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多屠狗輩」是真理嗎?下一句充滿嘲諷,流傳成千古名言

2020-12-14 讀天下史

民間流傳著許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俗話,因為意思淺近、又概括了世情道理而被大家廣為接受,比如這句「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看很多人樣子平凡普通,沒有光鮮亮麗的職業與外表,但他們內心有情有義,路見不平,敢於拔刀相助。

「仗義每多屠狗輩」流傳得非常廣,以至於流傳出了多個版本。除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外,還有人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自古俠女出風塵」等。其實前者才是最原始的版本,只不過這句話到底總結得對不對,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在古代,職業身份地位被劃分成三六九等,「屠狗輩」一般代表文化水平不高,從事各種底層職業的平凡人,「讀書人」指書香滿腹的士林才子,士農工商,「士」排在第一,但他們的道德原則竟然還不如排在後面的屠狗輩,這種反差使得這句話充滿嘲諷意味,成了千古名言。

那麼,這句話說得有沒有道理呢?客觀來講,它確實反映了部分世情,因為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個讀書人說出來的。明朝學者曹學佺出身比較貧苦,小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靠做點小生意謀生,曹學佺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進士,這才改變了家裡的情況。

所以,曹學佺這種不是貴族世家出身的讀書人,更了解底層民眾的形象。他在官衙任職的時候,有個皇親帶著惡狗出門,惡狗將一個秀才撲倒在地,眼看就要咬死他,旁邊一個屠戶衝出來殺死惡狗,救了秀才。沒想到審案時秀才收了皇親的錢,改口說自己只是在和狗玩,屠戶莫名其妙傷了狗,應該償命。

曹學佺大怒,判這個無情無義的秀才永遠當狗,判屠戶無罪,然後說出了這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經典名聯。再比如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也諷刺了不少讀書人,像表面堅持守孝、不肯用名貴筷子的範進,實際上悄悄吃葷,自己破了自己的表面功夫。

但小編認為,這句話只能代表特定背景下的情況,不能作為真理規律。在現代,我們出門能看到戴著大金鍊子,紋著大花臂,看起來讓人害怕,卻彬彬有禮給老人讓座的人,也會看到打扮得漂亮斯文,實際毫無素質,因為一點小事隨意辱罵他人的俊男靚女。

但這能說明讀書越多,素質越低嗎?不能,這更像是家教的問題,跟書無關,書上的道理是死的,世界上的道理是活的,不管什麼身份職業的群體,都會既有善良仗義的人,也有品德低下的人,兩者並存,非要評出哪個多哪個少沒有實際意義。

而且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很難用善惡界定,一個看起來淳樸善良的人,可能也做過不為人知的壞事,一個看起來兇惡蠻橫的人,可能還救過路邊的小動物。所以小編覺得,關鍵不是區分群體,但凡做好事的人,都會得到大家的尊重,文化水平高低什麼的,反而是其次了。

相關焦點

  • 仗義每多屠狗輩 疏釋
    仗義每多屠狗輩 疏釋天津大學 劉鋒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很多的解釋,都將屠狗輩說成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仗義每多屠狗輩」難道說的是胡屠戶及胡屠戶一類的人?應該不是,當然不是。你是屠狗的,你還須是一個隱身於屠狗職業的人士,而且你還需要仗義。否則就只不過是一個屠宰專業戶而已。「負心多是讀書人」,曹學佺自己就是讀書人!難道在罵自己?當然不會罵自己,是罵那些違背良心、背信棄義的讀書人。對普通人來說,在大難臨頭,在富貴逼人的關鍵時刻究竟有多少人在違背良心、背信棄義?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請別拿這句話當不讀書的擋箭牌
    有人說要多讀書,提升認知,涵養品格,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有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人無法進步,噴子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如此,那豈不是讀書越多越墮落,人品越不堪?
  • 仗義每多屠狗輩?有人愛國有人恨國?一切都是生存的選擇
    可是透過歷史的宏觀敘述,從一個兒子父親丈夫的角度去看,他們中大多數是「食肉者」眼中的「屠狗輩」。《史記》中描繪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令多少人熱血沸騰與扼腕嘆息,因為那是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最美好的一部分。在那個崇尚忠於主君的年代,在那個個體必須依附貴族生存的年代,在那個平民只剩下命與名的年代,既然選擇了作為「士」就決定了自己沒有主宰自我的權力,只是田橫的「屠狗輩」而已。
  • 關於「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到底是真是假?
    明朝末年的文學家曹學佺曾寫過一首名為《至屠夫徐五家見懸此聯》的詩作,原文為:「蠅營狗苟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首詩作的前兩句大家聽的次數可能不是很多,但後兩句相信大家必然是都聽過的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那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事實上,這個「榮譽」本身就是加工版。其《原版》出自明末文學家趙學吉的《至屠夫徐五家見懸此聯》首詩。巴黎陣營狗苟貪心,猿,猿,義理半屠狗一代,陰心大部分是讀書人。作為明末讀書人中的佼佼者,一輩子寫「書千卷」的萬人大才子趙學吉怎麼能寫下「記錄」這個「讀書人」的名句?
  • 仗義多是屠狗輩!
    其中賈家遭到抄家,劉姥姥得知消息後輾轉去獄神廟探望王熙鳳這一部分情節,個人認為改編得極為到位,人物語言和行為,高度契合前80回的人物性格特徵,把劉姥姥知恩圖報的樸實心理與王熙鳳悔不當初的心態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詮釋了「負心多是讀書人,仗義多是屠狗輩」,每看一次,幾乎都讓人淚奔一次!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前言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古語云「負心多是讀書人」該怎麼理解?為啥一定是讀書人?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仗義每多屠狗輩,男兒一諾重千金。庹長發老人用66年的守護,向世人證明,承諾之重雖春秋不改,忠義之心固泰山敢當!在中華文化中,關羽以為人忠義、知恩圖報、信守承諾的品格和氣質譽滿乾坤,匯集了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
  • 劉備死後留下2句千古名言,一句寫進教科書,一句成黑幫經典語錄
    劉備死後留下2句千古名言,一句寫進教科書,一句成黑幫經典語錄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曾大亂。那時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的大漢的基業,也開始變得飄搖不定。有句俗話說得好,亂世造英雄。能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闖出一片天地的人,一定是有著過人之處的。而歷史也向我們作了證明。
  • 在中國的歷史上,著名的壞人為何多為文人?武人為何少見?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先回味一下,明朝一位大師的一句名言,那就是」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或許大家懂了這句話的意思之後,就會明白為何壞人多為文人,武將偏少?縱觀歷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五千年當中互相交替的出現了很多的王朝,而這些王朝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當中,其中不少是一些恩恩怨怨的事情,而這些恩怨多為發生在一些在朝中做官的名人身上,更為有意思的是這些名人,多為文人,諸如宋朝時期的鍘美案,水滸傳當中的高俅,乾脆這麼說,歷朝歷代當中的那些奸臣,皆為文人,在這裡我們從人性方面了解一下。
  • 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竟出自一乞丐之手,讓無數士大夫汗顏!
    正是應了那句老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蘇軾說「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名言被誤解千年,下一句才是重點
    古典詩詞流傳千年,很多名句被人們想當然地誤解了。如果不是因為學者專家的糾正,我們還以為它們本來就是這樣。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貧賤夫妻百事哀」、「春風十裡不如你」……怎麼樣,這些句子,你一開始都理解準確了嗎?其實,被誤解的千古名句何止這些。
  • 慈禧的文學造詣不凡,她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也正應為這樣,慈禧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被她的政治手腕掩蓋,很多人都不關心慈禧留下什麼作品,她懂些什麼等等,但是我們想像,他作為八旗女子,能夠在皇帝的選秀中脫穎而出成為貴人,自認是琴棋書畫都有很深的研究,其實他有一句成了千古名句,而且很多人都會念。
  • 80歲老翁娶18歲小妾,得意洋洋吟一詩,蘇東坡回一詩嘲諷流傳千古
    北宋時期,如柳永這樣的風流才子很多,其中有一位同樣整天流連於花街柳巷中,但是結局卻比柳永要好得多。他也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人物,名叫張先。張先的瀟灑人生張先出生名門,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對詩詞歌賦頗有研究,他的運氣同樣比柳永要好很多,在天聖八年時就考中而來進士,之後被任命為宿州掾。
  • 《左傳》十句名言,簡短深刻,流傳千古
    《左傳》十句名言,簡短深刻,流傳千古。1.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出自《左傳·昭公八年》。君子說話有根有據,所以遠離怨恨,禍不及身;小人講話沒根沒據,謠言中傷,因此引來許多是非,惹禍上身。2. 猶燕之巢於幕上。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像是燕子將巢穴築在帳篷上面一樣,隨時都有著傾覆的危險。
  • 隋朝有一著名奸臣,殺了皇帝還睡了皇后,最後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楊廣在位期間,對宇文家族很重視,因為他們一家世代為官,為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宇文化及之所以囂張跋扈,主要是仗著自己的父親是大將軍。楊廣是太子之時,他和宇文化及就走得近。隨著隋文帝病重,宇文家族有意讓楊廣繼位,還鼓動楊廣弒父。後來楊廣上位,宇文家族的權力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劉備有一句口頭禪流傳了上千年,如今被黑白兩道奉為經典名言
    作為曹操的政敵劉備也流傳了很多名言到了今天,只不過劉備的名言很多非常矛盾,單獨聽起來非常的有道理,甚至覺得他是一位非常賢德之人,但是拿他曾經說的話,相互對比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 曹操有兩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一句酒桌上常用,一句老闆吹牛喜歡用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群雄爭霸、義勇盛行的精彩亂世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人物,像劉備、關羽、張飛、孫權、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都在後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們說過的很多話也成為人人知曉的經典名言。
  • 大奸臣殺了楊廣又睡楊廣的女人,臨終卻留下兩句千古名言!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隋朝是一個氣數很短的朝代,在中國眾多朝代當中起得上接下應的作用。 眾所周知,李元霸的武力值在這部劇裡面排在第一位的,他使用的兩柄鐵錘,重達800多斤。而宇文成都是排在第二位的,使用的武器重4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