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中國的小朋友們耳熟能詳的動畫明星多為外國血統。
而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動畫角色依然是孫悟空、大頭兒子、黑貓警長等以往的動畫形象。
對於中國動畫人來說,昔日的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的經典之作,曾給中國動畫帶來了非凡的國際榮譽;而「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也至今被我們津津樂道,感慨回味。
日本的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白蛇傳》就是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雖然談不上具有世界影響,可是卻是日本動漫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始。
在其後,日本對中國的三國、水滸、西遊記都進行了改編創作,這些包著中國文化外殼的日本動漫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
面對中國巨大的動畫消費市場,國外的動畫製作者們不可能忽視。
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加強,其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中國的民間故事、古典音樂、小說戲劇、琴棋書畫成為了國外動畫製作者創作的靈感。
從1998年的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到2008年《功夫熊貓》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動畫對中國文化越來越深入的挖掘與借鑑,也體現了好萊塢正逐漸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中國婦孺皆知歷史上有名的女性形象。
中國的小說戲劇都對此人物進行了刻畫。為了拍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 美國的迪士尼選取了這一中國民間故事傳說進行了再創作,於1998年拍攝了動畫片《花木蘭》。
在解構中國傳統的婦女道德準則與君臣準則之後,花木蘭變成了一個具有西方現代感的女孩,皇帝也成了一個慈祥、開明的老者。
總體來看迪斯尼版花木蘭實際上是一個黑眼睛黃皮膚的美國女孩。
她追求自我價值,在歷險中獲得了自我的認知,這就是迪斯尼版的中國古代替父從軍的女中豪傑花木蘭。
故事的敘事手法是一種典型的美式模式。
在中國,花木蘭是孝道、愛國、有責任感、有勇有謀的象徵。
在這裡,是否成功體現出中國文化,在這裡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外動畫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鑑宣揚了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2008年6月,夢工廠推出了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全球引起了轟動。
導演斯蒂文森稱,為了《功夫熊貓》,他們準備了15年之久。
他本人又是一個中國功夫和中國文化的愛好者。
如果要拍一部中國功夫題材的動畫片,要從動物中找一個中國文化的形象,會找到誰?當然是熊貓!拍《功夫熊貓》的主意就這樣誕生了。
在這十年中,中國的文化意識在世界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國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也進一步加深。
導演斯蒂文森把電影《功夫熊貓》稱作是「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在《功夫熊貓》中,我們可以看到身形肥胖、行動遲緩、心地善良的大熊貓阿寶夢想自己成為一個武功高強的功夫高手,陰差陽錯之下,成為了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
這種小人物經過努力實現成功的故事模式, 放在了中國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之中,自然取得了讓觀者眼前一亮的效果,更加要指出的是,這部動畫片比十年前的《花木蘭》融入了更多的中國精神,無論從角色的外形還是內在的精神,體現了一種中國的審美理念。
可以看出創作者為表達純正中國文化作出了努力。
國外既然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移植再利用,那麼我們自己更應該要把中國文化在動畫中發揚光大。
值得欣喜的是,現在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重拾中國傳統文化,並加以現代演繹取得了成功。
目前中國動畫已有《靈契》《一人之下》《凸變英雄》《狐妖小紅娘》等作品在日本播出,網飛公司也買下《媽媽咪鴨》《肆式青春》《大魚海棠》等作品的播放權。
2019年暑期檔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09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雄踞中國動畫票房榜首。
如此亮眼的商業成績令該片的海外市場表現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然而該片的海外票房收入卻與國內票房形成強烈反差。
截至2019年10月6日,影片在美國票房收入近370萬美元。
與海外發行大獲成功的美國動畫相比,中國動畫尚未形成品牌,其在世界市場的變現能力與國際影響力仍有待提升,中國動畫走出去依然任重而道遠。
但是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利用所做的種種努力是值得我們肯定並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