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神童,擁有驚世才華,四次演講獲獎,兩個品牌的創始人,號稱一天:作詞300首、作詩2000首、寫小說15000字。
但是有網友還很貼心的給她算了一筆帳:一天2000首詩?一天24小時,總共1440分鐘,不吃不喝不睡的話,平均43秒一首詩。乾隆看了都要氣死:
這樣算下來,乾隆存世詩作43000餘首,她22天可以寫完。陸遊9300餘首,5天可以寫完。全唐詩共900卷49000餘首,她只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01起跑線焦慮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神童」就像一個貶義詞
岑怡諾這位天才少女爆火,還源於她「亮眼」的簡歷:
僅拿「一日成詩2000首」計算,岑怡諾需要1分鐘寫出約1.4首詩,才算達到要求。
但是看完神童少女的視頻感覺像傳銷洗腦的演講會,而「神童」的背後卻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的產業鏈。
神童少女岑怡諾,流水線上成功的商品,陳安之成功學上品牌之一。
為什麼所謂的成功學組織如此龐大,究其原因是「市場的需求」。微博上有個話題投票:家長為何熱衷培養神童?其中投票率最高的是父母希望孩子爭氣掙錢又掙面子。
一個現實且意料之中的答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可這條起跑線是孩子自己的起跑線,還是父母自己再一次挑選的起跑線?
想要贏在起跑線上不是把孩子當成木偶操控,去實現自己曾經想要或是渴求的東西,也不是把孩子的培養成一個所謂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機器」。而是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做選擇。
「神童」的天賦是假的,但被毀掉的童年是真的。
連網友都調侃道:她的同學們連《狂人日記》都還沒讀懂,她就已被包裝成了「狂人」。 在《狂人日記》中,最後一句話,魯迅先生是這麼說的: 「救救孩子……」
在不少父母眼裡,培養孩子是為了延續他們的虛榮心,他們可不是真的盼孩子好,他們連自己的孩子真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就像葛怡然說的,優質教育的終極核心,也許並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頂峰,而是如何忠於自己的興趣,在這個領域成為實現個人理想並同時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02優秀的孩子都是有跡可循的
跳水皇后郭晶晶,在生活物質方面對自己和孩子都是節儉的,自己扎五毛錢的發圈,給孩子穿著十幾塊錢的衣服,帶丈夫和孩子體驗農田生活。雖然在物質方面沒有給孩子「富人」般的生活,但在教育方面卻毫不吝嗇,將孩子送進了「哈佛」幼兒園——香港寶山幼兒園。
同樣的,熱播劇《三十而已》顧佳為了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不惜負債、低伏做小也要將兒子送進最好的幼兒園。
很多家長會有疑惑,天價幼兒園都教孩子些什麼。為什麼那麼多有錢人都想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
其實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學什麼不如學能力。天價幼兒園裡除了常規課程之外,還會測試和培養學生的反應、聆聽及理解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鼓勵學生提問、思考、動手,而不是死記硬背。
就像馬雲說的:我們教育孩子不能只教知識,孩子現在要學的,其實是面向未來的思維方式和技能。
我們常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原件的好壞。
父母思維方式、修養、見識、社會地位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學習好,常常叫孩子們看書,可大多數父母叫孩子看書的時候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還指責孩子不認真看書。
卻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這時要做的便是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
父母平時的生活習慣及行為作風都深刻的影響著孩子,郭晶晶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在生活方面一直秉持這節儉的良好美德,帶孩子體驗生活,而是一味的奢靡。
父母才是孩子的榜樣,希望孩子好,首先父母就要做好。
03如何培養孩子
1、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注意力在一件事的時候,這時家長突然打斷孩子,讓孩子吃飯、喝水,這些情況就是在分散和幹擾孩子的專注力,所以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幹預孩子。
家長常常喜歡指責批評孩子,尤其是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時,這樣會給孩子產生一種抗拒心理,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我們要以身作則,這樣孩子才會形成更好的習慣。
2、培養自律性——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自律的核心是通過日復一日的做某些事情,從而讓自己在未來可以有所收穫,這就需要一個人具備延遲滿足的心態,因為很多事情做了後當下並不一定能看到結果。例如學習就是典型的反饋滯後的行為,一天一周的努力刻苦學習並不會帶來什麼明顯的提升,而只有持續性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績。
3、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每天安排好時間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幫孩子選擇適合的讀本,幫助孩子理解讀本內容。並且每天堅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讀書是和吃飯睡覺一樣重要的事情。
04
岑怡諾在演講中說:「我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感到幸福得不得了,驕傲得不像話。」像這樣一個既能掙錢又掙面子的孩子,可能會讓很多父母感到羨慕,甚至讓自己的孩子也拜個成功學大師。
但這種神童的「成功」模式,究竟是「彎道超車」,還是揠苗助長,還有待思量。
巴爾扎克曾說: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
畢卡索也說,「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
人生的每個階段,只有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感受,他才能真正懂得其價值和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並認真生活和學習。
把世界還給孩子,不要讓他們的目光變得黯淡而功利,或許這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是@悅媽育兒經 期待你能關注我,每天分享和善而堅定的育兒理念,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