。
  • 在當今「政治正確」的好萊塢,華裔電影人是否能崛起?
    而相比較而言,亞裔電影人的路子似乎更為狹窄。因為外表和文化的差異隔閡,一直以來好萊塢影視中的亞裔形象也都偏向"丑角"或"反派",比如從早期陰險狡詐的"傅滿洲"到冷豔魅惑的"中國娃娃",華裔形象和演員都被塑造成白人眼中刻板的符號形象。(《蒂凡尼的早餐》裡住在赫本樓上的日本人。)("傅滿洲"是西方對華人又恨又怕的心理。)
  • 美國華裔青年漫畫家 創作融合兩種文化內涵
    楊謹倫小時候,他跟隨父母親從居住了9年的舊金山華埠,搬遷到白人小區,周圍鄰居都是白人家庭,他又是學校內唯一的華裔學生,宛如不合群的孤雁,心地善良的他,常常被白人孩子欺負,鬱鬱寡歡,而他總是寬容地忍諒別人。他與華裔、亞裔的孩子同樣,心靈中都背負著「身份角色定位」的困擾,會喃喃自問:「我是誰?究竟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  他並不羨慕白種人,卻以黃皮膚的華人為榮。
  • 首位華裔影后拿下金球獎,1分鐘認識她是誰
    林家珍憑《別告訴她》(The Farewell)的動情演出,打動不少華裔觀眾。她也創造了金球獎歷史,成為首位獲金球獎影后殊榮的華裔演員。但因為她平時喜歡寫嘻哈歌曲,在朋友的勸說下拍攝了第一支音樂錄影帶《My Vag》很快,在Youtube上迅速走紅,從此奧卡菲娜變成網紅,每個視頻都點擊過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