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家。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彼得·德雷爾(Peter Dreher)。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當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
| 紙本水彩
繪畫是為認識,認識是為繪畫
我著手每一個新主題、處理每一種體驗時
首先是沒有任何討論的
認識是在繪畫過程中產生的
但進而所獲得的觀點又改變了繪畫
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種循環推論
是我們在每一幅畫的創作中都可以應用的。
——安瑟姆·基弗《藝術在沒落中升起》
| 其他新作
Ramanujan Summation 1-12 2019
660 x 665 cm. (259.8 x 261.8 in.)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wood and metal on canvas
高清局部
高清局部
高清局部
Der Gordische Knoten, 2019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wood and metal on canvas
280 x 380 cm. (110.2 x 149.6 in.)
高清局部
高清局部
Der Gordische Knoten, 2019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wood and metal on canvas
380 x 280 cm. (149.6 x 110.2 in.)
高清局部
高清局部
如果一幅畫離開了工作室
那麼也形成了某種新東西
如此這般多的人以不同的眼睛觀看這幅畫
每個人的腦袋裡都產生了某種新東西
那時我自己在畫中都沒有看出來的
人們越多地觀看畫
並且對之做出思索
意義就越廣大深遠。
——安瑟姆·基弗《藝術在沒落中升起》
《Siegfried vergi t Brünhilde》 1975
《Unternehmen Barbarossa》 1975
《For Paul Celan》
《Der Wolken heitere Stimmung》 2011
《Dein Haus ritt die finstere Welle》 2006
《Black Flakes》 2008
《For Velimir Khlebnikov: the Doctrine of the War: the Battles》 2004-10
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已經變成藝術的對象
以至於藝術似乎已經沒落了
但我卻願意說
藝術猶未走向沒落
藝術在沒落中升起
因為如果我們有一道訓練有素的眼光
那麼我們就總還能認識藝術
——安瑟姆·基弗《藝術在沒落中升起》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以年度命名,旨在記錄本年度最具代表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創作狀態和作品動向,一年出版一冊,中英文雙語對照。自從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文獻》編輯出版伊始,她就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其自身的即時性、原生態、歷史感以及學術深度,已經成為當代藝術批評的文獻依據,當代藝術市場的鑑藏依據,當代藝術史論教學的活教材和必讀材料,以至中外著名圖書館的永久藏書和業內同仁的案頭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