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的典故介紹:
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謂遇事能明辨不疑。
《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因以「不惑」為四十歲的代稱。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木工蔡榮》:"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潛祝土地,自總角至於不惑,未嘗暫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詩:"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
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歲。
天幹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明 李贄 《觀音閣》詩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
《當代》1981年第6期:"他後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幹麼還這麼不知輕重。"
7、耄耋[mào dié]
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8、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