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基層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是密切聯繫群眾的窗口和紐帶。在「法治山東、平安山東」建設過程中,山東公安創造了很多亮點經驗。為了更好挖掘基層公安典型,講好新時代山東公安故事,省公安廳、大眾報業集團確定在全省16市設立首批23個公安基層聯繫點。近日,大眾日報記者在三個公安基層聯繫點蹲點採訪,感受公安基層工作的繁雜與責任,特形成本組報導。敬請關注。
看海岸警察如何管好一片海
威海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孫家疃派出所民警到漁船走訪調查。(□記者 陶相銀 報導)
□本報記者 陶相銀
本報通訊員 趙陽 孔少傑
9月1日中午12時,歷時4個月的2020年黃渤海伏季休漁期結束。在威海市遠遙漁港,約300艘漁船拔錨啟航,載著漁民的希望駛上豐收的航程。
20多分鐘的時間裡,大小漁船從港口魚貫而出。看著空蕩蕩的海面,民警殷文隆長出一口氣,「好了,在下午魚市開張前我能輕鬆幾小時了。」
其實,他沒時間輕鬆,還有一堆漁船民登記等著他逐個錄入系統,「還有七八百份登記沒做完」。近半個月來,他沒在晚上8點之前下過班——辦證、宣傳、巡邏等各項工作把他和13個停泊點的659艘漁船牢牢拴在一起,「有時候坐得腰疼,但一看微信步數又不敢相信,每天都是兩萬多步。」
殷文隆是威海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孫家疃派出所民警,確切來說,他是遠遙漁港警務工作站的「片警」。「我的工作,簡單來說就一句話——海岸治安管理。往複雜裡說,可以講解半天。」殷文隆指著辦公桌上的一堆檔案夾說,這些檔案是他一步步走訪來的,「每年都得重新做,一做就得半年。」
孫家疃派出所是威海市區碼頭最多、漁港最大、海岸線最長、漁船民流動最頻繁、海域治理任務最複雜的派出所。21名民警主要擔負17.4平方公裡轄區、31公里海岸線、13個碼頭停泊點、8個社區共6.6萬人口、979艘各類船舶、5000餘名漁船民的治安管理任務。
「看起來民警不少,但我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孫家疃派出所所長張鵬介紹,「有多忙?殷文隆就是最好的例子。」
殷文隆一個人管轄著包含遠遙漁港在內的13個停泊點、659艘漁船、93艘遊艇、9處近海養殖區、8座無人島。正因為如此,他的工作是「流動」的。其它「片警」的轄區,居民樓是固定的,居民大多是固定的,走訪可以隨時去。但漁船是流動的,漁船民的流動性更大,「每年漁船民登記,有80%以上得重新建檔。」殷文隆說,走訪更是得見縫插針,「咱只能等漁船靠港的時候去」。
殷文隆的所有工作都在確保「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而這也是孫家疃派出所多年工作走出來的海陸一體綜合治理新路子。
「我們把工作做在前面,把矛盾『控於起始,化於源頭』。」張鵬解釋,「比如我們與社區、綜治、海事、漁政、司法、醫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建立了『1+7』矛盾糾紛聯調聯處、警民議事會、社區民事議辦協商等機制,把調解力量融進市場、伸進企業、駐進社區、延進海域,而且實現了矛盾糾紛的一體受理、快速介入、聯合調處。」
孫家疃派出所還有著轄區國際賽事眾多、外來人口潮汐式湧入,以及與韓朝、日本等國相鄰的區位特點。近年來,該所連續5年刑事發案下降15%以上,海港「零」安全事故,海上偷渡走私「零發案」,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光靠我們這些人是不夠的,我們通過『智慧』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張鵬說,派出所近年來打造了「智慧漁港」和「智慧警務」工程,「簡單來說,所有的船和人,都可以通過海防視頻監控、人像智能識別、車輛特徵智能比對等系統進行動態化、可視化監管。」
同時,孫家疃派出所也要求民警把工作想在心頭,幹在實處,把民生警務打通「最後一釐米」。去年9月份,為了調解一起船東欠薪案,殷文隆忙得腳後跟打後腦勺,「欠債的船東在乳山,船被扣押在榮成,被欠薪的18名船員在我這裡,取證、調查、調解、起訴,咱都得參與。」但雙方的糾紛很大,勞動合同又極不規範,殷文隆不得不帶著律師四處奔走,最終幫船東把船合法拍賣,又幫船員們通過司法程序領到了欠薪,「幾個月下來,我差點成了法律專家。」
泰山之巔有個「雲」上派出所
□本報記者 姜言明 劉濤
本報實習生 張天成
本報通訊員 鍾錫珍
「凌晨4點,一遊客因體力不支,出現身體發麻,向民警求助;早上8點,有遊客在南天門摔傷,向民警求救……」8月29日一大早,在泰安市公安局泰山景區分局岱頂派出所,還沒來得及吃早飯的民警蘇磊,就連續接到兩起救援任務,「這還不是最忙的,最忙時,我一晚上能接10多個警。」
岱頂派出所位於海拔1545米的泰山極頂,是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派出所,又被稱為「雲」上派出所。所長張連波告訴記者,「民警要想在這待得住,必須要有鋼鐵般的意志。」
這話一點兒沒錯。上山首先要克服氣候關。泰山極頂多雨、多霧,潮溼的氣候常常讓人惹上一身的毛病。「你看現在溼度是58%,往常室內溼度常常達到99%。」張連波指著陽臺上的溼度計說道。
電熱毯、烘乾機成了所裡必備。每次上山,他們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烘被褥。外出執勤,無論天再熱也要穿秋褲,即使不下雨,也要穿雨衣。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抵不住潮氣的侵襲,所裡總共有6個民警,2個輔警,人人都有風溼病。
不過,惡劣的環境擋不住民警的工作腳步。在岱頂,接處警和旅遊秩序維護是他們的主要職責。該所根據遊客流量、季節特點,將轄區劃分為四個主要布控區,並根據擁堵程度,用紅橙黃綠四種顏色進行標註。「什麼區域、什麼時段重點巡邏,一目了然,有效解決了警力不足、警務效能低的問題。」張連波說道。
從朝陽洞到玉皇頂共有臺階2893個,這裡是景區遊客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巡邏的重點地帶。即便所裡有警車,但由於複雜的地形,民警巡邏只能靠雙腿。他們每天巡邏5趟,至少上下臺階29000個。民警穿得最費的就是鞋子,平均兩三個月就得換一雙。穿皮鞋更不行,穿不到幾天鞋底就折壞。最後沒辦法,經特批,他們穿上了黑色旅遊鞋。
記者了解到,為保障遊客安全,岱頂派出所還與各部門單位、經營業主建立了執法聯動機制,形成「快速聯動、一呼百應」的防控網。
「我們有個200多人的聯動微信群,只要一有緊急情況,在群裡一發布,所有人就都知道了,既方便又快捷。」張連波說。
前不久,一個12歲女孩與家人在景區失聯。當時岱頂下著小雨,氣溫也降到了十多度。眼瞅著天要黑下來,若不儘快找到,小女孩恐有生命危險。民警立即啟動聯動機制,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找尋,最終女孩被一照相館老闆發現。記者了解到,通過聯動機制,他們一年能幫助上百個孩子找回父母,被人親切地稱為「雲」上的幼兒園。
在岱頂派出所,民警有標配的「四件寶」:救助圖、救生繩、頭燈和護膝。其中,位列首位的當屬救助圖。「我們踏遍轄區的峰巒溝壑,繪製了這樣一冊救助圖,圖上標註得很詳細,比衛星導航還管用。」張連波說。
山嶽救援首先應是搜索、定位,保證第一時間找到人。岱頂派出所轄區位於泰山頂峰,有石碑、石刻499處,有標識編號的古樹1743棵,包括一些特徵鮮明的景觀,在救助圖上都有編號和標註,只要提供任何一點線索,民警就能快速確定位置。今年6月15日,一名遊客報警稱被困在一處懸崖下面,但是根本說不清方位。救援民警問他:身邊有沒有什麼特徵或標記?他說,一棵松樹上有E0780的符號。利用救助圖,民警馬上就確定了具體位置,迅速出警,把他營救出來。
去年以來,該所110接警516起,患病救助91起,找到走失老人兒童223人,幫助找回現金15200餘元,貴重物品價值88000餘元,服務遊客上萬人次。
「數據大腦」讓交警跑得更快
□本報記者 王健 盧昱
「經二緯六事故,有人員受傷,請轉『131』」。近日一早,還沒顧得上吃早飯,濟南公安局槐蔭交警大隊交通肇事處理中隊民警張承強就接收到了新任務。城市在「長大」,槐蔭區的通車裡程也在不斷被改寫,「131」是他工作區域的代號。為方便接處警,槐蔭區被劃分為三個片區,興濟河以東代號「131」,興濟河以西二環西路以東是「132」,二環西路以西是「133」,分別由不同中隊負責。
「一般勤務中隊先到場,發現有人員受傷或者有糾紛,就移交給我們事故中隊。」穿上反光背心,拿上對講機和執法儀,張承強很快就到達現場,原來是兩輛電動車相撞。經過他耐心的調解,雙方籤了協議書。該事故尚未處理完,張承強又收到八裡橋的事故警情:同樣是兩輛電動車相撞。一上午7起事故,全部與電動車有關。
下午,張承強處理了兩起涉電動車的事故。一天的採訪中,記者的採訪地點一直跟隨張承強的蹤跡在變化,有時是調解室,有時在辦公室,有時在去現場的車上,有時是事故現場。今年42歲的張承強,已從事事故處理工作10年。
「下午或晚上,涉酒的事故處理起來最麻煩。」張承強話音未落,又有新警情——陽光100小區,私家車和電動車相撞,有人受傷,電動車涉嫌酒駕。
「人怎麼樣,需不需要去醫院?」張承強一邊撥通報警人電話、詢問現場情況,一邊往現場趕路。隨後,他又聯繫拖車:「陽光100小區,提一輛轎車,一輛電動車。」
當天17:17,張承強到達現場時,被撞老人已被送醫,私家車主等在原地處理事故。「當時我右側有車擋住了視線,騎車老人身上酒味兒很濃。」私家車主不止一次強調這兩個細節。處理完事故現場,民警帶著車主來到了市立五院,給雙方做了酒精檢測。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特別繁瑣。」張承強摘下帽子,長舒了一口氣。不過相比之前,處理警情的效率卻有了明顯提升。而這背後,離不開科技支撐。
「我們的『數控中心』有5500多個『千裡眼』視頻監控,同時接入7500多個停車泊位數據。這不僅能讓我們快捷查找車輛停與行的軌跡信息,還減輕了民警調取視頻證據的工作量,提升了事故處理效率。」槐蔭交警大隊交通肇事處理中隊中隊長張風禮說,「我們中心民警工作量大,在接處警、證據收集過程中疲於奔波。近年來,我們一直向科技要警力,打造出『數控中心』,這個中心融合了民警辦案、手機APP、微信服務,實現接處警、現場勘查、賠償調解、檔案管理、執法監督等事故處理全流程閉環式管理。」
以前去現場處理事故需要尺子、夾子、照相機「三大件兒」,如今圖不用現場繪製了,拍照傳到警務室後臺,工作人員輔助製作現場圖;不用再帶紙質格式文書了,可以在線上製作規範的法律文書並現場列印。
「依託『數控中心』,我們投資80餘萬元建設高儲量、可視化、高清晰數字警務室,每天由4名工作人員值班,隨時為出勤民警提供後臺技術保障。」張風禮介紹,系統還預設了文書模板和語音輸入,平均節省民警外出詢問和手寫文書1.5小時。通過這些技術手段,辦案更加規範,辦案效率提升了40%。下一步,無人機也將參與事故處理。
「我們『數控中心』的功能在實踐中不斷被開發、豐富。」據張風禮介紹,數控中心通過對事故平臺數據採集,利用交通大腦、數據魔方等比對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風險隱患重點時段、區域、人群、車輛,同時結合監控錄像回放,還原事故發生過程,逐一分析事故黑點,形成交通改善、設施完善的建議清單。如今,全濟南所有高架路上橋口統一更換、安裝了可擺動限高「門」。這便是中隊總結大貨車撞杆事故後,經過反覆試驗,對限高杆進行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