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事情總退縮,很少面對?家長別動手,這樣能解決問題

2020-12-19 歷史人物至

在面對孩子這件事上,大多數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大家都害怕傷害孩子,所以在管理孩子過程中,很少真正對孩子動手。看到家長這麼好,有些孩子懂得感恩,知道用什麼去回報家長。有些孩子就比較複雜了,這些孩子看到家長對自己好,知道家長不會隨意傷害自己,這些孩子就做出一些事情,讓父母生氣。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調皮的,不過這些孩子調皮的方式有些不同,有些孩子在調皮過程中只是稍微鬧騰一些,有些孩子調皮是真的壞。不管哪種不同,都讓家長生氣,畢竟孩子是真的調皮,否則家長又怎麼會動手呢?但這還不是最讓家長頭疼的,最讓家長頭疼的還是孩子不用勇敢,遇到什麼事情總是退退縮縮,不去面對。

小飛就是這樣一位小男孩,雖然是位小男孩,但這位男孩並沒有什麼勇氣,遇到什麼事情總喜歡站在一旁,並不喜歡勇敢面對。剛開始家人並沒有把孩子這種現象放在心上,大家都感覺孩子太小了,長大後就可以了。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發現這種問題越來越嚴重,無論出現什麼問題,孩子總是不願意面對。

有一次,一位同學把小飛的筆記本弄壞了,小飛不僅沒有找這位同學,問問是怎麼回事,還把自己筆記本送給這位同學了。家長得知這件事情後,很是不理解,就問兒子為什麼把筆記本送給這個同學。小飛告訴父母,說這位同學性格不是很好,經常和小朋友吵架,自己害怕被這位同學報復,這邊趕緊把筆記本給他。聽到孩子這樣說,家長以為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就想去學校給孩子要個說法,沒想到孩子根本沒有被同學欺負,筆記本是孩子自己送給同學的。看到孩子這麼軟弱,做家長的特別生氣,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勇敢一些,可現在沒有發生什麼事,這是同學不小心把他筆記本弄壞了,孩子還不敢問,甚至還把筆記本送人。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感覺無能為力,感覺是自己教育出現問題了,否則孩子怎麼會這麼無能呢?其實孩子根本不是無能,而是真的有一種恐懼心理,因為有些孩子在學校性格不是很好,所以大家害怕這類孩子,總感覺這類孩子會報復。雖然這些孩子沒有報復的想法,但這些比較懦弱的孩子,總感覺自己遭到別人報復。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

大部分孩子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就是因為這些孩子比較膽小,很少主動面對事情,大多數時候都是父母幫忙解決的。雖然父母可以幫孩子解決很多問題,但家長沒有想到,這種幫忙儘量讓孩子變成這樣。其實這些父母並沒有什麼壞心思,只是想幫孩子,沒想到讓孩子形成依賴的心理,這些孩子遇到什麼事情總想讓父母去做。

不過家長不可能一直陪著這些孩子,比如孩子在學校時,這些事情就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了。可這些孩子始終學不會勇敢,這樣就導致孩子遇到事情時想退縮。這時孩子感覺退縮不會讓自己受傷,也不會讓自己受委屈,所以退縮才是最好的。於是很多孩子遇到事情就退退縮縮,根本不願意去面對,或者不敢去面對。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如何幫孩子解決呢?

一、鼓勵孩子。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不夠勇敢,或者不敢面對一些事情,就會對孩子動手或者直接訓斥孩子,就要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然後可以勇敢一些。不過家長這種做法不應該,因為孩子本身就是害怕的,所以家長為什麼再加重孩子這種情緒呢?這對孩子不僅沒有什麼好處,還會影響孩子心理,造成孩子心裡產生負擔。

其實家長完全可以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勇敢的去完成這件事,因為有些時候孩子缺少的正是家長的鼓勵,當父母這樣在背後鼓勵孩子時,孩子就有可能勇敢的完成這件事,所以家長一定不要輕易打罵。在鼓勵過程中,家長語言一定要溫和,這樣才能讓孩子產生激勵的心理,並且感覺父母在背後支持自己,然後勇敢的去面對一件事。

二、和孩子追尋事件原因。

家長看到孩子退縮時,一定要問清楚這件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些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別人造成的,只是家長沒有仔細問這件事情,這才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是孩子的錯。家長真的不應該這樣做,這樣做不僅誤會,孩子還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家長應該主動和孩子追尋這件事情,一起搞明白這件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產生一些抗拒,因為孩子本身就不面對這件事,所以和父母一起查詢原因時,孩子會有一些反抗心理,或者不願意。不過家長一定不能放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仔細分析,知道這件事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只要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不會為這件事情產生誤會,並且可以讓孩子學會怎樣解決,這才是家長最根本的目的。

小總結:

孩子遇到事情後不可能無緣無故退縮,也不可能無緣無故不夠勇敢,有些是家長教育方式造成的,這些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培養孩子這方面,這就造成孩子性格出現一些缺陷。有些是因為家長不夠了解孩子,沒有和孩子一起解決這件事,當時只顧著打罵孩子了,所以才造成孩子越來越懦弱,不敢面對事情。其實家長不要對孩子動手,因為動手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會讓孩子變得反感,所以家長應該主動和孩子面對,或者是主動幫孩子解決,然後讓孩子認清這件事情的本質,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勇敢。

相關焦點

  • 孩子遇到問題就哭,家長試試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孩子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引導和教會孩子處理這些問題呢?最近在看一本幫助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技巧的書,是美國兒童心理發展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著作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能很好地融入進去,而不是魯莽的用暴力解決問題或哭著求助父母。
  •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家長要這樣做
    家長聽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是太了解,如果直接插手,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複雜。  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矛盾,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確定最終的解決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如果事情較嚴重,應與老師和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之策。  如果責任在自己,應主動向對方道歉。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同事也經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將樓梯裡各戶人家的地毯放在消防櫃裡,被鄰居發現後,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反而還有點得意。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現在孩子特別喜歡惡作劇。家長都是有認知能力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無法去理解孩子惡作劇是想表達什麼。
  • 孩子被嘲是面癱,家長理智解決問題,4個方面教孩子勇敢面對
    家長問我為什麼在一個正規的課堂上老師會做出這種傷害孩子自尊的事情,還引以為傲,真的是啞口無言,工作的不到位導致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相信那個大大咧咧的男老師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往往一個不小心的舉動,隨口一說的話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 「回家作業」被家長代勞,幼兒園老師怒道:請把動手能力還給孩子
    一,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哪些好處可能有些家長會問了,我們家長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要知道等孩子包好一個餃子,估計水都涼了,還不如自己動手呢?其實老師讓孩子回家包餃子,並不僅僅是包餃子,而是要更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 常對孩子說「三句話」,孩子越大越有出息,家長別半途而廢
    母親告訴孩子,你再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自己把山楂摘下來。孩子左思右想也沒有想到一個好的方法,於是就放棄了,讓父母別再為難他了。結果母親說你再堅持一下。 常對孩子說三句話,孩子越大越有出息,家長別半途而廢 再想想,你一定可以
  •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他們對家長們也有這樣的感受,有的孩子出門以後嘴巴會很甜,哪怕是碰到自己不認識的人,也會跟他們打招呼,像這樣乖巧的孩子,不僅大人喜歡,身邊的朋友也很多,討喜的孩子走到哪兒都能夠成為焦點
  • 這種情況下,家長選擇「無動於衷」更好,冷處理讓孩子活得明白
    就這樣無論是米拉還是柯美都感覺到了深深的疲累,柯美的女兒朵朵甚至直接對著武兒翻了個大大的白眼,嘴裡小聲嘟噥著「嬌氣包,愛哭包,討厭鬼……」柯美後來非常認真的對米拉說了一段話,讓她非常的震撼:「米拉,我感覺你太溺愛孩子了,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家長必須親力親為的,要想讓孩子獨立
  • 家長別做孩子的「馭獸師」,好的親子關係,勝過手中的皮鞭
    這就非常可怕了,那麼作為家長想要良好的親子關係,就不能做馭獸師,拿手裡的皮鞭催孩子。一、別用皮鞭催孩子1、不要妄下定論孩子在出現一些問題時,比如做錯事情,家長不要沒有了解事情真相,就馬上就下定論說孩子不好。
  • 孩子缺乏創造力?是「思維韌性」的欠缺,家長別再墨守成規
    其次,缺乏創造性表明,儘管曾經遇到問題求助也解決過,但當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不知道從哪裡著手好,對問題束手無策。王媽媽和孩子一起做作業,經常因為孩子缺乏創造性而抑鬱。 剛上小學生的時候,小王不能理解問題,需要在小王媽媽的幫助下完成作業。一開始,老王每次讀問題的要求是什麼,老王就馬上問老王該怎麼辦。
  • 熊孩子的這3種行為,家長們不但要管,而且該動手時就得動手
    孩子要被官兵帶走的時候,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憤恨地說,「要不是你當初沒有禁止我偷盜,我如今也不會落得這個下場。」 因此,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偷盜行為時,一定要予以管教。
  • 孩子的幾種行為,家長誤以為是調皮搗蛋,其實是孩子在偷偷變聰明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成長到一定階段,孩子就會開始調皮搗蛋,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這時候可能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摸不著頭腦的事情。 那麼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是阻止寶寶,還是順著寶寶的意思去做呢?
  • 教育部發布通知,這科或將納入中考範圍,家長們最好儘早準備
    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作為家長,千萬別覺得孩子只要會學習就好,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務活,一律都不想要孩子去接觸,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認為這些與自己無關。而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會慢慢喜歡操作,而不是面對很多事情都是懶得動手或者不敢動手,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是言語可以解決的,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付出行動才能夠看出最終的效果的,所以說孩子的動手能力非常重要。
  • 孩子有錯,老師你告訴我,我來打!但是老師你別自己動手!
    他說:「我這一生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心理很正常的父母,他們沒有在童年的時候,以打孩子為發洩的方式,也沒有對學校的老師說:『我的孩子你隨便打!』我媽媽對老師說的是:『他如果犯了什麼錯,老師你告訴我,我打,我一定讓他改,但是老師你就勞煩高抬貴手,別打他了!』」
  •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打罵,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認為暴力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段,長大後可能也會更想用暴力解決問題。 這樣的思想一旦形成,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很不利。 前幾天看到應採兒和兒子Jasper上了熱搜,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 在節目《新生日記2》中,Jasper想要追求完美的拍攝效果,但是沒有買到合適的衣服拍,所以故意刪掉了節目組拍的所有視頻。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特別生氣,甚至動手。
  • 撒謊也是「七宗罪」,面對孩子說謊,家長最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給自己家孩子買了一套畫冊,孩子每天都帶會一兩本去學前班看,朋友也沒在意,忽然有一天在微信家長群裡看到一條消息和幾張圖片,圖片上是幾本畫冊,跟她給孩子買的畫冊是一樣的,消息是:請問,這是哪位家長給孩子買的畫冊,孩子每天拿來賣給我家孩子。朋友看完消息真是大吃一驚,於是放學把孩子接回來後,坐到孩子身邊問孩子:「寶寶,媽媽給你買的畫冊在哪呢?」
  • 想讓孩子更優秀,家長先要做到這三點,放開手讓他「獨自美麗」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這樣的家長:非常關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自己做一些什麼事情都會感覺可能存在什麼風險而果斷拒絕。第一、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家長們懂得放手就要注意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在幼兒園裡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非獨生孩子普遍比獨生孩子的自理能力要高。
  • 孩子躺地撒潑要玩具,家長嘗試「燈式思維」,讓孩子通過努力獲得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哭鬧耍橫甚至躺地上撒潑時,家長們的憤怒佔據了理性,導致家長們採取打罵和訓斥的方式解決來處理,這種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很顯然是不適合用來教育孩子的,更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這時,我們不妨來嘗試一下吳伯凡老師提出的「燈式思維」來解決孩子無理取鬧,躺地上撒潑的情況。
  •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具體地說,父母下列行為極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第一,一動不動地發脾氣。有些父母特別愛發脾氣,只要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大發脾氣,把孩子訓斥得一塌糊塗。其結果就是讓孩子失去自己的位置,但凡遇到足以威脅到他們的事情,他們都會放棄自己的原則,選擇妥協。有些人也許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有些孩子長大了會比父母看上去更兇。
  • 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成為「金絲雀」各位家長正確的做法其實是這樣
    為了讓各位家長更加清楚地認識事情的嚴重性,下面筆者就給各位家長介紹一下,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的危害。而且,家長還會發現,長期這樣,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變得不喜歡說話,不喜歡表達自己,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告訴父母,總是聽從父母的指揮,如果父母再這樣繼續下去,孩子總有一天就會變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