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吃店期盼西進大陸

2021-01-11 中國臺灣網
臺灣小吃店期盼西進大陸

2017年05月12日 09:30:00來源:福建日報

  近日,第七屆海峽兩岸美食文化交流論壇在臺北舉辦,兩岸百餘位餐飲界人士與會,共同探討如何傳承、傳播中華美食文化。論壇上,許多臺灣餐飲業者發聲,期盼兩岸業者攜手合作,助力臺灣小吃店「走出去」,讓中華美食得到保留和傳承。

  島內市場飽和 遭遇發展瓶頸

  說起臺灣美食,許多人會立馬想到牛肉麵、肉臊飯、蚵仔煎等等。這幾年,有不少臺灣人到大陸創業,首選也是開餐飲店。可見,臺灣美食久負盛名。

  不過,近年來由於經濟景氣低迷、餐飲市場飽和,散落在臺灣各地的小吃店日子並不好過。

  記者調查發現,臺灣餐飲業發展較早,但大部分美食店是家族式經營。這種家庭作坊注重傳統味道的保留和傳承,有的始終只做一道小吃,卻生存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種模式在封閉的經濟環境下,還能自給自足,但隨著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家庭作坊式的經營出現了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

  「臺灣許多小吃店做得很成功,但局限於一家小店,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鏈。」臺灣好夥伴食品企業社負責人潘家全坦言,由於臺灣經濟體量小,近年來島內餐飲市場已趨於飽和,加上近期旅遊業發展受阻,導致餐飲業競爭日益激烈,許多臺灣小吃店陷入了困境。

  缺乏品牌意識 「走出去」不容易

  島內發展受困,能否「走出去」發展?不少臺灣小吃店有此想法,但「走出去」並不容易。

  目前,「走出去」的臺灣餐飲企業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如「康師傅」「度小月」等品牌企業,採取連鎖化、加盟化的經營方式,資金雄厚、制度完善、流程規範,是「走出去」較為成功的一類;另一類是臺灣業者獨資或合資的美食店,主要瞄準大陸市場,屬於自主創業,但未形成品牌效應。

  「面對島內市場的萎縮,大多數臺灣小吃店都期盼『走出去』,尤其是西進大陸創業。可是,我們沒有大企業的財力,也缺少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一位來自彰化的臺灣小吃店店主告訴記者,由於過去滿足於眼前市場,缺乏品牌意識,許多臺灣小吃店只能籠統地打「臺灣美食」的招牌,如若盲目「走出去」,只能小打小鬧,無法走得長遠。

  「中華美食要『走出去』,應當樹立品牌意識,有了品牌意識才會規範化、規模化經營。」誕生於1895年的臺灣南部小吃店「度小月」,如今已傳承至第四代,是臺灣為數不多的真正「走出去」的餐飲企業。「度小月」主要經營擔仔麵。其負責人曾溫煌認為,美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中華美食「走出去」就是在傳播一種文化,業者如果不注重打造品牌,就無法形成影響力。

  兩岸攜手共進 發揮「筷子精神」

  走在臺灣街頭,你會發現,許多臺灣美食源自大陸。比如,牛肉麵是臺灣平民美食,遍布臺灣大街小巷,但其實臺灣牛肉麵是當年渡海赴臺的老兵因思念家鄉而發明的特殊飲食。此外,溫州餛飩、福州魚丸、山東餃子等,都可以在臺灣小吃店裡找到。

  「兩岸美食同根同源。雖然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原始味道在兩岸多少有了些改變,但它們的精髓依然是共通的。」臺灣「中華海峽兩岸餐飲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梁幼祥表示,這種共通性,是兩岸餐飲業攜手共進的基礎,臺灣小吃店要「走出去」,關鍵在於與大陸業者攜手。

  近年來,俏江南、海底撈、外婆家等大陸餐飲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梁幼祥認為,臺灣餐飲業不僅需要大陸的市場,也需要關注、借鑑大陸企業管理模式,改變過去「小確幸」的心理,逐步走品牌化、連鎖化、規範化的道路,而臺灣餐飲業中所保留的清新、雅致、傳統,也可以成為大陸餐飲業發展的推動力。

  據了解,目前兩岸業者的合作已經開始。論壇期間,深圳市飲食服務行業協會、安徽省烹飪協會、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等兩岸6個餐飲業協會共同籤署合作協議。

  「把好吃好喝好玩的結合在一起,是行銷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利器。可是如果單打獨鬥,力量就會薄弱,這好比一兩根筷子容易折斷。但筷子多了,力量就大了。」梁幼祥希望,今後兩岸業者發揮「筷子精神」,多交流、多合作,不僅幫助臺灣小吃店「走出去」,更要一起研發精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推向世界。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焦點

  • 臺灣小吃店老闆的「美味經濟學」
    原標題:臺灣小吃店老闆的「美味經濟學」  新華網成都9月10日電(記者王迪 趙博)在成都市中心一條看起來很安靜的小巷裡,張浩瑋經營的臺式小吃店「文媽香腸」面積只有14.8平方米,只坐得下16個人,毫不起眼卻創造著每月20萬餘元的營業收入。
  • 揚州姐弟倆開的地道臺灣小吃店,門店不起眼,但味道很正宗
    揚州有一家最不起眼的臺灣小吃店,老闆是臺灣人,因為多年前來大陸旅遊,就再也捨不得離開了,喜歡揚州這邊的氛圍,就在這邊開了一家小吃店,做的全部都是正宗臺灣小吃。‖環境店面雖然不大,但擠滿了回頭客,桌子有限,但是很有市井氛圍,他們家營業時間有限,需要提前看好時間再來。
  • 一個臺灣設計師在大陸的十三載
    年屆不惑的臺灣室內設計師張榮華,這樣評價自己在大陸西部地區的13年創業歷程。  初從臺北到成都時,張榮華對西部地區與大陸東部省份、與臺灣的明顯差距感到震驚。「公司裡20人共用5臺電腦,因為一部筆記本就抵得上公司職員一整年的薪水。」他說,當時在臺灣,一人一部電話是企業標配,而在成都,公司一個部門才有一部電話。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IT企業在大陸開枝散葉:我們的未來在大陸
    ,那就是臺灣的IT企業,它一路高歌向西進。  同樣,筆記本電腦生產廠家、主板生產廠家都在大陸開枝散葉,臺灣筆記本電腦大廠仁寶企業及大批的臺灣軟體廠商,也進軍大陸市場。  20世紀90年代末,臺灣的半導體企業紛紛西進,掀起了一股向祖國大陸進軍的熱潮,其中包括半導體產業各個分工環節的廠商。製造業中以上海宏力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為代表,設計業中,以威宇半導體公司為代表,封裝測試業中,有環旭電子公司為代表……它們構成一條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據稱,已經有臺灣30多家半導體企業來大陸投資。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你看過用樂高組成的臺灣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最近,我認識了一個很年輕的臺灣樂高達人,他叫大黑白。
  • 馬祖地區距大陸僅9公裡,隸屬福建省2個縣級行政區,卻由臺灣管轄
    ,由馬祖島、北竿塘島、高登島、東引島、西引島、東沙島等28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23平方公裡。後來,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時,也曾在島上練兵。有一種說法是,因東犬島、西犬島形狀犬牙交錯酷似兩頭大狗,其巖礁在陽光照射下發出閃閃銀光,故名白犬島。
  • 新黨主席:大陸擔憂臺灣沒有回頭路
    從海峽論壇中可以看出,大陸方面並不想中斷雙方聯繫,兩岸關係再差還是要保持溝通。海峽論壇結束,新黨主席出席論壇19日在福建廈門開啟,為了擴大民間交流,兩岸增進融合,在線上和線下廣泛交流,新黨主席吳成典率領黨內一些人員參加。在會上大陸的政協主席汪洋通過視頻發表講話,並進行交談溝通,國臺辦主任和臺灣代表們見面。
  • 臺灣私立大學不管當局禁令依計劃到大陸開班
    中新網香港二月五日消息:臺北訊,儘管臺灣教育當局近日對公私立大學校院發出一份「踩煞車」的公文,要求各校暫勿到大陸地區開辦正式學制班或推廣教育學分班,一切「待政策開放後再議」,但是元智大學表示,該校仍將依計劃到大陸地區開辦高階企業管理碩士班(EMBA),未來在臺灣地區的碩士班學生只要修滿二十四個學分、寫完論文,即可轉大陸地區「實習」。
  • 歐弟離開天天向上,反映出臺灣綜藝現狀,大陸進不去,本土守不住
    歐弟歷時四年以後提及《天天向上》反而從另一方面凸顯了一個問題:臺灣綜藝節目很不好混。如今的臺灣綜藝界有二個困難:大陸進不去,本土又守不住! 首先來看大陸進不去的困境,大家都知道大陸的綜藝節目不僅耗資比臺灣高很多倍,而且出場的片酬也不可小覷。
  • 民進黨說「大陸需要臺灣」被嘲:連自己都騙!
    【環球時報記者 程東】韓國媒體「臺灣不靠大陸,經濟增長世界第一」的論調就已經夠匪夷所思的了,不料民進黨的回應是「這證明了大陸需要臺灣」,更在島內引發群嘲。據臺灣中時電子報6日報導,韓國《朝鮮日報》日前聲稱臺灣因為不再依賴大陸,去年經濟增長率世界第一。
  • 臺灣友人:期盼疫情早日結束,兩岸恢復安樂生活
    臺灣友人:期盼疫情早日結束,兩岸恢復安樂生活 2020年04月08日 13:2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同胞在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表演節目。(中國臺灣網 發)  中國臺灣網4月8日訊 農曆三月初三是廣西多個少數民族傳統的節日,是廣西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又一個春節。佳節到來之際,臺灣臺東縣民意機構副議長林琮翰、臺灣臺東縣青年守護家園公益協會理事長範希聖及臺東縣鄉親紛紛向廣西發來祝福。
  • 「上海」長樂路上開了24年未曾變樣臺灣風味小吃店
    「一」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長樂路隱藏了一家物美價廉的臺灣風味小吃店,雖不太起眼,但卻開了24年,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回憶。一到店門口,就感覺自己彷佛來到了臺灣,準確點說,是電影中上世紀的臺灣,非常古早味。推開門進入店內,溫暖的感覺撲面而來(暖氣很充足)。
  • 日本都進不去,臺灣還想進?
    導讀:據相關媒體稱,美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於前些日子秘密「訪問」臺灣,目前,尚未得知目的所在。臺灣國際情勢專家賴嶽謙經過分析認為,美國不可能會把臺灣地區納入「五眼聯盟」,最大程度就是作為「五眼聯盟」的外圍組織。
  • 臺灣網絡作家作品拍片 簡體版「搶進」大陸
    中新網5月2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當起導演,將書中的劇情拍成預告片,並配上音樂成為小說主題曲 MV,網絡出身的作家食凍面,新作《人肉搜索》大玩創意,在創作之初就以「拍攝成電影」為目標,如今此書可望在大陸推出簡體版
  • 1989年,林賢順駕駛戰機,從臺灣飛回大陸,後來的結局如何?
    不過人的思想都是難以揣摩的,在我國就出現了條件明顯較好的臺灣飛行員願意回歸當時條件相對落後的中國大陸的情況。那是在1989年,飛行員林賢順駕駛戰機,從臺灣飛回大陸,那麼他後來的結局如何?但是隨著自己越發朝著目標前進,他也越發不能理解,為何大陸和臺灣,明明都是一家人,為何還要互相針對。他在這一時期,內心就埋下了對大陸的嚮往,這也是為什麼,在1989年,林賢順能駕駛戰機從臺灣飛向大陸,歸根結底都是源自於對國家的熱愛。少年時期樹立的軍人夢想,在他用十幾年的努力學習和辛苦訓練的光陰付出下,終究得到了回報。
  • 臺灣對大陸出口成長14%,「藍委」:蔡當局經濟「傾中」創新高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指出,今年1到11月的出口數據,臺灣出口成長4.2%,貿易順差530億美元,看似光鮮亮眼;但光是對大陸出口就成長14.0%,佔臺灣出口高達43.8%,創歷史新高,順差更高達783億美元。換言之,臺灣當局「政治仇中、經濟傾中」的傾向已進一步惡化,宛如燙手山芋。
  • 呈上四項建議,大陸的十四五規劃別忽略了臺灣
    站在臺灣海峽此岸,展望大陸未來草擬「十四五規劃綱要」過程,究竟能否納入臺灣經濟發展狀況作為考量要素,卻是項讓臺灣社會相當關切、但又難以啟口之議題。特別是在兩岸當前關係高度敏感,在大陸投資臺商在臺灣政治上動輒得咎,從事兩岸貿易亦要低調存活之際,更是不願冒險露面發聲。平心而論,要是說臺灣產業界對於大陸未來經濟發展軸向毫不關心,那是不準確的。
  • 大陸可能封鎖金門馬祖?臺灣前安全部門負責人:從未如此焦慮
    臺灣有「退將」擔憂,大陸可能逐步封鎖金門、馬祖。對此,臺當局前安全部門負責人蔡得勝研判,大陸類似行動會愈來愈多,「不排除相關動作升溫」。 蔡得勝昨天出席臺北論壇舉辦的「COVID-19衝擊下臺灣產經的關鍵解析」研討會時表示,這是大陸針對兩岸關係不好所祭出的反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