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請別拿這句話當不讀書的擋箭牌

2020-12-14 阿才帶你讀歷史

有人說要多讀書,提升認知,涵養品格,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有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人無法進步,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如此,那豈不是讀書越多越墮落,人品越不堪?不能再讓這句看似正確的話再誤導世人,且看我一頓分析猛如虎,剖析出真相來,管教噴子們再不敢引用這句話!

這句話源自何人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噴子界天下流傳、無堅不摧的抬槓神句,偏偏是讀書人寫的。

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讀書人,不是個秀才,不是個舉人,而是個進士!

還不是一般的進士,人家是「閩中十子」之首——曹學佺!

曹學佺,福建福州人,明朝萬曆二十三年進士,自幼刻苦讀書,家中藏書萬卷,畢生著書千卷。

曹學佺畢生好學,孜孜不倦,對文學、詩詞、地理、天文、禪理、諸子百家等都有所研究,尤其工於詩詞。這還不夠,這位曹先生還精通音律,擅長作曲,閩劇中的主要腔調逗腔就是他老人家創造的,因而被尊稱為閩劇始祖之一。

閩劇

這樣的超級學霸加天才音樂家,他就算說過這樣一句貌似貶低讀書人的言語,噴子們好意思拿起來抬槓?也不看看閣下的斤兩,用不用得起這句話。

當然,噴子們可能又會說了:這位曹先生是讀書多不假,但說不定他本人就是那負心之人哩!他這話不定是把自己也罵在了裡面!

那好,咱們再看看曹先生的氣節,看看他是不是個不講節義的負心之人。

史載:清軍攻陷福州時,曹學佺正在福州老家,老先生堅守氣節,誓死不降清,他香湯沐浴,整頓衣冠,在西峰裡家中自縊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聯:「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

在明末清初,前明官員普遍患上了軟骨病,就連以氣節自我標榜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也怯懦不敢自盡,親率諸大臣跪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統帥多鐸迎降,其低眉順目,奴顏婢膝的姿態,連清軍都看不起他。

錢謙益

反觀曹學佺先生,踐行節義,以身殉國,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百年以後,連清政府都要追諡他為「忠節」!

這樣道德學問無可挑剔的人,想必噴子們不好再拿他說的這句話當炮彈了吧?

只不過大家可能會奇怪,曹先生會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呢?

這句話源自何處

其實這句話不過是曹學佺在審理一個針對皇親國戚的具體案件時所做的案卷批示而已。

話說當時有一些皇親國戚驕橫無狀,閒極無聊便放出自家豢養的獵狗攀咬路人取樂。一次獵狗咬住一位秀才不放,恰好一名殺狗的屠夫經過,為救秀才拿刀殺死了獵狗,這幫皇親國戚心疼愛犬被殺,便將屠夫扭送衙門要求嚴懲。

當時的獵犬要比圖上這隻狗兇猛

恰逢曹學佺先生審理此案,先生早就聽說過這幫皇親國戚放狗咬人的猖狂行徑,便當庭宣判屠夫無罪,並要求這幫皇親國戚賠償被咬的秀才醫藥費。

這幫皇親國戚不服,要求覆審。覆審前他們偷偷給了秀才一筆錢,並要挾他覆審時更改口供,果然在覆審時秀才當庭翻供,改稱自己當時正在跟獵犬打鬧嬉戲,屠夫性情兇殘,衝上來就把狗殺了。眾皇親聽聞,當庭要求屠夫為愛犬償命。

曹學佺看出了其中門道,他怒罵秀才是軟骨頭,是恩將仇報,讓衙役對秀才用刑,秀才挨不住打,最終供認不諱。

曹學佺有感於此,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

曹學佺先生寫下這句話時,針對的是個體案例有感而發。屠狗輩固然有很多仗義之士,讀書人也大部分都不是負心之人,比如曹先生自己就是個極有氣節的讀書人。

在古代,屠狗輩畢竟名氣小,社會地位低,出了負心之人,引起的關注很少;而讀書人多有功名,又做官,出了負心之人,往往會臭名遠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在大家看來似乎就很有道理了。

總之大家不要受這句話誤導而認為讀書有害品德,恰恰相反,讀書是我們提升自己的最重要、也最便捷的門路。

我們這一代人,是要走向世界,走向星辰大海,我們都要多讀書,才能配得上這個時代!

相關焦點

  • 關於「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到底是真是假?
    明朝末年的文學家曹學佺曾寫過一首名為《至屠夫徐五家見懸此聯》的詩作,原文為:「蠅營狗苟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首詩作的前兩句大家聽的次數可能不是很多,但後兩句相信大家必然是都聽過的
  • 仗義每多屠狗輩 疏釋
    仗義每多屠狗輩 疏釋天津大學 劉鋒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很多的解釋,都將屠狗輩說成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這讓我忽然想起《儒林外史》,想起範進中舉,想起了範進的老丈人胡屠戶。「仗義每多屠狗輩」難道說的是胡屠戶及胡屠戶一類的人?應該不是,當然不是。你是屠狗的,你還須是一個隱身於屠狗職業的人士,而且你還需要仗義。否則就只不過是一個屠宰專業戶而已。「負心多是讀書人」,曹學佺自己就是讀書人!難道在罵自己?
  •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真理嗎?下一句充滿嘲諷,流傳成千古名言
    民間流傳著許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俗話,因為意思淺近、又概括了世情道理而被大家廣為接受,比如這句「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看很多人樣子平凡普通,沒有光鮮亮麗的職業與外表,但他們內心有情有義,路見不平,敢於拔刀相助。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前言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古語云「負心多是讀書人」該怎麼理解?為啥一定是讀書人?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中國歷代的《名句》中,「罵讀書人最狠」是流傳數百年的「名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那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事實上,這個「榮譽」本身就是加工版。其《原版》出自明末文學家趙學吉的《至屠夫徐五家見懸此聯》首詩。巴黎陣營狗苟貪心,猿,猿,義理半屠狗一代,陰心大部分是讀書人。
  • 仗義多是屠狗輩!
    其中賈家遭到抄家,劉姥姥得知消息後輾轉去獄神廟探望王熙鳳這一部分情節,個人認為改編得極為到位,人物語言和行為,高度契合前80回的人物性格特徵,把劉姥姥知恩圖報的樸實心理與王熙鳳悔不當初的心態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詮釋了「負心多是讀書人,仗義多是屠狗輩」,每看一次,幾乎都讓人淚奔一次!
  • 仗義每多屠狗輩?有人愛國有人恨國?一切都是生存的選擇
    可是透過歷史的宏觀敘述,從一個兒子父親丈夫的角度去看,他們中大多數是「食肉者」眼中的「屠狗輩」。《史記》中描繪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令多少人熱血沸騰與扼腕嘆息,因為那是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最美好的一部分。可是,如果把我們把自己換作五百士中一員,用當時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選擇,你會發現自己除了自刎也真的別無他途可走。在那個崇尚忠於主君的年代,在那個個體必須依附貴族生存的年代,在那個平民只剩下命與名的年代,既然選擇了作為「士」就決定了自己沒有主宰自我的權力,只是田橫的「屠狗輩」而已。
  • 在中國的歷史上,著名的壞人為何多為文人?武人為何少見?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先回味一下,明朝一位大師的一句名言,那就是」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或許大家懂了這句話的意思之後,就會明白為何壞人多為文人,武將偏少?縱觀歷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五千年當中互相交替的出現了很多的王朝,而這些王朝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當中,其中不少是一些恩恩怨怨的事情,而這些恩怨多為發生在一些在朝中做官的名人身上,更為有意思的是這些名人,多為文人,諸如宋朝時期的鍘美案,水滸傳當中的高俅,乾脆這麼說,歷朝歷代當中的那些奸臣,皆為文人,在這裡我們從人性方面了解一下。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可是,易祥和庹長發都看不清未來的形勢,他們不會想到,這一分別就是一輩子;更不知道這對年僅25歲的庹長發來說,又將意味著什麼?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家割草的庹長發在四川彭水老家被抓了壯丁。通過熱心的網友,易家兄弟聯繫到了庹長發在四川老家的侄子,老人這才回到故鄉。幾個月後,這位一生未娶的現代版「關雲長」,終於卸下重擔,在家鄉與世長辭。庹長發沒有上過學,也沒有讀過書。
  • 書生誤國不是空談,古代一書生憑藉一封信,卻害死20多萬人
    書生,泛指讀書人,古時候主要指的是那些讀書人,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每日沉迷於聖賢之書,不注重實踐,只會紙上談兵認死理,不懂變通,在他們的世界裡,聖人的話永遠是對的,所以古代的民間一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誤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種諺語,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位可謂是書生誤國的代表人物
  • 《獵謊者》:若不是太窮,這可能是今年最好的懸疑片
    這是這部電影製片人們的談話,整個劇組只有五萬的備用金,不少海報也是導演自己P的,也沒有人投資。但是整個創作團隊歷時兩年半,查閱無數專業書籍,分析各種真實案件,不斷打磨,在上映後也是收貨好評不斷!這是一部由廉欣執導,王茂蕾、孫夢純、張聖鵬等主演的懸疑犯罪電影,於2020年6月30日在騰訊視頻上映。
  • 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竟出自一乞丐之手,讓無數士大夫汗顏!
    正是應了那句老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後來這張紙條被官差交給了地方官,地方官看後感到非常的驚訝,這首詩不像是一個一個乞丐能寫出來的,於是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有隱藏的身份,最後經過一番調查,得知此人是從永嘉過來的,一直靠乞討為生
  •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為何煙花之地多出才情絕豔的女子?
    古人說「英雄每多屠狗輩,自古俠女出風塵。」意思是:有仗義精神的,多是底層人民,相反知識分子大都明哲保身,不肯挺身而出。真正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大概就是風塵女子,她們閱人無數,比一般女子更懂得比較,所以她們更有俠義精神。這第一句出自明代曹學佺著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這種人我們身邊多的是
    平素兼職代駕,老司機一個…別看劉邦的這些兄弟,平素咋咋呼呼滿身臭毛病,但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仗義。而這也恰恰應了坊間那句老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今兒要說的這位讀書人,便是個滿腹經綸、連腿肚子裡都裝滿了學問的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