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有時候古代人為了怎麼稱呼皇帝而絞盡腦汁嗎?
我們現代人看古裝劇,尤其是清宮劇,大都認為古代對皇帝的稱呼要麼是稱呼為「皇上」,要麼是「陛下」,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稱呼了。
秦始皇嬴政
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在古代對皇帝的稱呼有很多種,大都是根據時代的改變或者身份的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朋友之間稱呼有遠有近一樣。後宮妃子、官吏大員以及黔首百姓等對皇帝的稱呼也會根據身份和關係的親疏而改變。就比如下面幾種時常記載在史書上的稱呼,每一個都是一段歷史。
陛下
「陛下」之稱始自於秦朝。為臣子對皇帝的尊稱。
自始皇帝建立「皇帝」稱號之後,關於皇帝尊嚴和權威的禮儀也隨之開始正規化。比如之前臣子不能和天子直接進行對話,要靠著在中間傳話的內侍進行交流。內侍所在的位置在「陛(即皇宮臺階)」之下,所以大臣們對於內侍都稱為陛下,比如「煩請陛下稟請與天子」,此句之中的陛下就是指傳話的內侍。
漢武帝劉徹
後來這種不利於交談的方式被秦始皇所取消,而「陛下」一稱也習慣性地加到了帝王的身上。同樣稱呼的還有「殿下」、「邸下」等。
聖人、聖上
「聖人」之稱是用在借指皇帝上,非面對面的直接稱呼,在唐朝時期比較常見。
「聖人」在先秦時期指的是品德最高尚,沒有缺點的人。比如上古帝王唐堯禹舜,又或者諸子百家創始人孔子、老子等。到秦朝之後,聖人少出,往往千百年間都難遇品德最為高尚之人,所以古人們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就將稱呼改為了「聖人」,但大多時候都是借指稱呼。例如歐陽修名著《豐樂亭記》中有一句: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句中的「聖人」指的就是皇帝趙匡胤。
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天家、官家、宅家
上面說過不同的身份以及關係的親疏對於皇帝的稱呼也是不同的。就比如「大家」就是近官內侍和後宮妃子對皇帝的稱呼,而百官則稱呼皇帝為「天家」,由此來表示關係的遠近親疏。如《獨斷》中記載: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百官小吏稱曰天家。
而「官家」的稱呼普遍見於宋朝,為官員稱呼皇帝時所用,有時也為借指,比如《水滸傳》當中不稱皇帝而直言趙官家,意思就是指當時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
古代認為天下都是皇帝的家內,而皇帝就是這一大家的主人,所以天下的主人——皇帝同時也是這一宅子的家主,即為「宅家」。「宅家」的稱呼見於《資暇集》: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萬歲
「萬歲」的稱呼多見於喜好長生且痴迷修道的皇帝身上。比如明朝嘉靖時期,內官稱呼皇帝即為「萬歲」。
古代皇帝擁有天下之權,有些貪戀於皇權的皇帝便痴迷於長生,希望自己萬歲,江山千秋。而有些喜好逢迎的人便改稱皇帝為萬歲。但多數皇帝能看清楚事實,所以「萬歲」一稱實際上也是呼。
同理,喜好吃齋念佛或者崇信修道的皇家宗室有時也被人稱之為「千歲」。
明太祖朱元璋
大行
古代對於不同時期的皇帝都有不同的稱呼,上面的幾種稱呼說錯了也無傷大雅,頂多會被小懲一下。而如果「大行皇帝」稱呼錯了,可是會犯大不敬之罪,嚴重者甚至會被處死。
原因就是「大行皇帝」一稱只能用在剛剛去世而諡號還未確立情況下的稱呼,之後如果諡號以及廟號確立了,就要以諡號和廟號稱呼。比如明皇帝、睿皇帝、高皇帝、太宗皇帝、世宗皇帝等。簡單的來說就是「大行皇帝」就是稱呼剛逝去不久的皇帝。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對皇帝的稱呼有很多,本文只選了一些不同場景下的稱呼或者借指。有博學的讀者們也可以在評論區評論你知道的除上述以外有關皇帝的稱呼,或者評論你對文中所述不同的看法,歡迎讀者朋友們踴躍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