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星(曾用名吳學金)
生於1931年10月22日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小壩鎮大仲村人
1950年5月入伍
半年後
他以64軍192師574團
一營三連通訊員的身份入朝參戰
吳學星老人和曾孫女
在槍林彈雨中,他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每場浴血奮戰的經歷都讓他刻骨銘心,現年89歲的他談起那段戰場往事,依舊激情昂揚。
記者來到吳學星家時,他正在閱讀戰記。
「爺爺,您能看清楚嗎?」
「能,這本書我都看了好多次,沒事的時候就反覆看,懷念以前打仗時的崢嶸歲月啊!」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書已經非常舊了,但是裡面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說還非常鮮活
「我們上前線的時候,已經是後期了,去往陣地的路上,千瘡百孔的車輛隨處可見,樹叢在燃燒,濃煙滾滾,鋪天蓋地,隨便抓一把土,裡面都是炮彈碎片。我們當時在三八線上以防為主,雖然沒參與大戰,但是小戰不斷,每天都有戰友犧牲,前面的戰友倒下了,後面的戰友頂上,我們衝鋒的時候攻勢非常猛烈,敵人是聞風喪膽。戰況十分慘烈,可謂是屍橫遍野。」
回憶了一會兒,吳學星哼唱起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剛一開口,老人就哽咽了,潸然淚下。
榮譽歷久彌新
當時志願軍的裝備遠遠比不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所以經常採用夜戰和伏擊的方法。潛伏是最需要耐力的,一旦暴露,整場戰鬥就會前功盡棄,部隊將會遭受滅頂之災,所以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發出任何聲響,咳嗽打噴嚏要強忍著,蚊蟲叮咬也要忍著,哪怕炮彈在身邊爆炸,也不能動。
「一扛就是十幾個小時,沒有一個人動的,而且到了晚上敵人會投放照明彈,都不敢輕易睡覺。」
聽老人講戰場往事
「爺爺,戰場上有沒有讓您最難忘的人和事?」
「有一個人,他叫塗前武,黔東南的,當時我們一起去的朝鮮,回國後,1956年9月一起去河南開封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步兵預備學校學文化,1957年9月去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步兵學校學習軍事。」
1960年,他們畢業後,一起被分到重慶。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由於身體原因,塗前武留守重慶,而吳學星被派往西藏。
離別時,塗前武在車站送別吳學星。當時,塗前武說:「學金(吳學星),手錶給我看看,還有多久發車。」
吳學星把手錶給塗前武后,塗前武卻把手錶收了起來:「手錶我就不還給你了,至於多少錢買的我也知道,我會直接把錢寄到你家裡去。」
吳學星沒有反對,他知道,塗前武這是要留個念想。
後來,錢寄到了,可他們卻失去了聯繫,這段戰友情就成了吳學星心中的一塊石頭。
塗前武老人
你好
你的老戰友吳學金在呼喚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