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為找圖片,我打開《西遊記》視頻想要截屏,為剛剛關注的妖怪找點美圖,孰料看到了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熊羆怪與凌虛子盤腿坐在昏暗的石崖下,黑鬼一邊撕吃雞腿兒,一邊還在眉飛色舞地炫著偷佛衣的經過,其粗俗不堪狼狽為奸,毫無一絲可取之處,不得不說,對於熊羆怪角色的塑造,實在是86版西遊記的一大敗筆。
住在山美水美洞美環境中的一個妖怪,情趣高雅,智勇雙全,既善於講經,又善於打鬥,空閒時光還可以學學煉丹,模樣雖然醜點,不影響靈魂的燦爛,何以遭到抹黑的厄運?
於是,我在想:一個外相醜陋的人,要怎樣才能拍出尊貴感?
首先,一個有尊嚴的環境必不可少:
千崖競秀,萬壑爭流,鳥鳴人不見,花落樹猶香。一個崇信佛道的醜八怪,虔誠地燒香禮佛,神端情肅,生活規則,器物精良,環境清雅,這裡還可以安插一個毛手小妖,因失手打碎器具遭到了申斥,來映襯主人對於器物的珍惜。
清晨起來,展臂伸腿,灑掃院落,收拾落花,偶有同道怪友來訪,立鼎安爐,焚香淨手,素酒香茗,白雪黃芽,講經論道,其樂融融。
其次,一點貪念,製造了這起案件:
這熊羆怪心存貪念,這也是不可少的,這也是這起案件存在的基本要件。
觀音院那夜大火,火光映照百裡,這妖有些良知,要救老友,火速趕往現場,誰知一時被精美袈裟吸引,竟挪不開眼睛,忘記了救火,忘記了老友,一時貪念佔了上風,短暫陷入了「失憶」狀態,忘記了初心,竟不管不顧地揣起袈裟走了。
然後,一些細節也可以充實:
可以談笑的凌虛道人和白衣秀士,盡可以風度翩翩、談吐優雅、進止有禮,突出主人公之「往來無白丁」,一棒打死兩怪也可以表現出悟空的魯莽。悟空來要袈裟,可以先掩飾偷衣事實,然後出於對袈裟的喜愛,謊言被揭穿之後,依然堅持死不歸還,才有兩番打鬥,這兩番打鬥也可以濃墨重彩,畢竟這是個學霸級高水平妖怪,可以跟悟空戰個平手的,可是電視劇裡兩番打鬥顯得虎頭蛇尾,並且閉口不談熊羆怪的能耐,只有醜陋、粗俗、貪婪、簡單,這菩薩也是濫施恩惠,居然要收這樣的怪去做「守山大神」,此怪何德何能?86版電視劇裡絲毫沒有表現,不得不說是一大敗筆。
所以,盡可以表現這怪打動菩薩的一面,這也是尊重原著嘛:
菩薩認定,拿了那個玻璃盤兒,逕到妖洞門口看時,果然是——
崖深岫險,雲生嶺上;柏蒼松翠,風颯林間。崖深岫險,果是妖邪出沒人煙少;柏蒼松翠,也可仙真修隱道情多。山有澗,澗有泉,潺潺流水咽鳴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鶴,幽幽仙籟動間岑,亦可賞心。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無邊垂惻隱。
菩薩看了,心中暗喜道:「這孽畜佔了這座山洞,卻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個慈悲。
這熊羆怪之後跟隨菩薩守了珞珈山,南海的珞珈山如何呢,幫您呈上:
汪洋海遠,水勢連天。祥光籠宇宙,瑞氣照山川。千層雪浪吼青霄,萬迭煙波滔白晝。水飛四野,浪滾周遭。水飛四野振轟雷,浪滾周遭鳴霹靂。休言水勢,且看中間。五色朦朧寶迭山,紅黃紫皂綠和藍。才見觀音真勝境,試看南海落伽山。
看看比比,怎不令菩薩有歸家的似曾相識呢?難怪菩薩對此怪心生垂憐。何況菩薩關於妖怪菩薩有自己的高論:「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菩薩和妖怪之分,不過一念之間,一念之得,上升菩薩,一念之失,墮身為妖,翻雲覆雨,盡在一念罷了。這應該是這部戲給我們的啟示,而不是看到此妖人人皆言可殺。
愛恨交加、餘韻無窮,這該是這部戲應該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