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臂的準提佛母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軍持。第五手罥索,左第五手持索,此索為降伏惡魔,忿怒諸尊皆持有,可系縛難伏者不令傾動,引入本有法界宮,有大悲方便之義。那麼此處索什麼樣子,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罥索」, 所指索是繩索還是罥索?
《首先看繩索與罥索區別》
1、繩索:繩索(或稱繩子),是通過扭或編等方式加強後,連成一定長度的纖維。其拉伸強度很好但沒有壓縮強度,可用來做連接、牽引的工具。--百度百科
2、罥索:鞦韆。亦指鞦韆架上的繩索。南朝 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春節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鞦韆。 楚俗謂之拖鉤,《湼槃經》謂之罥索。」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穿過小亭,有鞦韆一架,上與雲齊;而罥索沉沉,杳無人跡。」--百度百科
按照上述形狀罥索應是能鉤住掛住的繩子,那麼最符合的是繩子一頭是環另一頭是鉤了也有說是杵尖的。
3、【罥索】
梵語pa^s/a,巴利語pa^sa。音譯播舍、皤賒、波舍。又稱金剛索、罥索、罥網、寶索、珠索。略稱索。為戰鬥或狩獵之用具。據慧琳音義卷六十一載,罥索,繫於戰鬥之時用以罥取人,或罥取馬頭、馬腳之繩索,俗稱搭索。通常以五色線搓成,一端附鐶,另一端附半獨股杵(獨股杵之半形);或兩端均附半獨股杵。
於密教中,用以化度剛強眾生及降伏四魔之具,象徵四攝方便,為不動明王、不空罥索觀音、千手觀音、金剛索菩薩等手中之持物。如不動明王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即表示先以真淨菩提心中四攝之索,系縛一切眾生而鉤召攝引之,復以菩提心中之智劍斷滅眾生之根本無明種子。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三中):『所以持利刃以罥索者,承如來忿怒之命,盡欲殺害一切眾生也。罥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斷其業壽無窮之命,令得大空生也。』
四攝菩薩中之金剛索菩薩亦以右手持罥索,表示罥取一切眾生,令解脫二乘實際三摩地智之淤泥,而安置於覺王之法界宮殿中。又千手觀音用以持罥索之手,稱為罥索手。此外,罥索亦有結護之意,故將之繫於頸項間,即可得福滅罪。[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不空罥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卷下、底哩三昧耶經卷上、慧琳音義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六十九]
《經典記載的罥索》
1、準提佛母(尊那菩薩)與不空罥索觀世音菩薩的關係,詳見《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左邊蓮華上,畫不空罥索,四面八臂,以虎皮為衣復為絡腋,復以鹿皮為天衣,面有三目頂戴寶冠髮髻下垂,右第一手作施願印,第二手持數珠,第三手執罥索,第四手作施無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蓮華,第二手持經,第三手作拳,豎立頭指作期克印,第四手執鉤,光炎遍身照耀熾盛。
2、準提佛母(尊那菩薩)與大忿怒不動尊明王的關係,詳見《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又復行人依法作曼拏羅,及結界灑淨已,行人於曼拏羅前,端坐正念作於觀想,想前根本微妙字輪,安諸身分,初想一切如來在於頂上,作此想時用結三昧印,次想左字在於兩目,當用佛眼印,又想此字轉變成輪王有大力勢,次想隸字作黑色在於項頸用結螺印,即轉變成大忿怒不動尊明王,手執劍及罥索,次想卒字現於心上,即變成佛身作赤色有四臂,二手作合掌頂禮相,二手作說法印降伏諸魔相。
說七俱胝佛母準提畫像法
取不截白[疊*毛]清淨者,擇去人發,畫師受八戒齋,不用膠和色,用新碗成彩色而用畫之,其像作黃白色,種種莊嚴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花又,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綬帶系腰,朝霞絡身。其手腕以白螺為釧,其臂上釧七寶莊嚴,一一手上著指環,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施無畏,第三手把劍,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羅迦果(漢言子滿果此間無西國有)第六手把越斧,第七手把鉤,第八手把跋折羅,第九手把寶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寶幢,第三手把蓮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蜜經夾。菩薩下作水池,池中安蓮花,難陀拔難陀二龍王共扶蓮花莖。於蓮花上安準提菩薩,其像周圓安明光焰,其像作憐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執香爐,面向上看菩薩,於菩薩上畫二淨居天,像法如是。
4、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1卷)〖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關於第五手罥索記載
次說準泥佛母畫像法。
取不截白迭去毛髮者。揁於淨壁。先應塗壇。以閼伽飲食隨力供養。畫師應受八戒齋清淨畫像。其彩色中勿用皮膠。於新器中調色。應畫準提佛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縠。如十波羅蜜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復有天衣角絡瓔珞頭冠。臂環皆著螺釧。檀慧著寶環。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寶鬘。第五手掌俱緣果。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軍持。第五手罥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夾。蓮花下畫水池。池中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拓蓮花座。左邊畫持誦者。手執香爐瞻仰聖者。準提佛母矜愍持誦人。眼下顧視。上畫二淨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花鬘向下。承空而來供養聖者。畫像已。隨力僧次請七僧。供養。開光明咒願讚嘆。於像下應書法身緣起偈。將像於精室秘密供養。以帛覆像。念誦時去覆帛。瞻禮供養念誦畢。卻以帛覆慎勿令人見。何以故從師受儀軌畫像法。若轉與人呈像。被魔得便當須秘密。
5、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關於第五手罥索記載
若以尊那為本部,即以尊那為中座,即觀想尊那菩薩一十八臂,身白如秋月色,著於白衣種種裝嚴,以[王*車][王*渠]為腕釧,十指皆有環裝嚴,面有三目,最上左右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相,第三手持劍,第四手執實鐸,第五手執尾惹布囉果,第六手執鉞斧,第七手持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數珠,左第二手持如意寶幢,第三手持蓮華,第四手持軍尼,第五手持罥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持螺,第八手持賢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
6、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關於第五手罥索記載
複次又說尊那菩薩畫像法
特誦行人若欲畫本尊尊那菩薩像者,先求新帛清淨純白者。求得帛已,即令畫師預前潔淨,至起首日令受八戒,然後令用新器調上好彩色,畫尊那菩薩,身如秋月色面有三目,有一十八臂,著白衣種種莊嚴,以阿蹉為天衣,硨磲寶為手釧,十指有寶環,上二手作說法印,右第二手作施無畏印,第三手執劍,第四手執寶鐸,第五手執尾惹布羅果,第六手執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數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執蓮華,第四手執軍持,第五手執罥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執螺,第八手持賢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於菩薩下面畫蓮華池,於彼池內出生一大蓮華,畫難陀烏波難陀二龍王,手持蓮華莖。華上畫尊那菩薩,有大圓光熾盛遍滿。菩薩面前畫持誦人,手執香爐作瞻仰本尊相。於上面畫淨居天人,作雨華雨寶相。如是畫像唯以潔淨專志為上,於此像前作法者無不成就。
7、摩利支天忿怒相
還有一種憤怒相,有三面,每面有三目,同時還有六隻手臂(也有八隻手臂),騎乘於野豬上,或坐於七野豬拖車之上;左邊的手,拿著無憂樹、罥索及弓弦;右邊的手,拿著金剛杵、針、箭與金剛斧。
從以上經典應知道準提佛母手中所持是罥索。而不是繩索。
《不動明王尊手持索聖像》
《不動罥索觀世音菩薩聖像》
《摩利支天菩薩》
個人整理,不做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