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有以下的一些處理方法:
1,首先問孩子是什麼情況,2,問雙方感受如何3,問孩子「誰有辦法讓大家高興起來」,鼓勵孩子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家長可以隨時隨地調動孩子來玩遊戲,因為孩子最喜歡玩遊戲,然後把孩子的各種能想到的解決方法寫出來,4,按孩子的解決方案,最後問孩子們的感受如何,然後告訴孩子這是分享5,通過輔導的方法,而不是告知、指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4,前3都是錯誤的方式,應學會培養孩子用icps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3,賄賂型的方法,別搶了,爸爸再給你買一個2,控制型的方法,告訴孩子還給人家,倒數123,馬上還1,很多家長會說不用管她們,讓他們自己去處理這個行為就叫做分享,這個行為就叫做寬容,這個行為就叫做協調。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最終我們的感受是都變得高興。然後最後給行為命名說:「寶寶,這就是我說的,分享。」
而且他們從分享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分享以後帶來的快樂。
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孩子自己來做到這幾步,這才能讓孩子學會什麼叫分享,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做到的。
這就是ICPS的五個步驟,這些步驟看上去很繁瑣,但其實對話幾分鐘就能完成,比講道理和孩子無休止的哭鬧要簡短多了。
同時我們要記住ICPS的關鍵:不要代替孩子思考,而要把權力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要做的,是引導他思考出正確的解決辦法。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想要達到這樣理想的狀態,家長和孩子需要提前做好一些準備。
光一句「孩子不懂分享,很自私」是無法逼迫他們分享的,分享其實是孩子們的社交能力,所以得教會他們同理心才能真正的使孩子分享。
所以其實偶爾大人也可以故意學學孩子「媽媽也不想分給你,誰叫你都不分享!」讓他也體會一次不被分享的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