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多讀書,提升認知,涵養品格,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有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人無法進步,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如此,那豈不是讀書越多越墮落,人品越不堪?不能再讓這句看似正確的話再誤導世人,且看我一頓分析猛如虎,剖析出真相來,管教噴子們再不敢引用這句話!
這句話源自何人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噴子界天下流傳、無堅不摧的抬槓神句,偏偏是讀書人寫的。
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讀書人,不是個秀才,不是個舉人,而是個進士!
還不是一般的進士,人家是「閩中十子」之首——曹學佺!
曹學佺,福建福州人,明朝萬曆二十三年進士,自幼刻苦讀書,家中藏書萬卷,畢生著書千卷。
曹學佺畢生好學,孜孜不倦,對文學、詩詞、地理、天文、禪理、諸子百家等都有所研究,尤其工於詩詞。這還不夠,這位曹先生還精通音律,擅長作曲,閩劇中的主要腔調逗腔就是他老人家創造的,因而被尊稱為閩劇始祖之一。
這樣的超級學霸加天才音樂家,他就算說過這樣一句貌似貶低讀書人的言語,噴子們好意思拿起來抬槓?也不看看閣下的斤兩,用不用得起這句話。
當然,噴子們可能又會說了:這位曹先生是讀書多不假,但說不定他本人就是那負心之人哩!他這話不定是把自己也罵在了裡面!
那好,咱們再看看曹先生的氣節,看看他是不是個不講節義的負心之人。
史載:清軍攻陷福州時,曹學佺正在福州老家,老先生堅守氣節,誓死不降清,他香湯沐浴,整頓衣冠,在西峰裡家中自縊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聯:「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
在明末清初,前明官員普遍患上了軟骨病,就連以氣節自我標榜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也怯懦不敢自盡,親率諸大臣跪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統帥多鐸迎降,其低眉順目,奴顏婢膝的姿態,連清軍都看不起他。
反觀曹學佺先生,踐行節義,以身殉國,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百年以後,連清政府都要追諡他為「忠節」!
這樣道德學問無可挑剔的人,想必噴子們不好再拿他說的這句話當炮彈了吧?
只不過大家可能會奇怪,曹先生會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呢?
這句話源自何處
其實這句話不過是曹學佺在審理一個針對皇親國戚的具體案件時所做的案卷批示而已。
話說當時有一些皇親國戚驕橫無狀,閒極無聊便放出自家豢養的獵狗攀咬路人取樂。一次獵狗咬住一位秀才不放,恰好一名殺狗的屠夫經過,為救秀才拿刀殺死了獵狗,這幫皇親國戚心疼愛犬被殺,便將屠夫扭送衙門要求嚴懲。
恰逢曹學佺先生審理此案,先生早就聽說過這幫皇親國戚放狗咬人的猖狂行徑,便當庭宣判屠夫無罪,並要求這幫皇親國戚賠償被咬的秀才醫藥費。
這幫皇親國戚不服,要求覆審。覆審前他們偷偷給了秀才一筆錢,並要挾他覆審時更改口供,果然在覆審時秀才當庭翻供,改稱自己當時正在跟獵犬打鬧嬉戲,屠夫性情兇殘,衝上來就把狗殺了。眾皇親聽聞,當庭要求屠夫為愛犬償命。
曹學佺看出了其中門道,他怒罵秀才是軟骨頭,是恩將仇報,讓衙役對秀才用刑,秀才挨不住打,最終供認不諱。
曹學佺有感於此,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
曹學佺先生寫下這句話時,針對的是個體案例有感而發。屠狗輩固然有很多仗義之士,讀書人也大部分都不是負心之人,比如曹先生自己就是個極有氣節的讀書人。
在古代,屠狗輩畢竟名氣小,社會地位低,出了負心之人,引起的關注很少;而讀書人多有功名,又做官,出了負心之人,往往會臭名遠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在大家看來似乎就很有道理了。
總之大家不要受這句話誤導而認為讀書有害品德,恰恰相反,讀書是我們提升自己的最重要、也最便捷的門路。
我們這一代人,是要走向世界,走向星辰大海,我們都要多讀書,才能配得上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