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猴子基因研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抵禦HIV的防禦機制

2021-01-09 生物谷

2017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發現的長尾黑顎猴 (vervet monkeys)是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天然宿主,而SIV和HIV/AIDS非常相近,並不像攜帶HIV的人類一樣,感染 SIV的長尾黑顎猴很少會像人類患上AIDS一樣出現疾病症狀。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WM)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動物所具有的稀有耐受性或許來自於一種特殊進化,而這種進化對於其機體中某些DNA是非常有利的。

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抵禦病毒的可能性防禦機制,這或許後期後期研究人員開發治療AIDS的新療法,並且研究HIV相關病毒基因的進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長尾黑顎猴同時也稱為非洲綠猴,其常常是研究多種人類疾病的生物醫學模型。雖然說從猴子到人類的研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目前這項工作具有一定的比較價值,比如,其能夠幫助研究人員闡明是否HIV和SIV擁有共同的祖先等。

研究人員表示,動物機體基因中所發生的選擇能夠調節病毒,而不是抵禦病毒,而且這些能夠指導機體免疫缺陷進展的基因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研究人員的抽樣策略能夠幫助他們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到加勒比地區不同種類猴子機體中的基因選擇。研究者Turner教授說道,樣本的多樣性非常重要,我們能夠基於這些信息來確定進化選擇的普遍性如何來自於較大的地理區域。

動物對SIV的耐受性也是研究人員從2009年開始對猴子進行研究以來一直從事的主要研究課題,2015年研究人員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解開了一系列疑問,Turner表示,我們捕獲並釋放了2000隻動物,同時研究了各種生物問題,最熱點的問題還是闡述某些特殊基因和SIV之間的關聯。

如今研究人員發現,對病毒的基因組適應性或許支持了最近的研究證據,即病毒在蛋白質的進化過程中扮演者關鍵的角色,而蛋白質在哺乳動物機體中承擔著所有重要重要的生命活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Hannes Svardal, Anna J Jasinska, Cristian Apetrei, et al. Ancient hybridization and strong adaptation to viruses across African vervet monkey populations. Nature Genetics (2017) doi:10.1038/ng.3980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識別出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療法的新型關鍵基因!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與嚴重疾病形式相關的5個關鍵基因,或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的新型潛在療法。
  • Nat Commun:免疫細胞類固醇或能幫助腫瘤抑制宿主免疫系統的活性...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移除關鍵的類固醇產生基因或利用藥物關閉該基因的表達都能顯著減緩癌症的形成或進展。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研究者指出,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後,研究者表示,類固醇信號通路中或許含有潛在的藥物靶點,其能幫助研究者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儘管後期還需要在人類機體中進行試驗
  • 氧化劑或能幫助減緩細胞的衰老過程!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名為Tsa1的酶類進行了深入研究,Tas1是一組被稱為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s)的抗氧化劑的一部分。研究者Mikael Molin說道,此前對這些酶類的研究結果表明,該酶能參與酵母細胞抵禦有害氧化劑的過程中去,當抗氧化蛋白被用於卡路裡限制時,還能幫助延長細胞的壽命,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Nat Commun:中性粒細胞或促進腫瘤細胞死亡 但這或許並非好事
    研究者Wei Li表示,我們對「壞死」(necrosis)的組織死亡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們認為,腫瘤快速生長所導致的供血不足引發的缺氧或會造成細胞壞死,這項研究中我們調查了誘發組織死亡發生的分子過程。壞死程度較高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往往生存率較低,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深入研究驅動組織死亡的分子機制,從而幫助開發改善這些癌症患者生存預後的新型療法。
  • 多篇重要成果聚焦皰疹病毒研究新進展!
    ,HSV1會在黏膜表面感染上皮細胞,當其從末梢神經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後,就會感染大腦並引發單純皰疹性腦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這是一種罕見疾病,如果不治療的話死亡率較高;在很多病例中,患者機體先天性免疫系統會抑制HSV1對大腦的感染,但HSV1有時會躲避大腦的防禦機制。
  • Cell:揭秘維持機體組織生長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成年人機體組織中,組織和器官中的細胞數量保持不變,任何由細胞分裂所產生的新細胞都需要由其它細胞的損失來補償,相比之下,在出生後機體的生長過程中,當維持組織功能的同時,機體會產生過量的細胞來保證組織擴張所需,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確保機體從出生到成年過程中維持機體組織生長的分子機制。
  • Cell:特殊遺傳突變闡明對抗糖尿病藥物的反應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抗糖尿病藥物會因不同個體機體DNA序列的較小的自然差異而表現出可變的效應。
  • Nat Med:個體化免疫治療開發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由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暨省「感染與免疫」創新團隊金艾順教授與日本富山大學醫學藥學部村口篤教授等共同開展的「個體化免疫治療開發」國際合作研究取得突破進展,部分研究成果已於本月在《Nature Medicine》Online發表。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人類基因組測序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機體運作機制的認識,同時也為開發疾病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可能。【1】Nature:科學家闡明藥物來那度胺抵禦癌症的新型分子機制doi:10.1038/nature14610近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揭開了癌症藥物抑制癌細胞增殖及幫助血液病症患者治療的新型分子機理
  • 胰腺癌研究進展一覽
    Friedman說,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當他們缺乏這個基因稱為NF-κB p50時,免疫反應的關鍵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更有可能幫助打贏一場炎症戰。轉錄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它通過與附近的DNA結合來幫助特定的基因"開啟"或"關閉"。 過去的研究還表明,在缺乏轉錄因子的小鼠中,黑色素瘤、纖維肉瘤、結腸癌和腦癌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速度較慢。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挑戰近100年來科學界研究共識!科學家揭示人類機體心率夜間變慢的...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90多年前科學家們關於調節晝夜節律機制的共識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長期以來,迷走神經(vagus nerve)被認為是導致夜間機體心率變慢的主要原因,迷走神經是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一種神經,其能供應包括心臟在內的多種內臟器官。
  •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6:59:14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Ari M.
  • 研究揭示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
    的文章,揭示了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及其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孔宏智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被子植物花的進化發育遺傳學、核基因家族和調控網絡的進化以及植物系統發育和分子生物地理學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基因的重複和分化為生物的演化提供了原材料。
  • 唐珂/景乃禾/何水金合作研究揭示基因突變引起孤獨症的機制
    由於以孤獨症為代表的神經發育疾病在臨床表徵和遺傳背景上的異質性與複雜性;因此,闡明孤獨症致病機理是現今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面臨的難題。 NR2F1(又名COUP-TFI)基因位於人第5條染色體。
  • 人體的免疫「部隊」如何防禦「外敵」入侵?
    近年來,國內外免疫學研究者在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研究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這些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病原體的免疫識別(邊防部隊發出敵人「入侵」警報)、免疫細胞集聚(應急部隊集結「抵抗入侵之敵」)和病原體免疫清除(特種部隊「清除入侵之敵」)等不同階段的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
  • 機體針對COVID-19的免疫力或許會持續6個月甚至更久!
    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臨床醫生認為從疾病中康復的患者會產生一些抗病毒抗體,而這些抗體在其感染後的幾個月內會迅速進化,患者感染後的6個月,這些抗體會變得更加有效,同時還能夠抵禦更多突變的病毒。
  • Nat Biotechnol:開發出能同時對多個基因組位點進行編輯的超強基因...
    2020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能同時對基因組中多個位點進行編輯,從而就有望幫助研究不同DNA的組合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