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保羅·比第(Paul Beatty)創作了4部小說,長期在美國黑人的生存境況和自我認同方面進行探索。《背叛》(The Sellout,又譯為《出賣》)出版於2015年3月,2016年10月,比第憑藉《背叛》獲得英國布克獎,這也是美國人第一次獲此英語獎項。2020年9月,此書中譯本由譯林出版社推出。
美國作家保羅·比第(Paul Beatty)和
《背叛》(The Sellout,又譯為《出賣》)英文版封面
《背叛》的故事有些另類。「狄更斯」是位於加州洛杉磯的小城,貧窮,暴戾。洛杉磯決定從地圖上抹除它以保聲譽。面對家鄉「被抹掉」的現實,主人公米(Me)決定抵抗。這個在心理學家父親一系列怪異的精神實驗中長大的男孩,先是在大學時遭遇父親橫死,畢業回到狄更斯務農時又遭遇家鄉的消失。失落中,他開啟「找回狄更斯」的宏大計劃。有人熱烈支持,說他是個天才;有人以死抗議,罵他是個叛徒;而他最終坐進最高法院,成了這個國家的罪犯……
《背叛》充滿反諷,春秋筆法、皮裡陽秋、粗俗怪誕、口無遮攔,故事和詞句全都忽喇喇撲面而來,行文很有布考斯基放縱狂野的味道。布克獎頒獎詞稱之為「野蠻的機智」自斯威夫特、馬克 ·吐溫之後再沒見過,「既有意思又令人痛苦」。
主人公米(Me)尋找「失落之城狄更斯」,並發出了「尋物啟事:故鄉」的廣告,很有點美國黑人尋覓鄉愁的味道,狄更斯重又出現在了天氣預報和地圖中,似乎達到了目的。米作為「一個人畜無害的美國中南部非裔美國人」,在繼承父親黑人勸語者職業的同時,全力從事著恢復種族隔離的「大事」,並起訴聯邦政府。瞅這意思,《背叛》的主題挺高大上的,而比第談到寫作動機,稱只是因為「沒錢花了」。好吧,這部為了餬口的作品,憑什麼獲得了布克獎?有何閱讀價值?在我看來,保羅·比第對多個對立的概念進行了深度整合,於正反交錯、陰陽交疊中,突顯美國黑人的生存狀況。
譯林出版社《背叛》封面
一、真實與荒誕。種族不平等是美國的現實,主人公米要找回狄更斯街區,並以公交車為試點,想恢復種族隔離是荒誕。締結友好城市是國際社會較普遍的真實,狄更斯街區在全球尋找姐妹城市,只能選擇非洲生活水平極低的城市是荒誕。而真實與荒誕,往往只隔著一層紙。
二、野蠻與文明。野蠻的東西不少,如米的父親被警察亂槍打死,狄更斯被從地圖上抹掉,愛虐狂霍米尼甘心給米當奴隸,傷痕累累。東東甜甜圏的知識人研究重建狄更斯、有關「絕對的黑人性」課題的深度研究,則顯示著文明探索的努力。
三、自省與他求。米經常出現「忽然之間,我不知道我是誰了,對如何成為我自己更是一無所知」的困惑,進而對黑人身份認同不斷進行自省;他不斷拿黑人與白人的對比,與亞裔、墨西哥裔、非裔對比,是關照不同種族、尋求自我的他求。
四、探索與無解。「我是誰?我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是米苦苦追求的人生困惑;「永遠不會明白」則是人生疑問無解的最終答案。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書中人福伊稱:「美利堅合眾國,終於還清了他的債。」米直接問道:印第安人、中國人、日本人、墨西哥人、窮人、森林、水、空氣、加利福尼亞禿鷲什麼時候收帳?還是無解。
網絡圖片:南非索韋託,一群學生
在已故反種族隔離運動者溫妮·曼德拉的畫像前駐足。
《背叛》意在揭露,但比弟沒有揮刀猛砍一氣,而是採用了東方朔、馬克 ·吐溫式的嘻笑怒罵、正話反說的方式。黑色幽默的高級之處,就在於面子很喜性,裡子很殘酷,讓人笑過之後流下眼淚或心生恐懼。
作者的母親是一名喜愛亞洲文化的護士,受此影響, 比弟對中國文化有相當了解。在觀賞「看起來比較冷靜」的孔子雕像時,主人公會念出「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的格言,並安排孔子進行糾正,這「鬼話」是老子說的。中國人、中餐館、中國式改編作品、華裔心理學家等概念時常出現。
不同種族的人,社會形成的鴻溝能否填平?種族隔離,能否讓不同族群找到自我認同?被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等早已證明的種族先天無差異,是否得到廣泛認同?
《背叛》以誇張反諷的調調兒,把問題再次推到世人面前。而現實太複雜,誰也不能輕易說出答案。
也許,我們該彼此相對,平靜地注視,道一聲:「別問我是誰,請和我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