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選(1925-2009)湖北孝感人。師從張肇鉻、張振鐸、王霞宙。1949年畢業於武昌藝專,1951年進修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52年起在華中師範大學和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湖北分會副主席,湖北省花鳥畫研究會會長,湖北省花鳥畫刊授學院院長,東湖書畫院副院長,湖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湖北省美術院副院長、北京中華炎黃書畫院副院長,寓居北京。
1981年秋,作家、友人姚雪垠完成了《李自成》第三卷寫作,在北京作七律《詠懷》一首書贈湯文選:
風雨崎嶇二十年,未將羸馬卸徵鞍。
刖刑夢獻連城璧,逐客私栽九畹蘭。
牛鬼蛇神迷黑榜,香花毒草亂朱欄。
卷施縱死心猶活,烏桕經霜葉更丹。
春曉 68cm×61.8cm 1979年
經歷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已過知天命年的湯文選顯得豁達、淡然。他說:「文革中雖然很苦很苦,但對我來說是一次洗禮。按佛教來講,這是一次磨難,最終覺悟,到達彼岸,以證因果。」
1979年,湯文選創作的花鳥畫《春曉》入選第五屆全國美展,這幅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並在日本展出。
1978至1981年間,湯文選熱情於寫意花鳥畫的創作中,成果豐碩。主要作品有:《迎風醉露》《晨曲》《早春》《春日融融》《小園春色》《紫藤蜜蜂》《春意》《春暖》《綠梅蠟嘴》《老梅新枝》《梨花小鳥》《花蔭小憩》《春江水暖》《秋菊鳴禽》《秋實》《果熟時節》《沙田佳果》《南瓜八哥》《葫蘆小鳥》《雀躍圖》《白梅三鴿》《杜鵑錦雞》《凌霄螳螂》《江娥啼痕》《斑竹斑鳩》《聚英圖》《相期雲漢外》《松鷹》《春消息》《玉堂春》《凝馨》《荷塘立鷺》《荷塘小鳥》《荷塘魚鷹》《簷下風波》《日正午》等。這些有著生命激情的花鳥畫作品,與大自然相呼吸、相感應。湯文選以自己的藝術敏感參透自然萬物之生機,呈現出愛的真摯與生的勃發;他將滿腹的辛酸苦愁,化作了沁人心脾的甘甜佳釀,奉獻給社會。其情其境,動人心目。
1981年,湯文選作為湖北省美術院業務副院長在全院創作會上談創作體會。他說:「人民需要陶冶性靈,提高情操,熱愛生活。花鳥畫的功能是潛移默化,不可以像人物畫那樣直接為政治服務。「「現在我們畫花鳥畫可以不強調政治,但要強調三性:民族性、時代性、個性。」
曬場上 117cm×69cm 1982年
1982年夏,丹麥女王王夫菲利浦親王來華訪問,湯文選應邀作《蘭花》一幅作為國禮贈其收藏。秋天,湯文選受楊之光邀請赴廣州美術學院講學,又應方濟眾邀請赴西安參觀訪問。這段時間,湯文選閱讀了老莊哲學等古典文論和其它美學書籍。他在筆記中寫到:「古人云:蘊而不露。真正高深的畫面並不直露於紙上,而在讀者心田。不要以小我為宗旨,應有博大的領悟。不在於一點一滴的得失,所謂『數點梅花天地心』即是。」「天即自然,人即性靈,性靈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天人合一」。
1982年春天,湯文選來到湖北省襄北農場體驗生活,感受改革開放後的農村氣象。這次襄北之行,湯文選開始以現實主義手法來創作農村題材的花鳥畫。
酣夢 68cm×68cm 1982年
1982年至1985年,湯文選創作了一大批農村題材的花鳥畫,其中以「豬」為主題的作品有《酣夢》《曬場上》《頻聞戶戶喚豬聲》《村頭所見》《夏晝長如年》《鄉間即景》《農家一瞥》《進寶圖》《四喜齊來》《村頭拾趣》《脫兔馳晨光》《初生之豚不怕虎》等。
戰正酣 110cm×69cm 1985年
村頭拾趣 113.6cm×66.5cm 1984年
晨光 137cm×69cm 1986年
秋忙時候 145cm×194cm 1986年
《豐收場上旋風起》(後改名為《秋忙時候》1985年),畫中三百多隻麻雀旋風式地向打穀場上衝掠而過。 颯颯秋風中奮飛的歸雁(《秋風容易動鄉思》1982年),蘆花蕩中悠閒漫步的群鷺(《蘆花送暖》1982年),玉米抽穗時倒立於枝蔓的紡織娘(《吟秋》1983年),雨過竹林時縮脖的落湯雞(《竹林過雨》1983年),朦朧晨露中引頸而鳴的雄雞(《報曉》1984年),伴晚時分驚起復又安寧的小鳥(《月乍明》1984年),晨曦中掙斷繩索飛奔田野的小豬(《脫兔馳晨光》1985年),荷池中戲水逐花的群鴨(《弄影》1985年),簇錦般凌空撕打成一團的雄雞(《戰正酣》1985年),清晨於空闊浩渺湖面留下一抹倒影的鷺鷥(《晨光》1985年)……這幅幅圖境,真實而又浪漫,平凡而又神奇,歡快而又寧靜,豐富而又和諧,一派天籟。在這裡,作者已渾然坐忘、沉落於無盡悠渺的天地自然之中。
「歲月蹉跎,去日多苦。」湯文選在《從藝自白》中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透露出的是大半輩子的社會動蕩與喧囂,只能是無可奈何,欲說還休,大音希聲,寧靜致遠,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之道。於是,這悽苦孤獨的靈魂向花、草、樹、藤,向禽鳥、家畜、動物傾注了大愛情懷,祈求人類的自由,社會的安寧,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由此返照,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安撫、淨化和慰藉。
1984年8月,湯文選當選為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0月,第六屆全國美展在北京開幕,湯文選以一幅表現農村豬和麻雀的作品《村頭拾趣》參展並獲獎,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美術館在大展後又派人專程到湖北,代表該館收藏了湯文選另外兩幅農村題材的花鳥畫《戰正酣》《晨光》。他1985年創作的花鳥畫《秋忙時候》參加了第七屆全國美展,這幅作品也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秧瓜八哥 68cm×45.5cm 1980年
鄉間既景 68cm×68cm 1983年
1984年春天,湯文選不再擔任美術院副院長。美術院重新調整了住房,將一層樓全部分給了湯文選,包括樓後的小園。這年6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來我國訪問,湯文選應邀作《白梅》作為國禮贈其收藏。
1988年6月,湯文選為中國援建埃及的國際會議大廈作大幅水墨畫《雙虎圖》。
叢林過雨 126cm×67.6cm 1983年
觀魚圖 138cm×68cm 1984年
1989年3月,經國家文化部批准,湯文選與其次子湯立應邀赴英國倫敦阿爾派俱樂部舉辦畫展。英國女王的弟弟邁克親王、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等出席開幕,BBC電臺兩次向世界各地廣播了畫展消息、報導了現場採訪。
「『85』新潮」以來,美術界的前衛人士對於傳統中國畫發起了一場批判運動,其程度之激烈,時間之長久,前所未有。「中西融合」論、「中國畫窮途末路」論等這使得很多中國畫家、包括學習中國畫的學生都不知到該如何畫畫了,國畫界流行做肌理、搞製作,紛紛以西畫的觀念、技法來改造中國畫。對此,湯文選自有主張,他說:「國畫是我們民族的藝術精華,民族不會消亡,藝術也不會消亡。桃花江以前出美女,以後還會出美女。」「藝術品味還是純粹為好,不管是西洋繪畫、中國繪畫或是非洲藝術。品酒也是一樣,中國的茅臺酒,蘇格蘭的威士忌,日本的清酒,都要講品味純正、純粹、地道。世界文化要有多樣性。如果未來東西方的藝術趨同,那將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1990年春,湯文選應邀為天安門城樓作畫,他畫了巨幅國畫《鶴壽千秋》,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當年6月,湯文選應香港三石軒邀請,與友人、畫家魏照濤一起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畫展,蔡若虹題寫了展名。
1998年3月、6月,湖南美術出版社、湖北美術出版社分別出版了《著名國畫家專題·湯文選畫虎》和《中國畫名家叢譜·湯文選畫虎》,同時出版的還有《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黃胄畫驢》《關山月畫梅》等名家專題畫集。
秋實吟禽 68cm×66cm 1993年
壯心 137cm×69.5cm 1996年
天倫圖 68cm×136cm 1983年
1990年,湯文選創作了《庚午水墨虎冊頁》十開,它標誌著湯氏水墨畫虎已經成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直至暮年。綜觀湯文選筆下之虎,或睥睨環宇,呼嘯長空;或虎踞龍盤,驚雷暗生;或回眸中原,從容雍雅;或肅穆沉寂,貴守潛藏;或互吐心曲,殷殷柔切……
幽澗和風 143cmx346cm 2001年
神威天縱 143cm×363cm 2000年
1992年,湯文選應邀為毛澤東紀念堂作畫,他創作了6尺整紙壽桃《祖國萬歲》,《求實》雜誌當年發表了這幅作品。這年,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精裝本《湯文選作品集》,日本著名作家、學者陳舜臣和湯文選的學生尚揚分別為畫集作序。
1994年,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老妻劉青子因病去世,湯文選情緒低沉,悲痛。1995年,湯文選身體出現不適,作畫時右手顫抖,經醫生診斷為帕金森症。用藥後症狀暫時得以緩解。
墨舞 115cm×67cm 1990年
1996年5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美術院聯合舉辦的湯文選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畫展反響強烈,首都媒體稱「湯文選畫展給北京畫壇吹來了一股強勁的春風。」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參觀了畫展,中央電視臺六次滾動播送畫展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報導了畫展消息,中央電視臺10套播放了專題人物《畫家湯文選》,文化部副部長李源潮、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佔祥參觀了畫展。出席畫展研討會的有華夏、金維諾、唐達成、李松、董玉龍、劉勃舒、龔產興、楊力舟、劉大為、薛永年、劉曦林、張士增、陳綬祥等,對湯文選的作品給以很高評價。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撰文稱:「從全國範圍來看,畫大寫意花鳥畫,湖北的湯文選先生樹立了一面旗幟。」金維諾在文章中評論:「湯文選以敏銳的觀察,巧妙的構思,精湛的技巧,開拓了花鳥畫的新領域……」
同年9月,湯文選畫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辦。關山月帶著院領導、老師和眾多研究生、本科生在展廳內一幅一幅點評湯文選的展品,他說「這代表了中國畫最純正的品格。應該讓港、臺和外國人來看看,認識什麼是真正高雅的中國畫。」
1998年2月,湯文選、湯立應邀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了父子中國畫聯展。在臺灣的原湖北藝術學院的學生何懷碩為老師的畫展寫了前言,國父紀念館收藏了湯文選的《雙虎圖》。
叢梅似望峨嵋雪 178cm×96cm 1998年
松魂 178cm×96cm 2000年
2000年6月、10月,2003年5月,湯文選畫展先後在河南省博物院、天津市文聯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對於這批新作,觀眾反響異常強烈。
繽紛迷雪意 178cm×68cm 2000年
我知魚樂 95cm×178cm 1999年
天津畫展作家馮驥才看完畫展作品後說:「湯文選先生畫得真好,用筆有速度感,有激情,大氣,這比吳昌碩畫得強烈。湯先生是我上中學就知道的著名畫家。」何家英在座談會上說:「看了湯先生畫展我深受感動。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一股浩然之氣,一股正氣。看得出湯先生為人的正直,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是精神的享受,精神的啟發。」
在南京畫展喻繼高說:「湯先生的畫鏗鏘有力,下筆如同一個衝鋒陷陣的戰士,作品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振奮。湯文選先生在大寫意的成就與貢獻上,當今無人可比。」範揚說:「湯老作品氣勢奪人,在用筆的厚重上不讓齊白石,一流一流,一流高手。湯老發展了傳統大寫意,發展了文人畫。」馬鴻增說:「大寫意花鳥畫難度太大,齊白石、潘天壽的高度擺在那裡,很難突破。但湯文選先生在他們的基礎上又邁出了很大一步。」
世紀之交,垂老之年、身患帕金森症的湯文選儘管病魔纏身,人體消瘦,沉默寡言,連走路都十分困難。蘭花成了這一時期湯文選重點的創作題材。且看他的題蘭詩句:
摹神取魄最為難,莫作尋常眾卉看;
造物有心偏著意,風神獨秀澤邊蘭。
蘭花是傳統題材,歷朝歷代的畫家都在畫。在畫蘭技法上,湯文選避熟就生,用筆辣、拙、放,構圖簡、險、奇。那具有生命情調的線條在具象與抽象、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兩極間自由往來穿透,從而呈現出湯文選畫蘭獨特的藝術風格。
2003年秋,湯文選應釣魚臺國賓館之邀,為其作六尺整紙《君子之交》、以及《雄風》《春暉》,為其收藏。同時,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臺新影製作中心聯合攝製了電視記錄片《中國當代畫家湯文選》。
2004年春,嶺南美術出版社的《畫廊》雜誌(總第93期)以「一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師湯文選」為題,出版發行了「湯文選80壽辰藝術回顧專輯」 。
2007年春天,湯文選、湯立中國畫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湯文選無法出席開幕。他身體越來越衰弱。這年秋天,他要回湖北老家。客居京華十載,即將與朝夕相伴的老伴胡鷹分別,湯文選的內心既牽掛,又悲哀。離京前,他手握鬥筆,顫顫巍巍,在四尺宣紙上寫下了四個大字:「楚雨湘煙」。
2008年是恩師張振鐸百年誕辰。年初,湯文選寫了《懷念恩師張振鐸》一文,留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畫界一般認為,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中,花鳥畫最難,花鳥畫中工筆易而寫意難,大寫意尤難。寫實是寫意的基礎,寫意是寫實的升華。寫意是中國藝術的核心,博大精深。寫意畫通書法、通中國戲曲、通中國建築園林、通唐詩宋詞、通老莊哲學,還通禪。中國寫意畫每動一筆都見文化、見性靈、見才情、見學養、見功力,奧妙無窮,世界上絕無僅有。中國畫壇的頂尖大師都是在寫意畫領域裡取得成就才達到藝術的高峰。八大、石濤、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均是如此,張振鐸先生也是如此。」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武漢有震感。第二天,當他聽說是四川發生大地震後,這位慈祥的老人呆坐了半晌。已經不能作畫的湯文選,這時卻拖著無法行走的病軀,拿起畫筆,十分艱難地畫完兩幅作品。一幅《雄風》,捐贈義賣,支援抗震救災;另一幅《鐵骨丹心》,歌頌解放軍抗震救災的英勇精神,這幅作品後由《楚天都市報》發表。
2008年8月31日,湯文選因突發急性肺炎在湖北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搶救。湯文選深愛著人生,強烈的求生欲望支持他挺過了一次次死神的糾纏。住院八個月,經過多次搶救,終因心肺衰竭,於2009年5月25日,在武昌辭世。享年84歲。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時間發來唁電:「70年來,湯文選先生不懈探索,創作了一批獨具風格的、具有濃厚時代氣息的藝術精品,在當代中國畫壇產生了重要影響。湯文選先生的逝世是中國畫壇的一大損失。」
5月27日,春雨下不停。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外掛有巨大橫幅:「沉痛悼念中國畫藝術家、教育家湯文選先生。」湖北省美術院在美術館大廳內設靈堂,湯文選清癯慈祥的遺像下擺滿了鮮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發來唁電,送來花圈。數百個花圈擺滿了美術館內外。一連三天,前來弔唁的人們絡繹不絕。
美術館內大廳懸掛大幅對聯:「曇華林間,墨苑開百年風氣;鳳凰山下,畫壇失一代宗師。」
在此,特別感謝湯立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湯立先生是湯文選先生的次子。號借閒堂主、鬧紅畫館主人。1947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國家一級美術師,人民書畫院院長,中國現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湯立中國畫工作室導師,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湯立花鳥畫工作室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藝術委員會委員。
二零二零年六月三日夜於北京