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遠古時期,漢中盆地就是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好地方,人們在這裡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有一天,突然從盆地中心冒出一條黑龍。黑龍身後是一個望不見底的萬丈深坑。坑內「咕咚咕咚」地直往上冒水。水越來越大,淹沒了土地和莊稼。黑龍對紛紛往高坡上逃命的人們說:「我是一條神龍,已從地心打了一個聯通東海的海眼。你們必須為我建廟雕塑金身,並且天天進貢、香火不斷。不然的話,我就要把你們這裡變成水鄉澤國,把所有的人全部都給淹死!」
淳樸的人們,為了不讓自己遭受到滅頂之災,就合力在海眼上面修建起一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黑龍廟。香案上供的是黑龍龍頭人身的塑像。大夥天天輪流著把好酒好肉敬獻給黑龍。黑龍得到滿足之後,使用法術把冒出來的海水引回了東海,並且暫時堵上了海眼。
過了一段時間,黑龍的貪慾漸漸顯露,它又提出每天要吃一頭豬和一隻羊。人們沒辦法,只好忍氣吞聲,節衣縮食地遵辦。可是,慾壑難填的黑龍嗎,沒過多久,竟然提出來每天要吃童男童女。不然的話又要發大水,淹死大家。
人們這下就犯愁了,誰都知道這是有去無回的送死。於是,家家戶戶都拖家帶口、背井離鄉地往南北山中逃去。黑龍見人們不願意滿足它的要求,氣得又把海眼打開,滔滔不絕的海水四處泛濫,良田被淹沒了,村莊被淹沒了,而還沒來得及往山裡逃跑的人們被淹死了很多。
眼睜睜看著故土正在遭受著滅頂之災,有人站出來說:「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忍痛滿足黑龍的要求吧!」就在這時,人群裡走出來四個年輕力壯血氣方剛的彪形壯漢。其中一個年長男人說:「黑龍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左右都是死,還不如豁出去跟他拼命」
一個白鬍子老漢不安地問:「我們是人,能鬥得過黑龍嗎?」年長的男人說:「沒試過,怎麼知道就不會贏呢?萬一我們就是贏了呢?」 「說得好!有志氣!有志氣!」白鬍子老漢點了點頭說:「賴活不如好死,我看就這麼辦」 「行,鬥!」於是,在四個壯漢的帶領下,人們不再逃跑,紛紛伐木為茷,化犁為劍,在一個約定的時間內,手拿各種武器,由白鬍子老漢擂鼓助陣下,開始圍攻龍王廟裡的黑龍。
黑龍想不到一向溫順的凡夫俗子們怎麼會這麼齊心。頓時雷霆大發,它縱身飛向了空中,張牙舞爪地直撲領頭的四名壯漢。
四名壯漢就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一隻竹筏上。他們每人手拿一支大魚叉,雄赳赳氣昂昂地還擊。
戰鼓咚咚,殺聲震天。一個壯漢被龍爪抓傷了,第二個壯漢又上來了。第二個壯漢負傷了,第三個第四個壯漢又上來了。就這樣與黑龍進行著殊死搏鬥。黑龍再兇,也敵不過一波又一波的人群攻擊。就在四個壯漢先後倒下去的時候,黑龍也遍體鱗傷、血流滿地,一命嗚呼了。
禍害被除掉之後,人們就傾力鑄造了一口幾十個人才能抬動的幾千斤重的大銅鐘,倒扣在龍王廟的海眼上。由於海眼周圍都是極軟的淤泥,沉重的銅鐘深深地陷進了地裡,扣得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為了紀念四位英勇戰死的壯漢,人們就在原來的龍王廟裡給他們各塑了一尊像,背靠背地高坐在神龕上,神龕下面就是那口大銅鐘。殺龍勇士受到人們的虔誠膜拜。以後就把深陷(陷,漢中方言讀漢)於地的銅鐘取名叫陷鍾。又因為陷鍾地方處於漢江的中遊,久而久之,漢鍾與陷鍾兩者相混,就叫開漢中了。
這個傳說一代又一代的口頭相傳了下來。到了唐朝年間,大詩人杜甫由隴入蜀,經過漢中時,曾在此結草為堂住了下來。他聽到了這個傳說,還特意搬掉了四個壯士的塑像,發現神龕底座下,果然是倒扣著一口大銅鐘。杜甫用耳朵貼近一聽,裡面果然有「咕咚咕咚」的流水聲。他這才信以為真,又將塑像復原了。
由於陷鐘的下面是海眼,每天早晨,都有水蒸氣像輕煙一樣嫋嫋升起,這才有了漢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煙霧」。
然而,真實中的漢中則是因為漢江而得名,公元前451年,楚國在漢江中遊的安康設漢中郡(轄今安康、漢中);東漢初,郡治遷入本地後仍稱漢中,「地名漂移」沿用至今。幾經繁華,幾經滄桑,漢中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天府之國」、「西北小江南」、「中國最美油菜花海」。相繼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美麗中國十大最美城鎮、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