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2020-12-24 古今興衰多少事

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權威日益衰微,禮樂徵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後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為了「自諸侯出」,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龜縮在周王畿,保持著最後的一絲威嚴。

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仿佛成為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

在這一基礎之上,湧現出了四位以養士聞名天下的政治家,後人將其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春申君黃歇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分別評價「戰國四公子」: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孟嘗君)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扞楚魏。」

戰國四公子,是我們了解戰國中後期歷史必然繞不開的人物,不過,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不是去討論「戰國四公子」的為人處世,而是要來看看,為什麼是七雄並立的戰國,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平原君趙勝

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戰國四公子」出自於哪幾個國家——春申君,楚國重臣;孟嘗君,齊國宗室;信陵君,魏國宗室;平原君,趙國宗室。

那麼,也就是說,為什麼在七雄之中剩下的秦、燕、韓三個國家沒有出現如同「四公子」這般的風雲人物呢?

首先,請大家看一看出現了「戰國四公子」的齊、魏、楚、趙都是怎樣的國家呢?

信陵君魏無忌

魏國,自魏文侯進行「李悝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強盛,躋身中原強國之列,而後西敗秦、東敗齊、南敗楚,打得列國賓服,成為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個天下霸主。

楚國,自楚悼王進行「吳起變法」之後,一改春秋末期以來的疲弱之勢,而後經楚肅王的休養生息,楚宣王、楚威王父子的勵精圖治,楚國在魏國日趨沒落的絕佳時期裡趁勢崛起,成為了當時的一流強國,力抗秦齊而不落下風。

齊國,作為新興政權,齊國(田齊)在三晉內訌之時得以喘息,而後齊威王君臣掀起「鄒忌變法」,齊國國力大增,先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創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而後更是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天下霸主。

趙國,自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之後,趙氏日趨強盛,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把持晉國朝政,而後更是與魏氏、韓氏先後聯手驅逐中行氏、範氏,剿滅智氏,完成了分晉之事。此後更是一度成為了三晉之中最強的存在,而後雖在魏文侯發起的「三晉一家」聯盟中國力大損,不過又有趙肅侯力戰各國,威震天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重振雄風,躋身強國之列。

孟嘗君田文

而韓、燕兩國呢?

韓國雖有「申不害變法」,但是卻也僅僅只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而且「申不害變法」的後續影響更是使得韓國國勢日頹。

在太史公口中「約八九百歲」的燕國呢,一直固守著王道傳統,幾度險些亡國,而後雖有燕昭王勵精圖治,更是靠著合縱聯盟,幾乎滅亡了齊國,可終究還是底子太薄,霸業不過是曇花一現。

如此一來,就不難看出,「戰國四公子」,這是強國的遊戲,韓、燕兩個常年打醬油的國家自然沒有份。

說到這裡,或許就會有同學想問:秦國總不弱吧,為什麼秦國又沒有出現這樣的風雲人物呢?

的確,秦國有資本玩這個強者的「遊戲」,秦國的有些宗室、名臣,也確確實實比戰國四公子中絕大多數人要強,但是死,同學,你是不是忘記了「戰國四公子」產生的原因了?

「戰國四公子」這一群體出現的時間是在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銳意東出崤函,逐鹿中原的時候,他們的出現,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抵抗「虎狼之秦」的進攻。

如此一來,秦國又怎麼會出現如「戰國四公子」一般的風雲人物呢?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顏值控、唯利君、心機婊,唯有一位不與之苟同
    戰國風雲戰國四公子,號稱戰國「軍政界的四大天王」,他們或文韜武略,或功勳累累,多少文人武將終其一生也無法望其項背沒有過多的考慮下,趙勝便慫恿著趙孝成王接受了這一燙手的山芋,戰國時代後期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也因此而爆發,40萬大軍坑殺之案慘不忍睹。趙勝與魯仲連的割地說客之爭更是將其狹隘勢利的品質暴露無遺。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孟嘗君田文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何慘遭滅族?威脅到了齊王地位
    田文的母親是田嬰的小妾,所以他本就沒有繼承權。長大以後的田文,那才思敏捷的水平,簡直嗷嗷叫。40多個兄弟,沒一個有他有出息的,就算是田嬰對這個兒子也是刮目相看,所以就讓他來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務。田文知道,光靠爹的賞識根本沒用,因為母親是小妾,沒有繼承權。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然而,歷史的史實是,培養出孔夫子的魯國,在整個春秋都是弱國;進入戰國時代後,魯國也沒能倖存到最後,於公元前256年被每況愈下的楚國給滅了,沒能發展成「戰國七雄」之一。如果孔子思想真有這麼神奇,那為什麼魯國卻是如此下場呢?後世儒家學者為此辯解道,這是因為魯國統治者目光短淺、腐化墮落,不肯始終信任、重用孔夫子,導致魯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可史實真是如此嗎?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中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都出身高貴,且身居高位,但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地位越高往往也意味著命運會更加的撲朔迷離,那麼戰國四公子最終都是什麼下場呢?
  • 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
    談秦說漢(335)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據史書記載,黃歇將自己有孕之妾獻給無後的楚考烈王,移花接木,生下太子熊悍,也就是楚幽王,不僅自己繼續得寵,還成功地改變了楚王室的血統。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
    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因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國人才,而且還有雞鳴狗盜之徒。秦昭王求賢若渴,聽說孟嘗君的名氣,封為丞相,後經宣太后的試探,及其在秦國的所作所為,為秦國高層所不恥。不久逃歸,在逃亡途中因受飢滅縣。後為齊湣王相國。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
  • 以戰國四公子的門客為例,淺談千年前那些神奇的士們
    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於後世,那是個專屬於帝王將相的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上,有一支力量,雖說是貴族階層的最末端,卻以自己的方式神奇的成為不容人忽視的耀眼的存在,那就是——士。天子封建,層層分封下來,到了士這裡,基本無土地無職權,只是個空有頭銜的貴族階層。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
    秦楚燕齊趙魏韓,這是戰國時期最強的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輪番表演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令後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或是拍案叫絕,或是扼腕嘆息,亦或是捧腹大笑。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這七個國家的存在時間沒,知道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嗎?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分析戰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以國家實力而言,當以秦國為首。之後是楚、齊。趙、魏二國都有各自的輝煌時刻,但因勢力範圍本身較小,也沒有維持長久。至於燕國,雖有樂毅伐齊,首倡合縱之威,卻也是曇花一現。而韓國,縱然掌握鐵礦,但始終是七國中最弱的一方。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戰國七雄到是毫無爭議,指的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七個國家,而這其中韓趙魏三國的疆域大抵就是晉國的面積大小,為什麼強大的晉國會被瓜分呢?春秋末年,晉國國君實際上沒有多少實權,國家的權利落在公卿貴族身上,這主要是經過驪姬之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了晉成公的時候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 《大秦賦》開播,戰國七雄最強兵種各是啥?
    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自此各諸侯國混戰逐漸變成了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混戰,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幾百年的混戰,縱橫捭闔和戰場廝殺始終是焦點。戰國七雄都有最強大的兵種,我們一起看一看各是什麼,書生相信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二三。一、齊
  • 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
    孟嘗君者,姓田名文,戰國四公子之一,他是戰國時期,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闢疆之侄,真正的齊國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