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寫道,唐僧奉命去西天取經時,臨走前,皇帝送給他一份珍貴的禮物,大唐的一抔土。對他說:「寧念本鄉一捻土,莫貪他鄉萬兩金」。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故鄉的眷戀,從未改變。
年少離鄉
王錫爵的故鄉是四川省的遂寧市,1943年他進入空軍學院初中部就讀,成績十分優異。1949年因解放戰爭勝利,他只能隨校遷去臺灣東港,這一走,就是37年,從此遠離故土親人,再也聽不到熟悉的鄉音。
從空軍軍官學校畢業之後,王錫爵成為了一名飛行員,正式進入空軍部隊服役,服役期間還曾獲頒「1957年度中華民國國軍第八屆克難英雄」的榮譽,1963年赴美受訓後,他加入了臺灣空軍35中隊,因中隊的隊徽是一隻黑貓,又名黑貓中隊。
他開始出生入死執行中情局的U-2飛行偵察任務。因為任務的高度危險性和機密性,中情局規定飛滿10次就可以「功成身退」。黑貓中隊只有3人飛滿了10次,王錫爵便是其中之一。
1967年王錫爵從部隊退役,進入了中華航空公司,正式成為了一名民航飛行員。中華航空對飛行員的福利待遇很好,彼時,王錫爵在臺灣已經成家,生活條件上十分優越,家庭和諧幸福,但舒適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思鄉的愁緒。
夜深人靜時,王錫爵躺在床上卻經常無法入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不是已經年邁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還活著嗎?自己親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他們過得還好嗎?
他們是不是也在想念,他這個身在異鄉的兒子,他們是不是像我惦記著他們一樣,也時時刻刻的惦記著我,夜不能寐。每當想起這些,王錫爵就心痛難忍,情緒十分的低落。
久別重逢
八十年代初期,通過海外轉寄的方式,王錫爵終於和四川的親人們通了信。得知高齡的父親還在人世,他高興的喜極而泣,他迫不及待地想見父親一面,又幾經周折,在1984年,他終於和家人在香港見了一面。這更增加了他回到大陸,與親人共同生活的決心。
人生是這樣的短暫,父親已經年邁,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等待?可當時,臺灣和大陸的關係是那樣的僵硬,「通商、通郵、通航」也不知道在遙遠的未來能不能實現。有生之年,他還能不能承歡於父母膝下?耄耋之年的雙親還能不能等到團聚的那一天?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裡產生了。
震驚世界
在1986年5月3日,一個平靜的下午,卻發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一架本應該由曼谷飛往香港最終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場的波音747號貨機,卻突然降臨在了廣州白雲機場。
飛機上走下一個神色激動的人,他正是747號貨機的機長王錫爵,時隔三十七之年之後,他終於又一次站到了故鄉的土地上,他深吸了一口故鄉的空氣……對剛剛得到消息趕來的當地負責人心情激動的說:「我要和家人團聚 ,我要求到祖國大陸定居。」
這便是當時震驚海峽兩岸的「華航事件」的始末,也是兩岸溝通歷史上的一次裡程碑事件,王錫爵也因此被譽為「兩岸直航第一人」。
當時,廣東省委書記、省長聞訊趕來,對王錫爵一行人表示了誠摯的問候,歡迎他駕機飛回祖國大陸。與王錫爵一同到達的還有被拷的副駕駛和一名機械師,另外有22萬磅的貨物。如何妥善處理的人和貨物,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爭論不斷。
解放戰爭後的三十幾年裡,一奶同胞的海峽兩岸之間,卻處在完全封閉的狀態。在飛機著陸的當天,中國大陸馬上就指派專人致電華航方,闡明事件性質,並邀請他們儘快派人來北京,商量人員和貨物的最終歸屬。
但當時的臺灣則是極力避免與大陸的接觸,華航方寄希望於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或國際紅十字會等與大陸交涉。而我方則重點說明這是兩個航空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並不涉及政治問題,堅持「不讓第三者插手」。臺方最終妥協,雙方選定香港作為談判地點。
我方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與臺方展開了四次會談。最終會議決定,除了強烈要求在大陸定居長留故土的王錫爵,其他人、機、物均送還給臺灣當局,這樣的決定在海內外受到了普遍讚譽。
23日,華航的客機抵達香港,大陸方按照協定,將副機長董光興和機械師邱明志兩人的體檢表、飛機檢修記錄以及貨物清單,交給華航的工作人員,接完畢後,大陸方面祝福董、邱兩位早日與家人團聚,還贈送了禮物,不過被婉拒,董說:心意感受到了,但禮物實在不能接受。隨後,雙方代表高興地握手告別。
王錫爵的行動,表達了炎黃子孫想要落葉歸根的欲望,他想念祖國美好的河山,古老的文化,他渴望聽到熟悉的鄉音,吃那一口熟悉的芥末春卷,王錫爵的行動,直接點燃了老兵們一波又一波的回歸故土的激情。成功促使了87年老兵探親政策的成功。
所以,王錫爵又被人們親切稱為「打破兩岸堅冰第一人」。
如今,年近耄耋之年的王錫爵雖然已經退休,但是他依然關注著海峽兩岸風雲。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目睹祖國的統一。
明月何曾照兩鄉,對王錫爵來說,生根發芽是家,落葉歸根也是家。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一輩輩人不能忘祖輩,不能忘生養自己的土地,無論走得再遠,故土難離,只要你回來,廣袤的黃土地都會張開她溫柔的臂彎,葉落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