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從平庸到卓越,需要這6步,擁有改變人生的思維方式

2020-12-14 第一財商學派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學會了走路和說話,即使跌倒說錯話,我們也不怕丟面子。但為什麼我們長大後會知道更多,但我們害怕這個和那個,停止前進?取得巨大成就後,喬丹選擇退出球場,進入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經過一段時間不盡如人意的日子後,他再次回到籃球場,再次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贏得了大家的崇拜。那麼約旦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是天賦還是別的什麼?

經過幾十年的成功研究,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在她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她告訴我們,我們的成功不是由我們的能力和才能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在追求目標時表現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1、人類思維的兩種模式

固定思維方式

人們總是想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個性和特點。他們將生命作為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準。

成長思維方式

人們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資歷和個性雖然不同,但可以通過努力和經驗來改變。

相關焦點

  • 《終身成長》:成長型思維模式,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他說小學初中的數學即使不好好聽課,隨便看看書,考試都能考高分,這說明他的天賦很高,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拿高分。但是高中數學這樣就不行了,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能拿高分,他就放棄學數學了。因為需要付出努力學習,就證明自己天賦不行,為了避免別人說他天賦不好,乾脆不學數學了。這讓我想起最近在讀的卡羅爾·德韋克寫的《終身成長》裡的固定思維模式。
  • 《終身成長》: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終身成長》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它是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的作品,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書籍暢銷榜長達10年,被評為樊登讀書2018年度好書。它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了婚姻中的問題,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我們需要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才能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維」,看看你擁有嗎?
    直到我看到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這本書,我終於找到的答案!這本書裡將我多年的疑惑全都解開了,作者說人的思維有兩種,一種叫固定思維 ,另一種叫:成長型思維。人的觀點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人看重的事,這種情況的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信念有能力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進而改變你的生活?
  • 讀《終身成長》第一章第二章有感——你是哪種思維模式?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後,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 個人成長與思維升級——《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25個思維模型》
    前者給出了個人成長和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因,後者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在閱讀中,成長與思維方式提升的結合,讀起來的確更具針對性,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長階段和發展方向。作者的背景偏向於自媒體和知識付費領域,很多案例以此展開。由於背景不同,很多案例無法帶入思考,一些行動建議也持懷疑態度,但瑕不掩瑜。
  • 固定型思維,殺死愛情的兇手|成長型思維,拯救愛情的法寶
    我機緣巧合下讀到了一本書《終身成長》,這本書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180萬冊,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拿了著名的「一丹獎」。我從這本書裡讀出了關於保持愛情更穩固更長久的基本智慧。《終身成長》圖書成長型思維告訴我們,不存在對的人,只存在雙方一起努力,讓彼此成為對的人。
  • 稻盛和夫告誡年輕人:從默默無名到卓越,需要具備這3點品質
    稻盛和夫告誡年輕人:從默默無名到卓越,需要具備這3點品質稻盛和夫是商界的一個傳奇,他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一直以來都倍受人們的推崇,像任正非、馬雲、俞敏洪等企業家都曾親自登門拜訪,向他請教。1、改變思維,才能改變人生的結果一個人的狀態,是思維方式呈現的結果,我們今天的狀態,是過去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我們未來的狀態,是今天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其實很多關於人生運勢的問題,無論是倒黴、災禍、貧窮,還是幸運、樂觀、發財,都是思維方式決定的。
  • 3步構建成長型思維模式,成為更自信的自己
    一位父親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孩子從小在同一環境中長大,卻擁有兩種不同的性格:擁有樂觀性格的孩子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活得十分快樂;而擁有悲觀性格的孩子就算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沉重。父親想要改變悲觀的孩子的性格,於是他將樂觀的孩子放在一堆牛糞中,而將悲觀的孩子放在一堆新買玩具中,父親則暗中觀察他們。
  • 《終身成長》:蛻變不拘於青春,更不是某個階段的特權
    時光一寸一分的流逝,從幼稚顫巍到年邁蹣跚,它帶走了我們的年齡和健康,卻也給我們沉澱下了許多財富。我們一生奔波,終身成長。那,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是否就終止了成長,坐等身體的各個器官告罄?三伯父是小學教師,最近他總是愁容滿面。曾經在酒桌上談笑風生的他,變得沉默寡言,談酒色變。
  • 《都挺好》蘇明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突破自我,逆流而上
    有人說,《都挺好》不太現實,因為蘇明玉的成功太過於簡單,可我覺得,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因為她擁有著一種很厲害的「成長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就更容易突破自己,逆流而上。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成長型思維告訴你:如何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
    思維方式在我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你相信自己能夠成長時,你就會明白,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成功。斯坦福研究員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創造了「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並用這兩個術語來描述人們對學習和能力的基本認知。
  • 擺脫平庸?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可能大家都已經猜到,但我還是想說: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成功與失敗已經不再是對立的兩個詞了只有為夢想拼搏過、努力過、付出過的人才嫩有失敗的資格。而如果你一開始就不去嘗試,不去接觸,那麼你頂多被稱為路人,被認為什麼都不會,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人。
  • 要想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突破自我,那這三個建議值得聽取
    我們只有跳出一個個畫地為牢的圈,也有可能發現自己擁有令人驚訝的潛力。成長型思維起源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著作《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中提到:成長型思維又名成長心態、成長型心理定向,是「性格品質力」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員。
  •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擁有這14種思維方式
    美國杜克大學用14幅漫畫向畢業生講述了學校對其未來的期許,這也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02 擁有感恩的心 Give back
  • 《全新思維》:如何在未來擁有足夠的競爭力?掌握這6種能力!
    他在著作《全新思維》中提出未來是屬於那些擁有全新思維的人。包括擁有創造性思維、共情型思維、模式辨別思維或探尋意義型思維的人。這類人包括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小說家、和具有全局意識的人,丹尼爾平克稱這些人在未來更有可能得到社會的巨大回報。
  • 繪本《童年》:詮釋成功的定義和成長的意義,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
    書中匯集知名偉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神話人物以及普通人等共計56個人的童年故事,並配以風格各異的插圖,展現世間的人生百態,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幸運的是,安徒生雖然從小生活環境不盡人意,他卻懂得努力衝破環境的束縛,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抱負。當然,他也極具自信,認為自己的才華一定能得到施展,才會離家出走。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固然有好心人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安徒生擁有奮勇向前的執著,付出了無比艱辛的努力,最終昨日的失意少年才獲得脫胎換骨式的成長。
  • 運用多元思維模型,成為終身學習者
    他用了三個視角評估了這件事背後的原理 ,使人們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這件事情。就如查理·芒格所說:「要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你必須擁有多個模型。而且,你必須將你經驗,無論是間接的,還是直接的,都放到構成這些模型的網格上。今天我們就通過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來認識一下多元思維模型。
  • 30歲,工資5000封頂,那些混得好的人,說我思維出了問題!
    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2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小羅是90%固定型思維,10%成長型思維,而那些他說的混得好的人,是10%固定型思維,90%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包括智力方面,如果智力方面不行,就會在其他方面想盡一切辦法來完成自己的目標,比如小羅那些轉行混得好的朋友。擁有這種成長型思維的人,是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去面對困難。
  • 成為終身學習者,讓你獲得「知識的複利效應」,用乘法賺錢
    01終身學習,讓你擁有「知識的複利效應」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等。其實,學習是做乘法,當你積累到某個階段,也就是達到質變,就能以指數級的方式增長。然而,有些人還沒達到臨界點就放棄了,自然無法取得質的飛躍。如果成功是走完一百步,那走一步和走九十九步的人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是失敗者。保持終身學習,廣泛涉獵。
  • 有書四周年慶典發布成長魔盒,助力用戶終身成長
    【獵雲網北京】12月16日報導近日,有書四周年年度慶典「成長的力量」在京召開,慶典上有書發布了新產品——有書成長魔盒,同時有書創始人兼CEO雷文濤及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北大金融學教授徐遠、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等嘉賓,根據自身經驗,分享和探討了終身成長的困惑、突破認知的思維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