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進入金融市場這條「不歸路」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財務自由,最終達到人生自由。記得之前讀過的一本財商啟蒙書《富爸爸窮爸爸》,讀了這本書也有四五年的時間了,別的內容可能記得不大清楚了,可唯獨「財務自由」這四個字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每天不用上班,不用因為工作做得不好而被上司罵,也不用去挖空心思的搞那些所謂的無效社交,想在家就在家,想出門溜達就出門溜達,這就是我理想中的財務自由狀況。從這個角度看我的確可能只是個不想工作的俗人,把財務自由當作人生目標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被別人管。可仔細一想,這也不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嗎?可這財務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呢?
早前江湖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說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財務自由的門檻是2個億,二線城市的門檻是1.5個億,這可足夠嚇人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望而生畏的打起退堂鼓,反正不管怎麼努力攢錢、努力投資都達不到這個門檻,那就乾脆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用手裡這點錢把當前的日子過好得了。反正都是工作到退休,然後拿退休金過日子,還努力個鬼啊!但是,先別急著放棄,馬克思主義不是教導我們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我們作為金融市場的人更不能聽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得自己算算看。
首先,我們來看下財務自由的定義,資產產生的年利潤能夠覆蓋家庭年支出的生活狀態就叫做財務自由,比如你家一年要花10萬,無風險利率是5%,那麼用10萬除以4%就是200萬,200萬就能實現初步的財務自由了,不過這只能是最低層次的財務自由。一是因為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支出超過10萬就開始吃老本,二是因為通貨膨脹,第一年10萬可能剛好夠花,10年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存在,10萬可能就不夠花了,即便勉強夠花,生活水平肯定也不如10年前了。所以真正的財務自由必須要保證資產利潤覆蓋支出的同時,長期資產還要達到超過通貨膨脹的速度才行。看到這你應該能夠發現,財務自由跟個人的投資能力是高度相關的,投資能力強需要的資產就少一些,如果投資能力為零,所有的資產都是處於坐吃山空的狀態,2億門檻的資金還真的不一定夠一個高支出家庭無憂的過上一輩子。
所以,脫離投資能力來談財務自由其實是不科學的。我們採用最簡單的策略來計算一下財務自由的門檻,假設投資採用的策略是股債平衡策略,把初始資金分成均等的兩份,一份買股市指數基金,一份買純債基金,每年平衡一次,夠簡單了吧,基本能獲得12%的年化收益,也就是10年3倍,15年5倍的樣子。我們設置一個初始資產,假如你有400萬的資產,拿出來一半200萬,用於日常消費,這200萬不投資到股市、期市等高風險市場裡,就買純短債基金和國債這種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能有百分之五六,每年花20萬,這200萬足夠花13年,省著點花到15年應該沒什麼問題;剩下那一半200萬投資到上面說的股債平衡策略裡,15年下來收穫5倍的收益也沒什麼問題,那麼15年後,200萬花光了,但是另外200萬變成了1000萬,我們就又可以循環這個遊戲了。500萬拿出來消費,每年花費50萬,500萬繼續投資到股債平衡策略裡,繼續讓它去賺錢,是不是很美妙。所以,在三線以下的城市生活,有個400萬就足以能夠財務自由了,就不用為了錢看老闆臉色,甚至可以給老闆臉色看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二線城市,我們這次把初始資產設置的高一點,假設你有1500萬,那你基本上就可以過豪華生活了,不用拿出來一半用於錢生錢,你直接可以拿三分之二,就是1000萬用來日常生活消費,每年支出100萬,剩下那500萬投資到股債平衡策略裡,那麼在享受了15年豪華生活後,那500萬又增值到了2500萬,這樣一算好美妙吧!我們再拿出1500萬用來消費,剩下1000萬去錢生錢,這樣又能無限循環下去。
所以,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你就可以看出,其實不管是在一線城市還是二上線及以下的城市,想要過上豪華生活的財務自由門檻1500萬足矣,根本不用什麼上億。如果你覺得100萬每年的支出還不夠豪華,那只能說明你是真的豪,家裡有礦的那種豪,它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