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11月23日,衢江區實驗小學的老師祝穎和校長邵建剛,為該校606班的同學們,上了一堂以當地紅色人物林維雁為主題的特別思政課。這是近年來,該校著力發掘本地紅色元素,傳承紅色基因的一種「接地氣」嘗試。
「1924年9月,林維雁在上海出生。數月後,母親攜帶她回衢縣老家。6歲的小維雁進入樟潭小學(今衢江區實驗小學)學習……」課程開始前,每位同學的課桌上都擺了一本《林維雁》的故事繪本,這是基於林維雁的人生故事,專門設計印刷的。
之所以選擇林維雁這個人物,不僅因為她是衢江區實驗小學的校友代表,她還是為衢州解放而英勇獻身的衢州六烈士之一,甚至被譽為浙江的「江姐」。
說起為什麼用繪本這種形式,邵建剛向記者聊起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們小時候看的小人書,都是《西遊記》、《邱少雲》、《黃繼光》等。而現在的孩子,看得很多的都是繪本。我們小時候對小豬的暱稱,是『八戒』,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說『佩奇』。正因繪本易於被孩子接受,所以選擇了這種形式來講述紅色故事。」
作為一所1906年就已創立的百年名校,衢江區實驗小學這些年做了很多紅色傳承的嘗試。邵建剛說,但有的紅色人物故事,難以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從故事中找到共鳴。所以從2018年開始,學校就以林維雁的故事為基礎創作了繪本,並且「拆分」林維雁的生平,給不同年級講不同階段的故事,「林維雁是本地人,很多家長都對她有印象,這有利於通過小切口來傳承『大紅色』。並且,通過這個在本地家喻戶曉的紅色人物,家長和孩子可以很快就被喚起記憶,並且有代入感。通過這種方式一起重溫紅色精神,不但給孩子以教育,也能對孩子周邊的家長們形成輻射教育。」
這些年的學校管理經歷,讓邵建剛深刻地感受到,由於圍繞在孩子們身邊的影視劇、遊戲、書籍等內容中,一些紅色經典形象,有的內容不夠鮮活,有的甚至還是「戲說」,這就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紅色教育的接納上有所影響。
「所以好的紅色教育不能缺席小學課堂。」於是邵建剛就琢磨用各種孩子喜歡以及易於理解的形式來體現,比如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理解相對抽象的名詞?他們也一直在探索。
記者在教學樓走廊裡看到,該校在解讀形式上,確實動了腦筋。比如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學校是這樣為孩子解讀:「富強 爸媽的收入增加了」「富強 沒有國家敢侵略我們了」……
在祝穎的思政課結束後,邵建剛也希望孩子們能「從身邊小事想想如何愛國」,而非簡單的回答「好好學習」。
「了解歷史,知道以前如何落後挨打。」——很好,以史為鑑才能進步。
「鍛鍊身體,增強身體素質。」——這我很喜歡,身體棒棒的,是報效祖國。
「不吃垃圾食品。」——對,身體健康也是愛國。
「撿到東西要還給失主。」——是的,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邵建剛做了個總結,「學習林維雁的精神,革命時要拋頭顱灑熱血,現在的我們,需要把身體練好,把家人照顧好,讓我們的學校和衢江更美好,這就是愛國,也是擔當。」
衢江區教育局黨委委員邵小平:
讓更多紅色人物走進校園
讓孩子們走出校門,到老戰士、退役軍人、革命先輩的後人以及一個個不平凡的平凡人那裡親身訪談,感受到這些人身上依然鮮活的「紅色精神」。
把具有時代特點的紅色人物請進校園,讓孩子們在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上,理解紅色的意義,明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通過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謠、書(誦)紅色詩詞、遊紅色基地系列課程活動向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學生日常。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助力青少年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這,都是我們衢江區中小學教育領域的一次次紅色實踐。
近年來,為提升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效果,我們鼓勵各學校大力開發思政課程,在建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同時,倡導各學校與地方傳統文化相結合,致力拓展思政課的課程,創新教育模式。
比如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活動就是緊緊圍繞社會主旋律展開。通過思政優質課大賽的形式,讓學生接受了多種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賽課與育人兩不誤,真正體現了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同時,命題比賽選取的材料緊緊圍繞改革開放這個主題,向學生弘揚時代主流價值觀。同樣的,教師命題也緊緊圍繞國家主流價值觀而展開,最終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最好素材。
此外,積極開展思政小論文評比、紅色故事大家講、中小學宣講團等活動,不僅能增強中小學生的愛鄉意識、創新意識等,還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思政課的功能以及思政教育成果。
正是在各種各樣的不斷創新和實踐中,衢江區中小學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成果也就由此不斷顯現:衢江區廿裡小學開展的「行走紅色課堂,踐行育人使命」系列活動、衢江區實驗中學的紅色拓展課、衢江區上方鎮中心小學邀請戰鬥英雄人物來校講課……
特別需要點出的是,這些年來,我們還一直致力於把思政課的活動聚焦於學生的家鄉,發掘本地紅色故事,從而提升學生在紅色教育中的代入感和親切感,由此帶動更廣泛的思政教育內容,輻射更廣大的受教人群。
衢江區實驗小學校長邵建剛:
學姐的故事
感動了今天的同學
在學校,為了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好多孩子不願意當「學習組長」;在家裡,一家人用過餐之後,很少有孩子會主動清洗碗筷;遭遇別人批評或不同意見的時候,不耐煩的情緒甚至惡言相向是常態……現在的小學生,考試分數越來越高,各項才藝越來越豐富,但似乎脾氣越來越大了,個性也越來越足了。
「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啦?」作為一名從教近三十年的小學老師、一所小學學校的校長,筆者日益感受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的小學生學業成績分數越來越高,而責任擔當的精神分數,卻還需要進一步追趕。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比學業進步更重要」……基於這樣的思考,筆者所在的學校,師生合作手繪連環畫《林維雁》、編寫口袋讀本《紅雁》,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學校校友林維雁烈士從小熱愛學習、追求真理、為了家鄉衢州的解放事業光榮犧牲的英雄事跡。學校以思政課、師生宣講團、國旗下講話、紅色紀念日等載體,讓學生從本土紅色基因、革命傳統中汲取營養和力量,用紅色文化補鈣鑄魂,讓主動擔當、奉獻他人、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根植於每個孩子的心底。
「學姐林維雁,為了家鄉衢州的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很受震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需要用這些英雄的事跡不斷告誡自己,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學習學姐,愛家愛國、主動擔當、處處為他人著想,做一個貢獻社會的人……」聽到六年級的孩子,在演講中這樣的發言,更加堅定了我們用紅色本土文化為學生精神補鈣的決心和信心。
尋夢
尋夢
肝膽似鐵,英魂如山。
高舉手中的火炬,
他們心懷天下,勇灑熱血。
等待! 等待!
中國黎明終將到來。
圓夢
江水悠悠,雁過留痕。
接過先烈的遺願,
我們合心合力,砥礪前行。
康樂! 富強!
中國夢想各展其長。
追夢
歲月變遷,精神永恆。
繼承先烈的豪志,
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奮鬥! 追趕!
中國少年志存高遠。
衢江區實驗小學 劉英傑 陸文燕
憧憬
憶往昔,
中華民族水深火熱。
饑寒交迫,
流離失所。
渴望,
吃飽穿暖安於家。
看如今,
九州大地生機勃勃。
瓜果四季,
網通世界。
讚嘆,
安居樂業欣向榮。
展未來,
華夏兒女雄於地球。
量子通信,
遨遊太空。
憧憬,
蒸蒸日上國富民強。
衢江區實驗小學 祝穎 邵淳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