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古人如何稱呼自己的皇帝?絕對出乎意料

2020-12-22 唐朝一秀才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封建王朝的至尊,天下第一人。涉及皇帝的任何事情,古人都要小心翼翼,更要講究封建禮法,絕對是不能隨便的,就連日常的稱呼也是如此。那麼古人是如何稱呼自己的皇帝呢?難道都像古裝電視劇中那樣,高呼皇上或者萬歲爺嗎?當然不是,古人對皇帝的很多稱呼,都出乎我們的意料。

漢宣帝劉病己

縣官:西漢時期人們對皇帝的稱呼最奇特,稱皇帝為縣官。例如霍光傳曾寫到: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是;大致意思是說皇帝(指漢宣帝劉病己)如果不是因為有我們家將軍霍光的擁立,不可能當上皇帝。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在他的史記中明確記載「縣官謂天子也」。西漢之所以稱呼皇帝為縣官,是從周禮中得來的。因為周禮記載:王畿內縣即國都也,而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國家:東漢時期人們稱呼皇帝為國家,例如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要殺大臣楊彪,大儒孔融去求情,曹操說:此國家之意;這裡的國家就是指當時的漢獻帝劉協。東漢之所以稱呼皇帝為國家,是因為古代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人們便以國家作為國的通稱,皇帝是國的化身,因而稱皇帝為國家。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仍然如此。

周宣帝

天王:北周的周宣帝讓臣民們稱呼他為天王,因為周宣帝崇尚周禮,繼位後根據周禮進行改革,官員的服飾、稱謂等都要嚴格按照周禮來。周朝時期稱呼周天子為天王,所以周宣帝也讓北周臣民稱他為天王。但這位天王很快就把自己折騰死了,所以天王的稱呼很短暫。

天皇:大家都知道日本那邊一直稱呼自己的君王為天皇,實際上日本這一點也是和中國學的,歷史第一個用天皇稱號的人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繼位後,東平高句麗,西滅西突厥,完成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未盡的事業,將大唐的疆域和國勢都推向頂峰。

唐高宗和武則天

所以李治在公元665年,封禪泰山時,昭告天下,讓天下人稱呼自己的天皇,稱呼皇后武則天為天后。李治之所以改變稱呼,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後來日本派遣唐使,學習唐朝禮儀制度,順便把天皇的稱呼也用在自己國家的國君頭上。李治死後,中國再也沒有皇帝用天皇這個稱呼了。

聖人:唐朝從唐玄宗開始,臣民們稱呼皇帝為聖人。因為禮記記載:聖人南面而治天下 ,能夠治理整個天下的人自然是皇帝啊,所以唐朝人稱呼皇帝為聖人。實際上這個「聖人」的稱呼明顯是阿諛奉承,最開始也確實是由一些善於溜須拍馬的小臣叫出來的,最後整個天下開始流行。

唐玄宗

官家:宋朝時期稱呼皇帝為官家,大家看宋朝的影視劇時,經常能聽到這個稱呼。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是從宋太祖開始的;他黃袍加身後,擔心天下人心不服,就讓臣民稱呼他為官家,表示自己是唯一公家之意。因為古人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官家之稱兼而有之,這與秦始皇取「德超三皇、功蓋五帝,故為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從東晉開始就陸陸續續有臣子稱呼皇帝為官家,只是沒有宋朝人使用的普遍罷了。例如後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曾在自己的詩詞中寫道: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這裡面所寫的官家就是指後蜀的皇帝孟昶。

大宋官家

另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稱呼,例如唐朝時期的草原人和西域人稱呼唐朝皇帝為天可汗,遼和金有時候稱呼自己的皇帝為狼主,元朝人稱呼自己的皇帝為大汗,清朝入關前也稱呼自己的皇帝為大汗。

相關焦點

  • 「陛下」最早並非稱呼皇帝,古人稱呼中的各種「下」,來歷滿有趣
    不知道您注意過沒有,在很多稱謂中,往往都會有「下」這個字,其實按現代人的理解,「下」最主要的意思是代表方位,按說與人的身份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可是古人卻偏偏能把這麼八竿子打不著的字,用到人的稱呼上面,想想也真是怪有意思的,所以今天,咱們就專門找幾個這樣有趣的稱呼來聊一聊。
  • 古人如何稱呼自己?僅書生就有6種不同稱號,你知道幾個?
    自稱指的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最常用到的自稱有「我」、「我們」、「俺」等多種稱號,從這些自稱中就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漢字的獨特之處,但短短的幾個稱呼並不能完全體現中華文化的不凡之處,古代時期在不同的人面前對自己的自稱才實在令人折服,那麼古人是如何自稱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書生就有6種不同的稱號。
  • 古代人對女性的稱呼竟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看完漲知識
    光稱呼就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文/觀心通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華文明更是博大精深,僅對人的稱呼就可細分為自稱、他稱、美稱、鄙稱、謙稱等等,這些文化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的。中國女性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生變化,僅從古人對女性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來。
  • 歷朝對皇帝的不同稱呼
    嬴政統一華夏以後,覺得如果再用「王」這個稱謂已經不合適了,畢竟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稱「王」自己再用這個稱謂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李斯諂媚地向嬴政進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以泰皇最尊,願大王號曰泰皇。」
  • 皇帝又稱「縣官」?各朝代稱呼皇帝五花八門,許多影視劇都叫錯
    因為古人覺得君權神授,君主是上天之子,代上天來治理百姓,故稱「天子」。(插播一段: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曾對此有所仿效,也將皇帝稱為天王。後來晚清的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也稱天王。)秦朝時期,稱皇帝、陛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原被稱為「秦王」的秦始皇,為了與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認為「王」這個稱呼已經不適合自己,於是決定改稱呼。
  • 老師:如何稱呼自己的學生也是一門學問
    如何稱呼自己的學生,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想這是說老師背地裡會給學生起的各種外號,比如慢慢吞吞小蝸牛,閃電猴等。但是,今天要說的只是單純的老師怎麼稱呼學生。千萬不要小看一個老師對學生稱呼的重要性,小編一輔導班的朋友就分享了一個故事。
  • 古代白話文關於皇后有意思的稱呼,子童和梓童
    在一些國家中,國王稱呼王后為「梓童」,這個稱呼顯得有點奇怪。首先要明確一點,皇后的名字絕對不叫梓童,這是一種尊稱。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也出現過這個稱呼,殷紂王稱呼姜皇后為「梓童」。這種稱呼有什麼典故,或者有什麼理由在這些古代小說中並沒有介紹,現代人讀起來會有些費解,所以還需要解釋一下。梓童是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有時皇后也可以用這個詞自稱。
  • 從「猛獸」到「萌獸」,古人是如何成為貓奴的?連皇帝都淪陷了
    看我的大眼睛,屈服吧兩腳獸!一、喵星人從"猛獸"到"萌獸"早在西周就有關於貓的文學記載,詩經中《大雅·韓奕》有一句「有熊有羆,有貓有虎。」不過這句話揣摩一下就發現,貓和虎、熊這樣的猛獸一起出現,好像有點違和,這實際上反映了貓的馴化過程。那個時候,貓還沒有被馴化,不像狗,馴化時間比較早,這也是喵星人高冷的一個原因。貓還算是一種野性的動物,甚至是「猛獸」。
  • 皇帝最常見的稱呼有幾種?了解這些才能看懂史書!
    你能想像有時候古代人為了怎麼稱呼皇帝而絞盡腦汁嗎? 我們現代人看古裝劇,尤其是清宮劇,大都認為古代對皇帝的稱呼要麼是稱呼為「皇上」,要麼是「陛下」,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稱呼了。
  • 古代的皇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稱呼?
    直到後續的五帝,也有著一定的神話色彩,運用了五行劃分,分別為: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皇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只是後世都沒有用帝和黃稱呼自己了,而是換成了君王。王只是一個稱號,但對於嬴政來說,這個稱號遠遠無法滿足自己的,就好比孫悟空一樣,美猴王也無法滿足他,就改成了齊天大聖,寓意他的地位和天是平齊的。嬴政也改了一個稱號,就叫自己為皇帝。
  • 古人有哪十種敬稱?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說,古人們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居然有十種敬稱,而自己稱呼自己也有十種謙稱,那麼,都有哪些稱呼呢?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 古人稱呼太有趣,李十二?王十三?劉十九?他們都是你熟悉的詩人
    在如今,朋友之間的稱呼大多都是直呼其名,或者是小李、老張諸如此列。關係稍好一些的,會起個外號,如同王胖、二毛之類,相互叫著付之一笑。可是在古代,稱呼別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封建禮儀的約定俗成,人與人上下、尊卑、長幼之間的稱呼有著不可擅自逾越的界限。
  • 皇帝的子女真的叫皇帝為父皇嗎,事實上稱呼有很多,遠不止一種
    一般來說,這都是皇帝的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不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皇帝的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不僅僅是父皇這麼簡單。秦始皇創建皇帝制度的時候有很多規定。皇帝的自稱、皇帝的權力、皇帝的大印等各種方面都有明確規定,不過對於皇帝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並沒有特殊的規定。這就說明一件事,最初的時候皇帝的子女並不是叫皇帝父皇,那麼當時都叫什麼呢?
  • 為什麼稱呼皇帝為「陛下」,想不到竟與「它」有關!
    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一花一草,隨處能見到古人對於風水格局、儒家思想、藝術審美的追求和呈現。 其中一,三,五,七,九這幾個奇數,是陽數和天數;而二,四,六,八,十這幾個偶數,則是陰數和地數。 我們平常居住的家住一般都是陽宅,所以臺階數量以奇數為上的觀念便根深蒂固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奇數的臺階踏上第一隻臺階的腳和踏上最後一隻臺階的腳是同一隻,這符合了古人所說的「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觀念。
  • 本宮一詞在皇宮可以隨便用嗎?哪些人可以稱呼自己為本宮?
    而作為天子的妃嬪由於皇帝的這層關係自然也會顯得與眾不同,當然在後宮之中也是有著鮮明的等級制度的,有一國之君自然就有一國之母就是所謂的皇后,在皇后之下又有三千佳麗縈繞在天子身邊,清朝以後皇貴妃的尊貴僅次於皇后,甚至如果皇后因病去世,皇貴妃可以代替皇后行使權力,而在皇貴妃之下又有貴妃、嬪妃、才人等等交織在一起。那麼這些人都是如何稱謂自己的呢?
  • 古代皇帝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諱,朱元璋稱帝後,明朝的豬叫什麼?
    中國的古人首先馴化了野豬,我國的養豬歷史,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開始。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豬的舍飼,並發明了閹豬技術。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不僅是為了吃,還為了積肥。漢代以前,人們養豬主要是放養。到漢朝時期後,人們開始修建豬舍,以圈養豬。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隨著歷史劇清平樂地熱播,我們發現,劇中對皇帝的稱呼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雖然皇帝還是以朕自稱,但無論宮嬪臣子,王侯草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非臣子,這究竟是為何呢?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
  • 從畫中看古人夏天納涼,這種空調房你絕對想不到!
    夏日烈日當空,熱氣騰騰,估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理想的夏日生活情景是這樣的:「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夕陽西下,我往床上一趴。」那麼,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的古人,他們一般怎樣消暑呢?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與廟號不同,諡號的應用範圍更大,皇帝、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諡號,例如嶽飛的諡號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諡號孝賢純皇后。與廟號和諡號不同,年號是封建社會用來紀年的名號。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宣布以年號紀年,目的是以年號記錄君主的在位年長,首個年號是建元,此後逐步制度化。由於年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建元成為帝王開國的重要象徵。
  • 古人對顏色的稱呼,太「中國範兒」了!
    漢字之美,美在真情,美在精髓,美在風骨,美在意境…… 古人對於漢字的運用讓當代的我們自愧不如,古人對萬物的稱呼怎麼都那麼美? 我們常說的黃綠青藍紫黑白灰等顏色,在古人的口中卻有著這樣的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