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葉志彪教授領銜完成的「茄果類蔬菜分子育種技術創新及新品種選育」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2019年度園藝科學領域唯一的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該成果克隆和鑑定了抗性和品質性狀調控基因65個,其中關鍵基因6個。在國內率先開發出一套涵蓋抗病、耐寒耐旱、品質、產量分子標記等番茄實用分子標記及辣椒抗病和雄性不育恢復基因分子標記。在國際上首次研發出原創性的分子標記22個,首創番茄高通量分子標記基因分型系統,能一次性檢測性狀位點達50個,比原有檢測技術提高效率20倍以上,提高茄果類蔬菜育種效率3倍以上,縮短育種周期3年。
通過對2750份種質資源進行系統評價,該成果鑑定出抗病、優質的番茄、辣椒種質139份,發掘出番茄高抗青枯病顯性抗源和耐寒材料。創製新種質572份,其中優異育種種質67份,包括番茄抗青枯病種質,兼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根結線蟲、枯萎病種質,耐寒種質,高糖、高有機酸、高維生素C種質,辣椒抗TMV、CMV、疫病種質,複合性狀優異種質等。
利用高效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和創製的優異育種材料,該項目育成了聚合多種抗性、品質優良的番茄和辣椒新品種10個。該成果育成的「華番12」是世界上首個兼抗青枯病和黃化曲葉病毒病的大果番茄品種,平均單果重達230g,攻克了青枯病抗性與小果連鎖的難題,成為湖北、廣西、廣東等青枯病高發地區首選品種,被廣西、海南等番茄產區廣泛用作抗青枯病砧木品種。育成的「金棚八號」由於耐寒性強、抗多種病害、精品果率高,成為國產抗黃化曲葉病毒病番茄品種中推廣時間最長、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育成的「佳美2號」因早熟、耐低溫能力強、抗病性及抗逆性強、果大皮薄肉厚口感好、連續坐果能力強,為華中地區春秋及高山種植面積最大的薄皮辣椒品種,佔湖北省辣椒種植面積的35%。此外,其他7個新品種部分在國內大面積推廣種植,部分種子出口歐盟、以色列等海外市場。
據了解,該項目已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制定標準4項。茄果類蔬菜是我國重要的蔬菜作物,番茄和辣椒分別居設施栽培面積和露地栽培面積第1位。我國茄果類蔬菜存在資源匱乏、育種周期長、選育效率低、口感風味欠佳等問題。項目組選育的新品種大部分是多抗品種,抗逆性強,可以減少農藥的施用量,減少環境汙染,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降低種子成本,提高產量和品質,促進我國番茄和辣椒種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番茄高端種子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的局面。
據統計,新品種在華中、華南、西南、華北等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1230萬畝,新增產值165.7億元。其中,近3年推廣面積768萬畝,新增產值105.3億元,新增就業人口30萬人,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 通訊員謝小琴、劉濤、許炎生)
[ 責編:孫滿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