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權威日益衰微,禮樂徵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後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為了「自諸侯出」,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龜縮在周王畿,保持著最後的一絲威嚴。
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仿佛成為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
在這一基礎之上,湧現出了四位以養士聞名天下的政治家,後人將其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分別評價「戰國四公子」: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孟嘗君)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扞楚魏。」
戰國四公子,是我們了解戰國中後期歷史必然繞不開的人物,不過,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不是去討論「戰國四公子」的為人處世,而是要來看看,為什麼是七雄並立的戰國,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戰國四公子」出自於哪幾個國家——春申君,楚國重臣;孟嘗君,齊國宗室;信陵君,魏國宗室;平原君,趙國宗室。
那麼,也就是說,為什麼在七雄之中剩下的秦、燕、韓三個國家沒有出現如同「四公子」這般的風雲人物呢?
首先,請大家看一看出現了「戰國四公子」的齊、魏、楚、趙都是怎樣的國家呢?
魏國,自魏文侯進行「李悝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強盛,躋身中原強國之列,而後西敗秦、東敗齊、南敗楚,打得列國賓服,成為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個天下霸主。
楚國,自楚悼王進行「吳起變法」之後,一改春秋末期以來的疲弱之勢,而後經楚肅王的休養生息,楚宣王、楚威王父子的勵精圖治,楚國在魏國日趨沒落的絕佳時期裡趁勢崛起,成為了當時的一流強國,力抗秦齊而不落下風。
齊國,作為新興政權,齊國(田齊)在三晉內訌之時得以喘息,而後齊威王君臣掀起「鄒忌變法」,齊國國力大增,先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創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而後更是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天下霸主。
趙國,自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之後,趙氏日趨強盛,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把持晉國朝政,而後更是與魏氏、韓氏先後聯手驅逐中行氏、範氏,剿滅智氏,完成了分晉之事。此後更是一度成為了三晉之中最強的存在,而後雖在魏文侯發起的「三晉一家」聯盟中國力大損,不過又有趙肅侯力戰各國,威震天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重振雄風,躋身強國之列。
而韓、燕兩國呢?
韓國雖有「申不害變法」,但是卻也僅僅只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而且「申不害變法」的後續影響更是使得韓國國勢日頹。
在太史公口中「約八九百歲」的燕國呢,一直固守著王道傳統,幾度險些亡國,而後雖有燕昭王勵精圖治,更是靠著合縱聯盟,幾乎滅亡了齊國,可終究還是底子太薄,霸業不過是曇花一現。
如此一來,就不難看出,「戰國四公子」,這是強國的遊戲,韓、燕兩個常年打醬油的國家自然沒有份。
說到這裡,或許就會有同學想問:秦國總不弱吧,為什麼秦國又沒有出現這樣的風雲人物呢?
的確,秦國有資本玩這個強者的「遊戲」,秦國的有些宗室、名臣,也確確實實比戰國四公子中絕大多數人要強,但是死,同學,你是不是忘記了「戰國四公子」產生的原因了?
「戰國四公子」這一群體出現的時間是在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銳意東出崤函,逐鹿中原的時候,他們的出現,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抵抗「虎狼之秦」的進攻。
如此一來,秦國又怎麼會出現如「戰國四公子」一般的風雲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