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喜歡吃蝦蛄,清蒸一盤個大、肉豐膏滿的蝦蛄,配上一碟醬油醋,已是人間美味。可惜的是,它那帶刺難剝的外殼,是阻擋吃貨們享受肉膏的最大「兇器」。
愛吃蝦蛄,苦於不好剝。幸運的是,瑞安一名15歲的蝦蛄骨灰級粉絲,為廣大吃貨送來了福音,她在前天的第六屆「長杭青少年科技獎」頒獎典禮上,展出了一款能在兩秒內流暢剝掉蝦蛄殼的「神器」,成為杭州少科院院士,還獲得理事會授予的銀質獎章和獎金,她與其他6名獲「長杭獎」的中小學生將在暑假去日本進行科學考察。
這名有愛的小姑娘到底是誰?經過一番了解,多才多藝的她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發明剝蝦蛄「神器」
源於對蝦殼的愛與恨
這款剝蝦蛄神器的全名叫「蝦蛄殼肉分剝器」,外形像一把鉗子,它的構造很簡單,前端是類似鑷子的兩條鐵片。在使用時,只要將這兩條鐵片從蝦蛄尾部插入,進入蝦肉與蝦殼之間的空隙後,再用另一隻手按住蝦蛄頭部,輕輕一握鉗腿,兩條片就把蝦肉和蝦殼撬開了,整個過程只用兩秒鐘,還毫不費力。
它的發明者叫王星燁,她是瑞安的一名15歲的可愛姑娘,現在杭州市春蕾中學讀初三。
「因為我從小喜歡吃海鮮,尤其是蝦蛄。但是蝦蛄殼很容易戳傷我的嘴和手,所以我對它是又愛又恨。於是,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能不能發明出一個工具,使蝦蛄的殼肉非常輕易地分離開來。」王星燁說。
其實,用工具剝蝦蛄的想法,她從幼兒園開始就有,那時候她常求爸爸給她買一個工具來,可直到她讀完小學,市場上還買不到這樣的工具。既然如此,她索性就自己做。
用筆刀筷子3D列印術
還拿設計圖工廠求教
她正式動手是在去年,但由於沒有前例作參考,發明的過程並不簡單。
最開始,她走的是簡約路線,利用一隻原子筆和一把醫用手術刀,經過一番改裝就製作出了她的初代剝蝦器,可使用時對蝦殼的切割效果沒有想像中那麼流暢,而且由於刀頭需要外露,危險性較高;
接下來,她從安全性出發,發明了第二代座式剝蝦器,只要讓蝦蛄平躺在剝蝦器的容器內,推動隱藏的刀頭就輕鬆去殼,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刀頭和固定器外,這款工具其它部分均由3D列印製成,可問題是它的塊頭比較大,在餐桌上使用很不方便;
總結了以上的經驗教訓,王星燁在「筷子去殼法」和花蛤蚶的啟發下,用醫用鑷子和卡簧鉗製作出了第三代剝蝦器,也就是「蝦蛄殼肉分剝器」。
為了這款剝蝦神器,她可謂奔波勞碌,不僅專門跑到蝦幹廠觀察工人們是怎麼剝蝦蛄的,還拿著自己畫的設計圖紙到工廠裡向師傅們求教,所以她的第三代剝蝦器手柄部位進行了反轉焊接。
做實驗剝掉上千隻蝦蛄
發明成功了蝦蛄吃怕了
這款「剝蝦神器」很成功,現在王星燁的家裡人吃蝦蛄時已離不開它了。有趣的是,王星燁在實驗過程中剝掉了上千隻蝦蛄,其中還有不少是她奶奶從溫州特地寄過來的「肥蝦蛄」,雖然送了一些給親戚朋友甚至流浪漢,但她還是抱怨道:「現在,我再也不想吃了,實在是吃傷了!」
最近,她又迷上了另一款帶殼海鮮,相信不久之後又會出現一款「剝殼神器」。
但最新這款「剝蝦神器」依然寄託了她不少的感情,在她爸爸的幫助下,她順利申請了新型實用發明專利、國家發明專利。已經有幾名溫州老闆聞訊趕來,想談談合作生產的事情。
「如果我要將這個產品銷售到市場上的話,會用3D印表機製造模型,在餐桌上使用就會很方便。」王星燁說。
她有5項國家發明專利
媽媽教音樂爸爸是公務員
作為學校裡知名「發明家」,算上之前發明的一種夾書架和新型外吸墨水鋼筆,王星燁手頭已有五項國家發明專利。
她的媽媽是一名音樂老師,爸爸則是公務員。她的爸爸說,王星燁從小就喜歡發明創造,家裡人也很支持她,又是幫忙找材料,又是幫忙焊接。這家人享受在一起研發的感覺。
除了發明創造外,她還是個多才多藝的少女,初一就在學校裡開了個人畫展,還常常主持學校晚會以及詩歌朗誦、話劇表演等。套用一句流行語,她也是那些年我們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中考就要到了,她的父母很關心她的學業,而她除了忙於複習外,還想讓更多人用上這款「剝蝦蛄神器」享受蝦蛄。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部部長何振宇認為,學生有創新能力的同時還應具備動手實踐能力,把創新變為現實,這才是發明的價值所在。
-新聞連結
「長杭獎」
即「長杭青少年科學技術獎」,是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友人長瀨登先生與杭州工具機廠共同發起捐贈設立,旨在獎勵杭州市青少年科技發明,培養杭州青少年科技發明的興趣。「長杭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不超過10名,是杭州市高等級的青少年科學技術活動獎。從2005年第一屆起至本屆,已有40名中小學生獲得此獎,並先後五次組團出訪日本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