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間,一則聊天記錄讓今年本來就不好過的金融業「雪上加霜」。這份流傳的聊天記錄顯示,應政策要求影響,全國金融業要全體降薪,更點名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降薪20%和30%。
作為金融業的「金飯碗」,最近銀行面臨著巨大輿論壓力。
全國各行各業都不好做,都在降薪,為什麼銀行業不降呢?銀行業的利潤來自哪裡?來自企業的貸款。
疫情之下,企業很難做,還貸款壓力很大,收入很受影響。在此情況下,銀行應該向企業返利,與企業攜手共渡難關,銀行的收入自然也要下降。銀行收入下降了,員工肯定要降薪,這是自然而然的。
從2019來看,員工月均薪酬來看,股份制銀行收入普遍較高:
浙商銀行、平安銀行以月薪5萬居首;
招商銀行的月薪為4.47萬元(含派遣人員),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月薪接近4萬;
城商行的鄭州銀行、青島銀行分別為3.56萬元、3.43萬元;
國有大行基本都是墊底:
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以2.23萬元、2.38萬元居後兩位。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越來越多的銀行人告別了這個「金飯碗」行業。
銀行業曾經是個「只進不出」的好去處:收入高、福利好、旱澇保收。但當銀行不再能「躺著掙錢」,職業發展空間逼仄,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越來越多的銀行人感嘆著「時代變了」,開始告別這個行業。
櫃員的辭職率更高,尤其是國有銀行。很多人高學歷進去,坐幾年櫃檯,轉崗無望或者希望比較小,就算轉了也幾乎是客戶經理到頭,客戶經理的業績壓力更多。
年輕的櫃員,跳槽的太多了,就是一個毫無技術含量的服務員工作,還有各項考核,做著太憋屈。
銀行是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想出來。
人們總在追求金飯碗,卻忽略了飯碗背後的行業前景和行業發展。銀行雖然相對於其他傳統行業根基穩、不可撼動,但是想白吃飯也是不可能了。
這才是正常的發展方向,之前動輒躺著數錢的日子不再有。
銀行的萎靡是社會各行各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表徵和縮影。但是隨著銀行監管、規範的不斷嚴格和完善,長遠看,人民、國家、銀行都將是受益者。競爭本就是市場經濟的屬性,要在競爭中砥礪前行。
幸福是個比較級,只有找準標杆和參照物,才能讓自己在工作壓力中釋放自我、自得其樂。
也有人認為,既要縱向比較,也要橫向比較。
銀行依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單位。對於壓力,現在經濟下行各行各業基本都承擔著巨大壓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現在是如火如荼的發展,卻也是雜亂無章,就通過高薪挖人,製造傳統銀行落敗,網際網路金融崛起的市場假象。所以對於只想保值的廣大儲戶而言,銀行才是相對更加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