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千億級「高鐵」產業鏈
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運營時速200公裡到350公裡;從高速動車組到高速磁浮列車,距離時速600公裡的「貼地飛行」僅「一步之遙」……「十三五」期間,「中國速度」令世界發出讚嘆,軌道交通裝備以風馳電掣的速度與時間賽跑,奏響激越高昂的自主創新時代強音。
青島,正是「中國速度」啟航之地。截至目前,「青島造」高鐵動車累計佔全國運營動車組約60%,地鐵車輛約佔全國的25%。「十三五」期間,由「復興號」領航,這裡用創新的實力為中國高鐵發展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而一個千億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也在膠州灣畔強勢崛起。如今,青島正向著「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的夢想堅定邁進。
不斷刷新「中國速度」
走進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交車線,一列列嶄新的高速動車組如同巨龍般整齊排列,蓄勢待發。在這裡,高鐵動車組以每四天三列的速度出品,跑出了中國高鐵的多個第一;從這裡,城軌地鐵列車駛向國內外100多條線路,產品出口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叫響了「中國製造」;到今天,從這裡駛出了1500多列(標準列)高速動車組,是我國在線運營高速動車組數量最多的企業。
中車四方走過的足跡證明:創新是打開高鐵大門的「金鑰匙」。而這條創新之路上最亮眼的明星當屬「復興號」。從2013年啟動研發,到2017年批量生產投入運營,中車四方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用創新攻關打造出「復興號」這一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我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裡運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十三五」期間,中車四方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科技創新成果,新產品新技術亮點紛呈。研製的時速350公裡、時速250公裡、17輛編組超長版等系列「復興號」動車組相繼問世,助力高鐵領先領跑;承擔研製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研發取得重要突破;首輛碳纖維結構的下一代地鐵列車發布,引領地鐵技術發展方向;成功研製國內首列短編組城際動車組、市域D型動車組、全自動市域動車組等系列產品,實現城際市域動車組技術持續引領;研製的全球首款商用氫能源有軌電車投入運營,開啟我國現代有軌電車「氫時代」。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中車四方匯聚了一支創新能力強的科技研發隊伍,打造出高鐵行業的「人才矽谷」。目前,企業科技人才規模達2135人,佔員工比例的20%,形成了包括集團級科學家、首席技術專家、資深技術專家、技術專家和公司級技術專家五個層級300多人的核心技術人才隊伍,搭建起科技人才職業發展「直通道」,集團級科學家與公司副總裁級同等待遇,為企業創新提供強勁「引擎」。「十三五」期間,企業承擔和參與國家、省市等各類技術項目140餘項,80餘項科技成果獲得各級科技獎勵。科技創新積蓄的強勁內生動力,正有效支撐企業持續穩健發展。
新一代的「青島金花」
2020年是中車四方建廠120周年。在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最新落成的「百廿廣場」上,三段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使用的鐵路軌道,見證了青島與軌道交通裝備的黃金歲月。
如今,在青島僅「中車系」的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就有三家,分別是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中車四方有限公司和中車四方所。2016年9月,科技部、國資委聯合正式批覆中車集團與青島市共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這一我國面向「十三五」建設的第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從誕生之初就肩負著服務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戰略的光榮使命,肩負著為我國布局建設其他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探索模式、積累經驗、打造樣板,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的責任。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製「復興號」高速動車組。
軌道交通裝備是我國在高端製造領域的一顆明珠,是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競爭力最強的行業之一,對地方經濟和產業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室主任郭文龍曾表示,擁有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列車智造之力的青島,有能力提前布局高速磁浮平臺,形成新的市場增長點。
2020年8月26日,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名單正式公布。時隔30年,青島再以「青島金花」之名面向企業開展遴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中車四方所金榜題名。要知道,30年前的「五朵金花」叫響了彼時的青島「品牌之都」,當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人工智慧等站上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風口」時,以高速列車創新技術牽引的軌道交通裝備是否能讓青島再一次站上「品牌之巔」,令人翹首以盼。
頭雁領航牽引五千億產業集群
當人們驚嘆全國60%的高速動車從青島駛出時,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的增量遠不止於此。在網際網路、雲計算的加持下,這裡已經實現新的蛻變、新的發展。
以一組「復興號」標準動車為例,拉動7個行業,涉及生產省份20多個、供應商1000家,拉動經濟效應為1:3。「十三五」期間,隨著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放大,行業發展迎來黃金期。
此時的青島,以更宏闊的視野,開始有意識有規劃地增強自己的發展「生命力」。2018年11月17日,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範區成立,到2019年10月,開啟作為試點功能區的體制機制改革,再到如今,改革期滿一年,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範區的改革已顯現成色。
一年來,示範區快速「瘦身強體」。逐漸樹立起「企業化政府」的理念,淡化「身份」意識和行政管理思維。其中,創新實踐「管委會+公司」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管委會+N」模式,形成「管委會+」的集團軍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僅是平臺公司,頭部企業、研發機構、中介組織等都將被調動起來,推動運營公司高度市場化。
接下來,示範區沿著縱向、橫向兩個方向「雙招雙引」,拉長產業鏈條,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縱向拉長產業鏈條,即以一輛動車整車為藍本,分解零部件組成,以這些組成逐一進行精準招商,實現補鏈延鏈強鏈。經深入分析發現,示範區內3家主機廠共有軌道交通配套企業1648家,配套額千萬元以上企業294家,其中市內138家,市外156家。示範區重點梳理出了139家市外優質配套企業,有針對性地實施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目前已引進高鐵排障器項目、捷森電氣智能控制項目等過億元重點軌道交通配套項目16個,進一步實現了補鏈延鏈強鏈。
橫向拓寬產業寬度,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一方面,結合產業優勢,謀劃關聯產業集群式發展。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未來10年,我國軌道交通市場發展前景依舊廣闊。但從青島看,軌道交通產業面臨著偏重於車輛裝備及檢修維保、產業集群結構相對單一、生產性服務業培養不足的問題。對此,示範區確定了拓展軌道交通產業相關技術的衍生、融合、創新以及培育發展軌道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思路。另一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編制了《青島市軌道交通5000億產業集群攻堅方案》,明確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方向;依託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引進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航材國創(青島)高鐵材料研究院等多個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重點項目、企業和科研院所。示範區近半數規上企業在建或已經建成企業信息化系統,國恩科技、海泰科模具等12家企業入選青島市工業網際網路「三個五」項目;中車四方股份搭建「製造+協同+服務」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提供面向產業鏈的智能研發、製造、運營服務。
示範區從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遷建棘洪灘起步,如今已發展成為中國唯一集高鐵地鐵整車生產、軌道交通關鍵核心系統研發製造、國家基礎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於一體的產業集聚區。示範區內有中車四方股份、中車四方有限、四方龐巴迪等龍頭企業和200餘家核心配套企業。2019年,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7.6%,規上工業增加值158億元,示範區入選了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鐵路機車)、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庫。
在千億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今年1—8月份,示範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6.96%,新籤約引進重點項目同比增長66.7%,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89.3%,實際到帳內資同比增長62%,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7%。
站在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新賽道上,青島軌道交通產業以頭雁領航,圍繞中車配套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拓展關聯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耦合互動,正朝著「未來10年實現5000億級產業集群」的更高處攀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